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蓝家大院民俗篇
4一;蓝家大院历史
四川省三天县石安镇德胜村(老地名:天宝观)蓝氏
三台县石安镇天宝观蓝氏,原祖地:粤东嘉应州长乐县董源桥鸭兴塘人士,兴宁开基始祖和清公第十世祖鋐公,字贤冠乃九世祖春秀公二子也,原命生于庚申年xxxxx时,卒于康熙癸酉年五月十七
日已时,享年七十四岁,身故在上犹县葬亦在上犹县上坪,妣李氏原命生于庚申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卒于康熙甲子年十二月十二日,在鸭兴塘屋身故。所生五子;长子瑞生(字如模)次子碧生(字如權)三子琦生(字如桂)四子瑛生(字如材)五子珍生(字如相)。
最早于康熙58年春(己亥年),鋐公膝下五子,受朝廷填川移民之命令,由于次子如權公自幼体弱多病,其长子兆義公主动替父填川。叔伯侄五人肩负行囊徒步入川,不想途遇灾难,一行五人走散,唯有兆義公和三叔父如桂公相依为命,沿途抗灾害、战豺狼、抵匪寇,历经千难万险,仅靠一对箩筐一根扁担,于当年秋天来到潼川梓州府(现绵阳市三台县),长房祖如模公和四房祖如材公至今下落不明,五房祖如相公只身来到梓州长乐安居乐业(现三台县建设镇长乐乡)。
如桂公和兆義公叔侄二人来到潼川梓州府后,先托足于凯江下黄池,是以商贾营生,后来于梓东金池寺佃租大片良田耕耘,并雇佣多人农耕之余又发展手工业,辛苦数载积攒数銀,分别置田地营房屋。如桂公建基于老马渠,兆義公建基于天宝观。约雍正四年,叔侄二人又相继回到广东祖地,接亲人入蜀共同持家兴业。不想兆義公回祖地后方知,父亲已经病故,金骨以葬祖屋附近,家里仅剩两位胞弟和慈母。拜别祖宗和慈父陵墓后,于是胸挂父亲牌位,扶母携幼再次回到了四川三台天宝观。
兆義公回天宝观后奉家父灵位为尊,孝慈母戴老太君为一世祖!戴老太君掌管全家内外母仪子贤!
带领长子兆義、次子兆辉、三子兆增持家兴业有方,托祖宗庇佑借人杰地灵,以天宝观为基业,营造了和祖地结构相似的三横四纵式宗祠和民居近百间房屋,仅房屋占地三千余平米,院子前面有十余亩空地,空地外面排列着三个风水池(也是供族人浆洗浇灌用水源)和两口八角井(生活用水),再外面是家族购置的几百亩良田。戴老太君带领家人农忙耕种,农闲织布、酿酒、榨油、缫丝,定期将自家生产的货物,运送至商贾云集地销售。随着人口的庞大和财力的巨增,戴老太君又先后在芦溪烂泥沟、塔山毛家沟置办田地,营造房屋,其规模基本和天宝观蓝家大院相等。戴老太君考虑后人不便
“败家”,将三房族人平均分配到三处,任何地方想变卖房产地产都要将三地方族人集中到一起才能完成契约,这也是如權公后裔三处均有大房二房三房的原因。烂泥沟、毛家沟的蓝家大院于70-80年代相继毁坏,可喜的是天宝观蓝家大院基本保存完好,12年被列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请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等待批复)。如今天宝观、烂泥沟、毛家沟三地蓝氏,自入川一世祖妣戴老孺人起已经传至13代,现总人口约1千人(最多时达到1300人)。
老马渠如桂公家族,也营造了大面积田产地产和房产,老马渠蓝家大院文革时被拆,其建筑材料被政府用来修建学校。过去经营的项目和天宝观蓝家大院完全一样,两族人长期都有往来和相互照料,买卖上也是团结协作共谋大业。如今人口将近2千(最多时有2500人),全族人都居住在老马场镇周围几个村庄。
建设镇长乐乡如相公家族,由于早年家族置办的田地房产有限,家族成员增长后就分散各地安居乐业了,分散在外的疏于联络不便统计,现定居于长乐的蓝氏不足200人,古老的房屋祠堂也无存留。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蓝氏族谱
二;蓝家大院建筑格局
有着300年历史的蓝家大院,沿用了福建、广东围屋的特点,中间是宗祠部分,由三横式结构,形成下厅、中堂、上堂(祖堂)。两边为民居,也称为厢房,由四纵组成。全院由横竖排列的房屋,形成十二口天井,四面的雨水都集中到天井里,被称着“泗水归堂”,民俗中
“水”即为财,十二口天井,寓意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月月发财。
中堂
天井中堂
中堂和下厅
天井和祖堂
祖堂和神龛
贯穿全院的巷道
一座云雾缭绕、云鹤飞舞、百鸟争鸣、苍林翠柏、绿草如茵的小山脚下,坐落一片古朴而气势磅礴的清代院落,渺渺炊烟与山顶的云雾连城一串,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形成一道绚丽的彩虹。远看院落高低起伏、横竖有致。中轴线上横向排列最高的,是宗祠部分的祖堂,最矮的是宗祠部分的下厅也叫门厅,中高的部分当然是宗祠的中堂了。宗祠的上、中、下厅的两边,稍矮一些横向排列的为正房。宗祠和正房左右两边,竖向排列而且有高低落差的都为厢房。
屋面顶端的屋脊是传统的元宝脊;中间为宝顶,两端为宝翘。宝顶中间用青瓦片拼成钱孔花纹被称为宝相花,只有宗祠部分才能有,分布在祖堂、中堂、下厅屋脊中间。两端的宝翘用瓦片层层叠加,如同翘起的大拇指(俗称靴子头),用青瓦片堆积而成的脊身,把两端的宝翘和中间的宝顶紧紧相连,形成一个整体,高耸云间、彰显房屋的庄严与雄伟。整体院落的屋脊,随着屋面高低横竖有序排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整个建筑群屋脊上的宝翘共有24座,他的形
态是上指着天、下连着地,代表着天地之间万物生长都离不开的一年中的24个节气。
站在祠堂大门外遥看对面,群山连绵叠荡起伏,院落后面的山头,侧看像元宝,俯瞰像神龟,山的另一面出现一个山嘴子鳌头向东,院落两侧是后山延伸出来的另外两个山垛子,正如神龟伸出的两只脚。正所谓前有照后有靠,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院落外面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夏绿秋黄硕果累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上面架起一座石头小桥,由于石头已历经300余年的风雨洗礼,斑驳的桥面出现细小的坑坑洼洼,人们就叫它“麻石桥”,正是这一田一水一桥,孕育着蓝氏儿女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
