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小六自媒体小六短视频,[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小六视野里的四哥和小七去哪了?
四哥没有退出小七团队,只是四哥也做了一个自媒体账号,最近刚刚复出。
其实,在2017年的时候,小六视野就开始接触自媒体了,其中一个平台就是西瓜视频,主要就是分享一下自己的田园生活,毕竟出生于广西农村的他,对于打鱼、抓螃蟹、摘果子等事情,都是非常得心应手的,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没有见过,所以就非常喜欢看小六分享的田园时光。
在各地农村,都有那些因为身体的原因干不了重活,因此往往就会成为村里面的低保户,平常不得不依靠接受村集体的照顾生活。似乎这样的群体给人一种感觉,一辈子也不会再有太大的出息了,但是,事无绝对,有的人身残志坚,通过自己的坚强毅力,华丽的转身,结果让人刮目相看。
如果经常关注三农自媒体的网友,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人,那就是一位个子矮矮的“袖珍人”,他的网名叫做“小六视野”,现如今在今日头条上共有359万多的粉丝,曾经还是农村的低保户小六,通过三农自媒体在三3年的时间里,就成功的变身为小康生活水平了。
小六视野的创作者:
小六视野的创作者是广西玉林人,之前由于他身高矮小,外出打工也总是四处碰壁,每年过节都要找人借钱渡过难关,在三年前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小六视野的创作人小黎受到村里好友的邀请,走上了拍摄三农自媒体的道路。
二、大家都看短视频了,写文字还有意义吗?
你好啊,我是小六。
最近我身边很多自媒体的朋友都搅入了一股短视频的骚动中:
◆还没开始的人,在纠结要不要做短视频,怎么做;
◆已经在做的人,发现陷入了流量困境,苦苦在支撑。
甚至一些从来不露脸的朋友,也以图片滚动+字幕的方式在做短视频。
我这种坚持写文字的,也有了一个称号叫:“古典自媒体”。意思是倔强的只会写文字,不怎么拍短视频的自媒体。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大家都在看短视频了,写文字还有意义吗?
1
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
做文字,还是做短视频,背后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是传播。
A方把想让B方知道的信息塞进对方的大脑里,并企图施加影响。
既然是传播,那我们就要搞清楚传播3个要素:
◆传播内容
◆传播对象(发送者和接受者)
◆传播介质(载体)
我们先看传播内容▼
传播什么?传播自己的想法,观点,态度,生活方式,知识和经验……
其次是传播对象▼
如果是定向传播,那就是把特定内容传递给特定用户;
如果是广播方式,那就是把内容尽可能传播出去,吸引可能被吸引个人。
最后是传播介质▼
也就是用什么形式来传播?
报纸,广播,电视,网页,短视频……
任何的传播过程都会有干扰,产生信号噪音或者直接中断。
传播者和接受者所处的环境会对内容的编码和解码产生信号噪音。
2
理解了传播的3大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也知道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那接下来我们回到我们今天要聊的问题:
写文字还是做视频?
我们看看,这两者从传播的角度:哪些变了?哪些没变?
◆传播内容变了吗?没有。
我原来写职场,现在还写职场;我原来写学习方法论,现在还是写学习方法论。
◆传播对象变了吗?没有。
我的主流用户对象还是24-35岁职场青年。
◆传播介质变了吗?变了。
5G时代到来,大家不再留意自己的流量,开始用短视频刷剧,开始习惯看看直播,视频上课了。
原来PPT图片+语音的方式,开始显得互动性不足,会议模式,连麦讨论的模式更被人接受。
所以结论是:
想要传播的对象和内容没有变;
传播介质在发生变化,并且会继续发生变化。
3
解决到底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关键,就是找到什么在变,什么没有。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看法:“企业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把所有的资源allin在不变事物上,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原则”。
我认为个人品牌和职业生涯同样适用于这个建议。
一个人在选择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改变的时候,要看清楚这样的改变会发生在哪个层次:
◆环境层-几乎每天都在变化
◆行为层-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跟随着变动
◆能力层-会缓慢变动
◆信念价值观-很难变动
◆身份认同和精神-最难变动
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其实这些都是针对环境和行为的适应性改变。
但是能力和定位是不会变的。
你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你是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的?
用户群体没有变;
赚钱的本质就是提供价值和用户交换,也没有变;
那你提供的价值是否还有市场,还有人买单?
如果还在,那我们关心的,就不是写文字还是拍视频了。

而是我提供价值的能力是否在变得更加专业?