院子外面两口八角水井,三百年来源源不断的向蓝氏儿女们提供甘甜的
清泉。沿着院子外面排列着三个水坑,分别是长房、次房、幺房的儿孙们洗浆
用水的地方,也是蓝家大院的风水池。周围的稻田也是以坑子命名“上坑坑田、下坑坑田”。院子左侧是通往“蓝家堰塘”的一条大路,每逢节日,族人们络
绎不绝的带着祭品,在这条大路边,向着“天宝观”道观、“丝公垭”庙子,
烧香祭拜!祈愿风调雨顺!久而久之大路两边的稻田,人们就称他为“烧香田”了。正是这里的蓝姓人家,世世代代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历朝历代都有许
多杰出人物为我们《蓝家大院》光耀门庭!
回首看院落外观,五道大门联成一排,被称为“福门”,即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也寓意五子登科的含义!厢房是竖向排列的,两边各有两道稍小的大门,他被古人称为“楼门”,按四川人的口音也叫“楼门子”。中间即是祠堂大门称为“龙门”,龙则为王不可有多。祠堂两边的房屋为正房,和祠堂都是横向排列的,只不过屋顶有高低差别而已,高的当然是祠堂了。整个院子是由12道天井围成的12个四合院,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横向排列的祠堂和正房,两边对称排列着各两道人字形的山墙,代表着一年中四个节气;春、夏、秋、
冬,寓意着族人四季平安、月月发财!
走进祠堂门口,有三步台阶,它即显示建筑的雄伟,也寓意着道家文化;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门是两扇厚重的木板门,雕刻不算奢华,简单的线条也十分精美,门框上面两个木头雕花的装饰物,古人称它为门当,高高的门槛左右角放着两个厚重的木头墩子,古人称它为户对。封建社会借用建筑等级来形容男女联姻条件是否相当,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门当户对了。门上方中间位置悬挂一个,用多种颜色涂绘的木刻人首:其面目狰狞,
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含利剑。听老人讲:这是用来辟邪的“吞口”。门上贴的秦琼和尉迟恭的年画早已褪色,旁边的香炉常常缥缈着缕缕青烟,显示祠堂的威严而不可侵犯!推开两扇厚重的大门,抬头看见一块雕刻卷草纹的木质结构,中间是深浮雕的阴阳鱼“太极图”。太极图是《易经》里的“太极”思想,在儒家、道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与宇宙全息。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以此可以看出,宗祠主人是信奉道教和儒教的。
整个建筑群墙面结构,下部分有1.2米高用黏土烧制的特大号青砖砌成,砖缝是用石灰勾勒出的线条。墙体上部分是用黏土、石灰、草筋和糯米浆搅拌均匀后,再用木质模具浇铸成泥坯砖砌成的,然后用黏土和麦壳制成泥膏,将整个墙面抹平,表面再用石灰膏添加毛发刮成白色,这样的房屋结构即有强度又能防水还很美观,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走进大门,是20多平米敞开式的厅堂,这就是祠堂的下厅,站在厅堂里仰头看见穹顶中间,驼梁中间用红绫围绕一圈的位置,悬吊着一个红绸包裹的罐子,听长辈们讲:这是入川祖宗从广东祖地带回的水土、五谷和百草,提示着后代儿孙,无论富贵与平穷,都不能忘记祖宗的恩泽和阴灵庇佑。该厅堂能摆开4张八仙桌,每逢族人办红白喜事时,这里就是给仆人、乐师、轿夫、乞丐们提供的席位。下厅两边就是当年的厨房。过了下厅是一道长方形的天井,天井两头的厢房一间是族规厅,另一间是私塾厅,天井正中是一排石板砌成的神道,两边是青砖铺成的院坝,儿时的我们,正是在这几块青石板上“挑房”,和整个院子里“躲迷藏”中慢慢长大的。
再往上走是六级台阶,这也是寓意六畜兴旺、六六大顺。台阶上横着一条与左右厢房相连接的巷道,由两道门完成与祠堂的通、阻需求,沿着走廊走到中间一排厢房位置,巷道就改变了位置,在上面一道天井处,成平行状态延伸到院子外面,用一道厚重的木板门与外面相隔,紧急情况时,族人从此处疏散至后面山坡上。祖宗在设计这个巷道时,不一条直线出去,而是改变位子以后再平行出去,其原因一是私密性更强,二是从风水角度考虑,错位以后财不外漏。
中厅也是敞开式的,两颗一尺多大的柱子连着两边木质结构的雕花窗户,形成左右两组屏风,给厅堂增添无限的光彩与雅致。整个厅堂宽敞、高大、明亮,能容纳八张八仙桌,这是为晚辈和女眷门设置的席位,也是族人开会的场所,过去,谁家孩子违犯族规,轻者众人训斥,重者自己趟板凳上由族长拿板子打屁股。中厅与上厅之间,由4扇大门和两个耳门组成,顶部高悬朱底金字“汝南堂”大牌匾,平常4扇大门关闭,摆上中堂桌,族长和最高长辈就从耳门出入,威严上坐于此接待客人和给族人们训诫。中厅的穹顶使用的圆形中梁以及檩木都是双的,足有40厘米粗,且加工成两头细中间粗,这样不仅是结构牢固也使厅堂更美观更大气。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的古老家规就被解禁了,这里就成了60后、70后们做游戏“老鹰叼小鸡”的好地方。后来,80年代初,蓝氏族人们集体捐资,购买了大电视机,这里又成了族人们娱乐室。记得我还上中学时,每晚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方圆几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观看,这种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和繁荣景象,使已逾不惑之年的我还记忆犹新!
中厅与上厅之间也有一道天井,在正面由条石砌成,三面和底部都是用黏土烧制特大的青砖砌成,上下天井排水系统,都是非常讲究,水口位置均从两边分水,暗道式陶管经三湾九拐而出,寓意着财不外漏。上厅也是祖堂,比中厅略小,只能容纳六张八仙桌,这里是男性长辈、老人、贵客的席位。正上方是神龛,雕龙画凤精美至极,正中摆放祖宗牌位,以及观音菩萨神位,正前下方是供奉的土地神,右边供奉的是财神爷,常年香火不断为儿孙祈福请愿!如遇花甲老人已故,先在这里拜祖归宗祭奠神灵,
然后再入殓出殡,不满60岁或非正常死亡的就没有资格进入祖堂。神台两边各有一道小门,里面是孝堂,老人去世以后女眷晚辈没有资格进入祖堂,孝堂是专门给她们哭灵用的,孝堂后面也有一道双扇门,哭灵的人只能从这里出入。祖堂与天井之间两头各有两道小门,推门进去,里面各有一道小天井,这里居住的当然是最高长辈了。
左右厢房单边分别是三竖排组成,也是分上下各两道天井,上下左右相互之间都有几道双扇门相隔,形成上下左右即相通又私密,更重要的是如有局部火患,起到阻止火灾蔓延的功效。全部厢房共八道天井,加上祠堂的两道和最高长辈院里的两道,共十二道天井。中间的主巷道,把整个院落直接连通,其中还有很多暗门,也能使全部院落院院相连,户户相通。如遇盗贼或外敌入侵,首先是关闭正面五到大门,加上暗藏的防御机关,族人就不会受到侵害。即使有人破门而入,族人们运用自己熟悉的通道、暗门、机关,先转移老小妇弱,青壮年巧妙的利用暗道、机关,采用运动战术,很快就将入侵者全部消灭掉。
近300年以来,《蓝家大院》经历过战争、匪患、地震、水灾、火灾、人祸,迄今还屹立不倒,其主要原因是独特的整体格局,和传统的建筑结构。巧妙运用上下落差和院院相通的门头,起到沉降过程不互相拉跨墙体,房屋托梁使用榫卯结构,檩木椽子穿方拉纤,无不精益求精。文革期间,一群红卫兵手持工具,冲到蓝家祠堂“破四旧”,他们万万没想到,祠堂里面墙上、门上到处早已写满“红色标语”,一群年轻蓝氏儿女在祠堂里跳“忠字舞”歌颂毛主席歌颂党,这群红卫兵急得抓耳捞腮无从下手。70-80年代,院里人口超过200口,热闹非凡之余,也突显住房的严重紧缺。于是,有部分人家决定外迁,时任生产队长的蓝兴足老大人,他深知大院保存的重要性,在他的强烈反对下,外迁的人家,只许将老房子兑换或卖给本族人。所以,我们天宝观“蓝家祠堂”院落才得以保全。与此同时,我老祖戴老太君和三位儿子兆義公、兆辉公、兆增公留下的烂泥沟、毛家沟其他两处同样规模的大院子,由于无人保护,陆续有人从中间拆除房屋,其结构就遭到破坏,最后导致全部倒塌遗憾百年!