就像《向往的生活里》的黄磊老师,无论是做餐饮节目还是生活综艺,做菜的手艺没变。
至于是在五星厨房,还是在西双版纳的柴火架子上,问题不大。
4
写文字还是拍短视频的选择背后,其实是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哲学。
我自己2018年去闭关,花了一个月时间住在离大理的苍山上。
12月份的苍山气候很奇特,早上奇冷无比,窗外可以看见山顶皑皑白雪,出门散步得穿着雪地靴和羽绒服;中午艳阳高照,晒得人头昏目眩,就像换了一个天;而到了傍晚太阳一落山,整个村子瞬间又回到冰河世纪。
那年冬天,建在洱海边的民宿客栈因为政策原因,被拆除搬迁。
那些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到洱海边谋生计的异乡人,开始做鸟兽散,无所适从。
我在那感受着了不同程度变与不变:
◆气候一天之内就有变化;
◆建在苍山洱海的民宿没有挺过几年,就被拆了;
◆苍山上的静耐庵不知道已经存在多少岁月,从破败到翻新,从烟火冷清到游人如织。
……
但苍山一直没变,洱海也一直没变,它们已经静静的存在了千万年。
变化的得到力量,不变的得到关注。
5
专注做可以沉淀的事,做长期主义者。
那一年正值我的事业低谷期。
我的团队解散,女友离开,身体臃肿成80公斤……
我问自己,如果我要继续做自由职业,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如果我继续要输出内容,我要输出什么?
与其费尽心思去随大流,不如问问自己,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什么才是核心能力。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开始了接近一年的苦修计划:
◆一天一本书,一周做一份读书PPT,要求寻找5-10个案例去解释知识点,做好素材笔记;
◆一次线下课,我会花两周时间做还原和拆解,做出听课笔记;
◆用我学到的知识,去关注生活中5米范围内的商业智慧,做出社会观察笔记;
◆每一次学员问我的问题,我都会尝试一问一答一课,做成小课笔记。
我的观点是:
自媒体的核心能力,是学习力。
是对这个世界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专业型解读。
有了这些,才会能给这个世界持续提供知识服务。
聊到这里,你发现了,短视频也好,文章也好,甚至未来可能是制作VR内容也好。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在沉淀你的核心能力,你是否在持续解决用户的问题。
无论是在给人打工,还是给自己打工,这个核心都是不变的。
变化的得到力量,不变的得到关注。
这是苍山洱海给我的人生启示,我把它送给你。
?留言区?
你还看文字吗?
对于视频和文字,你是怎么看的?
三、自媒体短视频怎么做
在我做新媒体的五年里,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做短视频的自媒体人,基本上,他们可以分为原创和搬运两的派系。
原创一般是团队作战,三五个人一个团队,有人负责选题策划,有人负责视频录制,有人负责后期,有人负责运营发布,只要生产流程顺,三天一个优质的短视频,还是可以的。
但讲实话,我接触到的多数原创派,也只是表面的原创派。
他们视频中的人物、拍摄地,剪辑手法,看上去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作思路、情节设计、台词的包装,很可能都是从别的视频中「借鉴」过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视频实际上是洗的。
也难怪呢,三天一个短视频,哪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啊?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搞内容生产、文艺创作,即便是能够按照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把内容生产工业化,流水线操作,也未必能够靠真正的原创那么快地搞出那么多内容,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借鉴」了,把网络上的文字段子给视频化,把别人的视频翻拍一下,把已经被市场证明了很有受众的桥段嫁接嫁接……反正就跟洗文是一个套路嘛。
另一派连「借鉴」都懒得借鉴了,干脆直接在现成的视频中剪,这样操作的,一般都是个人,一个人,一匹马,一条枪,就可以干革命了,也真是厉害的紧啊。
他们的操作手法是,没事的时候不断地刷剧、刷综艺,刷网络热点,知道哪个剧哪个综艺中有爆点,就赶紧去看去剪,比如《演员的诞生》第一期里,章子怡diss郑爽的桥段,就很喜闻乐见啊,赶紧剪,剪出个三四分钟的短视频,把水印磨掉,加上自己的水印,上传,等着播放量大增,然后把平台的广告费收入囊中。
我曾问过这些搬运派,收益和风险怎么样。
他们说,比起原创派来,搬运不需要硬件支持,不需要专业的演员和摄像,也不需要策划,省去了一大笔支出,但内容的产出也受限,不能自己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只能在发现什么宝贝的基础上剪什么宝贝。
但是,因为整个生产流程只有看和剪,速度很快,所以产出量很大,靠堆量,能够收到不错的广告收益。
风险嘛,主要是怕被封号,尤其是平台在严打的时候,很有可能中枪。另外,因为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开始团队化运作,加之版权方也开始利用各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所以目之可见,搬运这条路越来越艰难,应当考虑升级或退出了。
当然,我也问过原创派的收益。
他们反应,其实收益不怎么样,成本大。做广告植入和广告冠名的话,因为流量不可控,再没有强有力的销售团队,很难拉到商家,所以短视频虽好,但对于小团队来说,却是一个烧钱的玩意。
看来跟文字自媒体一样,各有各的难处。
【WINDRISES NEWMEDIA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159999-78052
专注于新媒体运营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