三;蓝家大院文化篇
1,古有木兰替父从军清有我祖替父填川
康熙晚期,经历近60年的太平盛世,祖地广东人口暴增,贫瘠的土地已到一粟难加的地步。人们生活窘迫,人口赋税和实际产出已经严重失调,百姓怨天载道。为了生存,各地乡亲都圈地垦荒。然而,客家人与土著人之间的水土相争,经常引发的集体械斗,造成众多流血及死亡事件,闹得官府不得安宁。于是各地衙门又制定出填川移民册,我祖如權公以及其他四位;长兄:如模公,三弟:如桂公,四弟:如材公,五弟:如相公均在移民填川名册中。由于如權公体弱多病,加之末子年幼,不便经历跋涉之苦,这使我祖如權公、戴老太君左右为难,焦虑不安。此时,我二世长祖兆義公,年方二十出头,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不畏艰险、孝悌当先!主动请愿替父填川。如權公与戴老太君又考虑,长子已到成家之年,应该留下娶妻生子,为祖上续上香火。自古有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去六千里路遥,山高地险、激流险滩、财狼虎豹、匪患猖獗,必将九死一生。
二世长祖兆義公,看出了父母的心事,并安慰二老:我已长大成人,懂得照顾自己,二老体弱多病如果千里徒蜀,必定凶多吉少,不走又将招来抗旨不遵的罪名,将会满门抄斩!况且,弟妹们年幼无知,离不开二老的呵护,我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现在父母有难了,我这做儿女的岂能坐视不顾。我祖如權公、戴老太君看到长子的一番赤诚与孝心,只好答应了。
2,众亲难舍相送八里地忠言教子泪洒董源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兆義公和四位叔伯,在出发前经过长时间周密的物资准备:盘缠、衣物、干粮、盐蛋、药膏、护身器具以及官府提供的证照、路条、地图等物品。一切就绪,给祖宗上香祭拜,再给长辈、父母做完叩拜大礼,再与兄弟姊妹一一告别后,按风水先生占卜的黄道吉日启程了。如權公、戴老太君以及众亲友,依依不舍挥泪相送八里地,顺溪流而下至“董源桥”。戴老太君相拥长子泪湿衣襟,如權公强忍心酸嘱托长子兆義公:入川选址务择仁地,
既莫居闹市也别离其太远,以便他日完粮过税、应试入场方便。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奉须俭约,宴客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作。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官场腐朽,切勿贪恋。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云云。兆義公熟记于心,再次拜别父母、长辈、兄弟姊妹,挑起行礼转身泪奔双颊而大步行进。
一路上,进川的移民越来越多,有因“填川诏”诱惑去四川的;有因天灾或是瘟疫逃难去四川的;有因家仇或是避祸去四川的;有因寻祖投亲去四川的;也有当年外逃来闽粤返回四川的。这些成千上万携家带口的移民,背包挑担赶牲口拉车潮涌西行。沿途,常有野兽出没还要遭受土匪、地痞流氓侵害。叔侄五口千里跋涉,吃干粮、舔盐蛋、住岩洞、越崇山峻岭、走蚕丛鸟道,万般艰辛。不想一日与众亲走散,唯有我二世祖兆義公与其三叔如桂公相依为命,仅靠一根扁担一对箩筐,于康熙己亥年秋月(康熙58年公元1719年)来到蜀东梓州府。(如模公、如材公至今下落不明,五叔如相公独自来到三台,在中太镇长乐乡建基立业)兆義公时年二十五岁。
注1;广东祖屋在鸭兴塘(新桥镇墩头)顺溪流而下,相隔八里两溪交汇处的董源村(上游出行必经之路),有明代嘉靖年修造的一座石桥名“董源桥”,清中晚期毁于战乱,迄今保留的是清代光绪年间,原址原貌重新修建的“董源桥”
注2;听前辈口口相传:如桂公和兆義公叔侄二人,当年用过的扁担和箩筐,存于老马渠如桂公支系,解放前每逢宗族盛会,长辈都会拿出来祭奠祖宗、启迪后人。
3,勿忘父训无谓艰苦勤劳节俭建基立业
我二世祖兆義公和叔叔如桂公,先是在凯江下黄池居住(三台县南桥上行几里),以商贾为生,后迁梓东金池寺(三台县争胜乡代古坝),以经商、手工业、佃耕田地为生。一年四季历尽艰辛之苦,不惮子夜之劳,终于事业初成。入川一世祖如桂公,择地老马渠建基立业。
大清雍正王朝初年(约公元1723-1724年),我二世祖兆義公岁近而立,即成家又立业,娶葉氏良家女子为妻室,又于梓州府“天宝观”杨家湾(现地名:三台县石安镇双石乡德胜村)置田地百余亩。勤耕数载,收获颇丰,俭朴持家,积银数千,大兴土木,建祠传孝。天宝观“蓝氏宗祠”以及院落由此时破土动工,基石墙土就地取材,所有木料均采用二牛一木从和尚湾(双石三村)拖回,整个建修过程持续三年零六个月,耗资白银近千两。
4,千里返乡迎亲报恩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基业初成的兆義公,本可休养生息,可是他却茶饭不思寝事难安。《家语·弟子行》中讲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
德之正也。其含义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兄弟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我二世祖兆義公恰恰是具备这四种德行之人。再者《四言》中说: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我二世祖兆義公深感其意;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于是,我二世祖兆義公,
命家仆准备干粮、行囊,徒步返还粤乡。
回到广东以后,才知父亲早已经离世,于祖屋就近安葬已妥。唯有母亲纯一贞静育子维艰。
兆義公向父亲陵墓悲泪拜别,手捧父亲灵位、扶母携幼,再次回到自己含辛茹苦建基立业之地;梓州府“天宝观”杨家湾,(现地名:三台县石安镇双石乡德胜村),时年已经是雍正
五年。奉父亲如權公灵位为尊、敬母亲戴老太君为大,追封如權公、戴老太君为入川天宝观、烂泥沟、毛家沟三地宗系一世始祖。
注:“天宝观”是《蓝家大院》左侧对面山上的一座道观名,周围的村庄也以道观命名,也就是现在的德胜村,我们祖宗入川购置的田地原属杨姓人家的土地,所以,我们的小地名祖宗定为杨家湾,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改名为二村四队。
5,言传身教启迪后人丁口兴旺持家有方
雍正五年,一世老祖婆:戴老太君来到梓州府“天宝观”,《蓝家大院》,安定以后,传承闽粤宫廷贡品丝织工艺祖业之精髓:从事绢丝、麻棉、毛绒等手工纺织业。带领女眷,纺纱织布,缝补衣被,其品质上乘、价格低廉名扬百里。还指挥男丁四季耕作、栽桑养蚕之余、酿酒、缫丝、榨油、竹编、打草鞋等副业,还兴办学堂供本族以及方圆几里的孩子们读书。历尽艰辛之苦!不惮子夜之劳,后创业数处,现有天宝观,又有烂泥沟,再有毛家沟,传三男各有衣租食税之基。
子孙太多后方便发展和管理,于是就将子孙分为三房人,长子兆義公为大房,次子兆辉公为次房,三子兆增公为幺房。按常理,三处基业应该每房子孙各占一处。可是戴氏老太君,为了防止后人败家,将三处田产、地产、房产,各处都分给大房、次房、幺房,无论哪里有人想变卖家产,都必须三个地方的产权所有人到齐,才能够完成契约,且只允许本族购买,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历代祖业保全下来的根本。
注1;芦溪镇烂泥沟、塔山镇毛家沟两处与天宝观《蓝家大院》具有同等规模的古建筑群,于70-80年代,多种原因毁于一旦。
注2;以上多项手工业,已经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到70-80年代任然延续,出生于60年代前的后生们,小时候都穿过长辈们手工织染的蓝色粗棉布衣。笔者蓝天祖上蓝荣贵老大人是酿酒的,现大院左厢房就是当年烧酒作坊遗址,左厢房楼门子就叫烧房门,当年酿酒作坊外的大门。整块大石头剔凿出来的,约8尺直径的大水缸尚存两个,生产队把两个水缸扣在一起用来做水罐,15年从地下挖掘时只保留下一口完整的发酵缸。绍忠公祖上蓝荣珠老大人是织布的,现在手工织布器具任然保留,蓝毅公祖上蓝荣畅老大人是打草鞋的,迄今还保留当年的草鞋编织器具,竹编工艺就是家家户户,无不精通。玉兴公祖上蓝兴梦老大人就是当年学堂的先生。蓝兴成老大人、蓝兴洪老大人于70-80年代还在双石乡社办厂传承土法榨油技术,(即:
用整根大圆木掏空做成的压榨工具,用一根悬挂的树木撞干,头上套上铁质锤头,撞击压榨器上套着铁头的木楔子,将油料挤出油来。可喜的是蓝兴洪大人至今健在!)
6,路遥千里鸿雁传书
讲究祖宗崇拜的客家人,虽然远离原乡,任然怀念祖地的亲人、祖屋、祠堂、祖坟、族谱等。
家境富裕的家族,也有派代表回原乡省亲的,大部分客家人返乡寻根,都是受感情驱使,为达心愿而不计成本,一次往返一般5-6个月。平常都是与祖地以书信的方式长期保持联系,这就是客家人的信仰与文化的根。
7,蓝家大院手工业、商业的兴衰
老马渠、天宝观两地蓝家人,至康熙己亥年入川以来农商兴盛。两家都做着相同的产业
和买卖,生意上从来不分彼此,但经济上清楚明白!入川始祖将福建、广东祖地的农耕文明以及最擅长的手工业;客家烧锅酒、客家米(孃、娘)酒、缫丝、粵绣、纺纱、织布、蜡染、木楔子式榨油、豆制品、面制品、竹编、草鞋等优秀客家传统手工艺带到四川,再结合四川本地特点进行改良及大力发展。
祖宗们自产商品销路除本地外主要是东线和西线(以三台定位);东线到隆昌、自贡,
西线到中坝、江油。当年运输主要是靠挑夫、背夫(他们有共同的名字:足夫)。每逢农闲季节,30-40人组成的商队,将自己生产的产品背、挑到东线或西线去卖。那里是重镇交汇,水陆两路四通八达,一年四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马帮、驼队商贾云集。我们的货物基本是由他们收购又贩运到大城市或出口海外。
两地蓝氏都有各自的商号;老马渠的叫:《鸿興和》,天宝观的叫:《和義盛》,两家商号都带着“和”字,一来是指商道“和气生财”,二来是指两家人的一种默契。老马渠的蓝海凌宗亲讲,因宗祠大院文革时被毁坏,小家小户又多次搬家,商号的遗物几乎无存,但商号主人的阖家照片到是保留了一张。《鸿興和》的含义我到是没有详细了解,这里暂且不说,且说天宝观的商号名称;刚才讲了和字,剩下的義字是很清楚的;一来是指做人做事讲“道義”,二来是指二世祖蓝兆義随三叔父入川创业,就以自己的名字立号。盛字当然是希望两家的买卖兴盛、人丁兴旺。
祖宗们为了生意上方便,分别在隆昌和中坝设立了门市,一般都是前铺后院的这种房屋结构,前面的商铺摆放着自己产业的样品,常年接洽着买卖,后院主要功能是仓储、生活、休息、马厩等。有了自己的场地和商铺,就避免了“货到地头死”的尴尬买卖。
卖完货物稍作休整,然后顺带一些外地的生活、生产物资回本地自用或销售,这些物质也是马帮、驼队贩运到集散地的。有时候受天气影响,集散地的客商不多,进不了货物,祖宗们就会带领足夫们绕道去自贡挑盐回本地,赚一些钱贴补足夫们的盘缠。
四川江油盛产蓝靛(用于做染料的矿物质),两地祖宗联合以《鸿興和》的名义,提前预付蓝靛矿主货款,将全年的蓝靛买断,除自己作坊使用外,剩余部分就地分售或运到东、西线集散地卖给马帮、驼队。现在股市里的期货交易模式,在200多年前我们祖宗就开始实行了,这不得不赞叹我蓝氏祖宗的商业睿智!
就这样一代代传承至入川;老马渠第八代传承人:蓝洪湘、天宝观第八代传承人:蓝荣贵时,因时局动荡战乱匪患,两线的马帮驼队骤然减少,物质无法正常流通,导致产业逐渐衰落。小时候听父亲讲:他爷爷荣贵公在“闹红”的年代(民国时期红军在云贵川闹革命),将东西线的铺子变卖后将钱物捐给了红军。这也是解放后划分政治面貌时,只定为“上中农”的结果。
太公荣贵老大人生于光绪元年甲戌(1874年)卒于民国庚辰年(1940年),从小深得祖上真传,长大继承祖业,精通各门家传手工绝技,帅全族人“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对其儿子興義公技艺要求和行事做人更是严加百倍。我爷爷興義公成人后,主档家里的手工业生产与技艺传授,太公荣贵老大人主要负责外面的买卖。太公荣贵老大人在晚年时,毅然关闭各地铺子,换得钱物支持革命,这种爱国情怀更是难能可贵!没有了外地的买卖,生产的产品就仅有本地极少的销售量和全族人自用了。当年我爷爷興義公还保留着一块带有商号名称的铺板,和一对从店铺门口拴马桩上凿下来的石头小狮子,
石狮子背上刻的《和義盛》字样还清晰可见,还有这块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承载着荣辱与兴衰的老铺板,如今已经褪去了昔日焕然的色彩,只保留着木质本身的素颜和残破的结构。我爷爷是希望后代们将来能够传承祖业。父亲为了保护好这块“传家宝”,铺板一直就藏在我家最里屋床铺的稻草下面,稻草上面又铺了席子和褥子等,(稻草铺床是过去农村常用的方法),我从小就在这张床铺上睡了十几年,有幸的是这块上面横排刻有《和義盛》下竖列刻着《货真价实》的铺板,迄今尚残存。
新中国成立后,受8年动乱3年自然灾害影响,国民们生活艰难物资匮乏,蓝家大院的其他手工业基本停止,仅存编织工艺还在继续,约70年代初我才几岁时,还看到父母白天下地,晚上或雨天在家里纺棉花、织土布。父母亲睡的那张床,是用麻布做成的蚊帐,蚊帐顶上穿着一根细铁丝做的钩子,钩子上挂着一盏油灯,冬天天气寒冷,父母亲就坐在被窝里,给我们姊妹几个缝衣服、纳鞋底,我们全家人穿的棉袄和外衣从纺纱、织布、洗染、裁剪、缝制,每一道工序都是父母亲手做出来的,记忆中我小时候穿的衣服、棉袄,都是青蓝色的,后背都有一条拼接缝。
2017年6月23日从蓝家大院祠堂神龛后面发掘出来的一世祖戴老孺人画像{因一世祖如權公早逝葬于广东戴老太君随长子兆義公入川即主内又主外后代为赞美她勤劳与睿智画像中头戴金丝凤冠男人官服}
左图为荣贵公当年的商铺招牌,右图为祖上留下来的土垄(客家人称为礧子),用于谷子脱壳碾成米的工具。
现陈列在蓝家大院的土垄(礧子)
入川第八代传人蓝荣贵民国时期在隆昌商号店铺门口拴马桩上的石狮子
现藏于蓝家大院用于缫丝的铜盆(右图来源于天工开物)
用于缫丝的铜盆底部
图为蓝荣贵传承下来的清代竹衣。竹衣马甲俗称“隔汗衣”,是古代用于夏天贴身穿戴的一种服装,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主要是古时的官员、商人、演员、道士等使用,为解决酷暑着装备受的煎熬之苦,专门制作的一种散热降温的服装。竹衣马甲做工细、重量轻,目前传世甚少。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清代竹衣
客家人酿制米酒(图为和饭拌曲)
客家人酿制米酒(图为保温发酵)
客家人酿制米酒(图为打包成饼)
客家人酿制米酒(图为滤糟出酒)
客家人酿制米酒(图为装坛封口)
客家人酿制米酒(图为存储堆放)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木碾子(用于传统榨油碾碎油料)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传统木楔子式榨油设备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榨油撞杆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木楔子榨俱
祠堂里墙壁上挂的赵子龙单枪救主木板壁画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清代雕花床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清代拔步床(一)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清代拔步床(二)
现藏于蓝家大院的清代立柜
四;蓝家大院民俗篇
1;择佳地《天宝观》
来自祖地粤东嘉应州长乐县董源桥不(dun)头蓝屋的入川二世祖兆義公,只身在外打拼数年,虽然已经衣食无忧且积攒不少银两,但时刻不忘家训教诲;尊祖敬宗、和家睦族,!修祠堂成了一件大事。于雍正二年寻觅到天宝观东面,对面的一座圆圆的山峰和延伸出来的山嘴子,极像一只正在爬行的乌龟,俯瞰还有头有脚,龟形地貌在古代风水学里即称《玄武》。龟头指向对面的山峰拖着极长的尾巴犹如一只飞翔的凤凰,凤形地貌在古代风水学里即称《朱雀》。站在玄武山脚下向天宝观西北面遥望,对面山峦起伏如同一面面旗帜飘舞,另一处鼓起一道平台犹如一面大鼓,正所谓“鼓乐旗鸣”。后有玄武镇宅,右有朱雀招财,前有象征着富贵吉祥的旌旗锣鼓,实乃上好的风水宝地。兆義公当即买下这一片良田,占卜吉日大兴土木修建宗祠及房屋,历时三年零六个月终于营造出和祖地房屋结构相同三进四纵式的《蓝家大
院》,又于雍正4年返祖地接母亲和两个弟弟回天宝观。
蓝家大院背靠“龟背形”山俯瞰“玄武”山(星形是蓝家大院所在地)
左上图:蓝家大院背靠“龟背形”山,左下图俯瞰“玄武”山(星形是蓝家大院所在地),右图:蓝家大院对面“鼓乐旗鸣”
地貌
2;民俗与宗教信仰
蓝家大院整体建筑风格,是以三进式,宗祠为轴心向两边延伸,厢房为四纵式结构,
形成12道天井,屋顶的雨水都泗水归堂曲折排出,水即为财,寓意一年中12个月天天都发财。宗祠部分的下厅、中堂、祖堂屋脊中央排列着三个宝顶,下厅的宝顶上内外都书写着一个《福》字,每当族人从下面经过,不经意间就沾上了福气。中堂的宝顶内外都书写着一个《禄》字,族人聚集在中堂里,不经意间就祈求丰衣足食了。祖堂的宝顶上内外都书写着一个《寿》字,祖堂平常只有最高长辈祭祖上香才出入,这里的寿字也是希望长辈们百年长寿。全院屋顶一共有24个翘脊(俗称靴子头),它寓意着一年中的24个节气都风调雨顺。全院正面排列着中间一道祠堂大门和一边两道厢房门,被称作《福门》,象征着五福临门。两边纵向的厢房,正好正面形成4堵山墙,代表着一年中的四个节气;春、夏、
秋、冬,人们从前面穿行,它就为族人祈求四季平安。
宗祠门口的檩子中间,悬挂着一个面目狰狞、豹眼怒视、龇牙咧嘴、血口洞开、口含利剑的怪兽,好似能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民间称它为《吞口》,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术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民间文化产物。
下厅屋脊上变形“福”字宗祠大门上的“门当”和“吞口”
祠堂门口有三步台阶,它即显示建筑的雄伟,在道家文化中,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门是两扇厚重的木板门,雕刻不算奢华,简单的线条也十分精美,外面门楣上有两个圆木雕花的装饰物,人们称它为
《门当》,下面两角处是两个巨大的木枕抬着一根高高的门槛,这两个木枕被称作《户对》,过去人们针对男女联姻两家经济实力必须差相当,“门当户对”就是借用男女双方房屋的建筑级别来衡量两家的经济实力是否相当。
门楣里面顶部雕刻着卷草云纹中间是阴阳鱼《太极图》。太极图是已经里的太极思想,在儒家、道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与宇宙全息。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象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雕花构建,上面分别刻着“天、地、日、月”四个字,这也是源自于道教文化信奉的天地日月星辰崇拜,也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以此可以看出,蓝家大院祖宗们是信奉道教和儒教的。
北边为“地”东边为“日”
祠堂里以中堂为中心上下天井屋檐角上的(天、地、日、月)
西边为“月”南边为“天”
以中堂为中心,上下两道天井屋檐的四个角上,有四个雕花构建,上面分别刻着“天、地、日、月”四个字,这也是源自于道教文化信奉的天地日月星辰崇拜,也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以此可以看出,蓝家大院祖宗们是信奉道教和儒教的。
祠堂里悬挂一块“八宝烟霞”的牌匾,主要描述一百一十八世祖;乔公生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丙戌吉月日时,生之时,香满庭室,仙号涤尘。
公字子升,号明扬,年方十二,能为诗文。相者曰:子有异骨,入仕必相,学道必仙。
公曰:轩冕非吾愿也;飞升乃吾乐耳。宋真宗时举进士及第。至仁宗时辞官归田。且嘱妻子及弟侄各尽孝友,以成家业。遂隐于广东惠州府龙川县思约内霍山,参禅十年后归家。尝吹铁笛,一日出丹一粒,化作金银无数,人皆异之,以为富贵无难矣。公曰:出脱臭皮囊,方能真富贵。又每示家人,真心能成正果。数年居家,出入无处。及成道,时当暑热,有陈传先生化作卖瓜者至舍。公谓家人曰:沉瓜镇心,当食水中,遂食之。而瓜皮浮水上。须臾,见公足履瓜壳如小舟,有红云一朵涌之而去,由是无踪。后有人在洛阳桥见公布衣百结,入店饮酒数斗,遂有红云片片环绕,仙鹤一一飞来,往控霍山,见石壁有诗一首云:八宝烟霞总一家,蓝乔到此作生涯,人间富贵尘如海,虚度春三二月花。
大院外面有一块空地,用于族人晾晒谷物,空地边沿间隔着三口风水池,族人们称它为“鱼池”也是寓意着年年有余的意思,三口鱼池分别为大房、二房、三房的族人浆洗、浇灌使用,两头的鱼池边各有一口八角井,源源不断的给养着几百口族人们的生活。
院子左前方的山顶上就是“天宝观”,顺坡而下与另一山相连的低矮处,人们称为丫口,丫口处有一座庙蚕丝庙,所以这个丫口就被人们称着丝公丫。每逢年过节,族人们就带上香烛、祭品,站在鱼池外的田埂上,对着天宝观和丝公丫遥拜,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快田取名为“烧香田”这道田埂就叫“烧香田埂”了。
族人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注重、最盛大的便是春节。民谚:百节年为首。族人亦称“过年”。自农历十二月刚过一半,便开始有了年终的气氛。到十二月(腊月)廿三祭灶,标志进入过年阶段(廿三称“过小年”),遂有一系列
节俗活动。其中节俗活动中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有: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礼拜顺星(本命星宿神);初九玉皇圣
诞;十三条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十五上元天官圣诞,即上元节(也称“元宵节”)。这些信仰民俗和其它春节民俗融为一体,丰富多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驱病去灾、亲人长寿的祝愿,对摆脱厄运、企望发财的祝福。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门贴,其前身叫“桃符”,是用桃木板制成的,其上并不写字,而画门神(神荼、郁垒)像,用意是驱鬼避邪。古人认为鬼畏桃木、桃木能制百鬼。后来,桃符板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人们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贴春联的风俗。每至春节,人们便在房门上、箱柜上、墙上张贴对联和“福”字,庆贺新春,以图平安吉利。
拜年和压岁钱:随着除夕夜半的爆竹声响,人们迎来了新年,又长了一岁。在这一吉样时刻,家家都祈求老小平安;人人都盼望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所以每年正月初一(旧时称元旦)小辈们都要向长辈们拜年,祝愿亲人健康长寿。这是尊敬长辈的良好风俗。道教亦倡孝道,并认为万善孝为先。在与平辈互道平安,祝贺新年时所行的抱拳礼、作揖礼,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节,亦是道教的礼节。
当晚辈给长辈行过拜年礼之后,受拜者往往要给晚辈一些“压岁钱”。这一风俗亦与宗教信仰有关系。原来,压岁钱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孩子过年的,因为小孩魂魄不全,方有此举。
压岁钱,即压胜钱,与道教特别有关系。旧时,人们除把流通货币用作压胜钱外,还有的用道教吉语——天宫赐福,权作压胜钱(压岁钱)馈赠儿孙或晚辈。盖天官是道教所奉三官(天官、
地官、水官)之一。
正是这里的蓝姓人家,世世代代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杰出人物为我们《蓝家大院》光耀门庭!
蓝家大院鱼池、水井、石磨
蓝家大院祠堂大门门楣上的“阴阳鱼太极图”
祠堂大门口安放的石头火盆(盆内生
上炭火用来阻隔晦气新媳妇从火盆上跨过去代表日子红红火火
改革开放以来,年轻的后生们都外出务工,赚钱以后有的在城里安家,有的在外面盖了楼房,蓝家宗祠和院落,渐渐被人们淡忘……。
如今,沉睡近20年的大院又恢复了生机。2015年清明节、15年16年17年春节,400余位族人聚集祠堂;上午按传统模式祭奠祖宗,然后集结队伍游行、敲锣打鼓、唢呐齐奏、举旗打幡、浩浩荡荡、开向老祖宗墓地扫墓、焚香祭拜。下午主题会议;传播宗族文化和宣传文物保护工作。晚上;举杯问盏、相敬如宾,回味童趣,畅叙别情、相聚恨晚!
“不让祖宗留下的遗产变为遗址”。如今历经三百年的宗祠,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名单。为了使宗祠得以按原貌保全,族人们都放弃了房屋所有权,让给宗族集体。还配合现族委会拆除临时建筑,恢复了古建筑当初的原貌。全体族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有一百多万元。但宗祠毕竟年久失修,多处危机四伏。光靠我们族人的微薄之力,还只是杯水车薪,顶多能满足当前抢险性修复工作。要想长期保留如此规模的古建筑和客家族文化遗产,还离不开国家、专业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为此,我们蓝如權、戴老孺人支脉族人向社会各界倡议,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恳请国家各及政府、文物保护主管单位,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来三台县天宝观《蓝家大院》实地考察、审核、接替文物保护之重任,我蓝氏族人也全力以赴配合政府做好保护工作。让具有三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及古建筑——民族瑰宝永存。
不让祖宗留下的遗产成为遗址,我们全体族人一直在努力!但是,300年的风雨洗劫,已让这座具有客家风格和清代移民文化的传统民居千疮百孔!我们族人每年捐款捐物仅仅只是杯水车薪。在此呼吁政府、住建部、文保单位以及社会力量,给予我们资金以及技术支持!让子子孙孙们记住乡愁留住灿烂的民族瑰宝!
石安镇天宝观蓝氏族委会
天宝观蓝氏十一世嗣孙:蓝天
2017年10月20日
谢谢观看!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