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八十五式杨式背面全套太极拳口令李占英全文,[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详解(12)李占英老师如下: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动作优美、强调内功修为而著名。下面是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的详解,由李占英老师指导。
一、起势
1,两脚并拢,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
2,双手慢慢向左右分开,掌心向下,与肩同宽。
3,屈膝松腰,重心下沉,两腿慢慢下蹲,同时配合呼吸,吸气时沉下,呼气时慢慢起立。
4,反复进行几次下蹲起立动作,调整呼吸。
二、左右分腿平举
1,接上势,身体直立,两手掌心相对,平举至胸前。
2,吸气时,两腿慢慢向左右分开,脚尖向前,两手掌心向外推出。
3,呼气时,两手掌心向下收至胸前,两腿慢慢合拢。
4,反复进行几次左右分腿平举动作。
三、怀抱玉瓶
1,接上势,身体直立,两手掌心相对,平举至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形成怀抱玉瓶之势。
2,吸气时,右手向上托起,左手向下压至腹前。
3,呼气时,右手向下压至腹前,左手向上托起。
4,反复进行几次怀抱玉瓶动作。
四、单鞭下势
1,接上势,身体直立,两手平举至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2,吸气时,右手向上托起,左手向右前方推出。
3,呼气时,右手向右前方推出,左手向左后方拉回。
4,反复进行几次单鞭下势动作。
五、倒卷肱
1,接上势,身体直立,两手掌心相对,平举至胸前。
2,吸气时,两手臂向前上方伸出,掌心向上。
3,呼气时,两手臂向后下方伸出,掌心向下。
4,反复进行几次倒卷肱动作。
以上详解了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的部分动作,这些动作不仅锻炼身体,更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以及内功的修为。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帮助调节心理,缓解压力,提高内在的修养和素质。
关于李占英85式分解教学视频,李占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李占英的杨式太极拳是杨班侯的中架,发力多一些,其实谁的拳好不好不重要。
2、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拳要好,老师功夫再好,你自己没有功夫。
3、又有什么用呢,你只要找一个明师,自己刻苦练习。
4、天天练功,方向正确,那你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小时候,虽然听说过村里谁谁谁会拳,武艺如何如何厉害。也听说过太极拳、梅花拳、八卦掌、洪拳等拳的名称。但对“武艺”概念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这些拳的名称的“知道”,大多来自于当时村大喇叭对打击会道门的宣传、来自于长辈们讲的传说和故事中、来自于说书人的说书表演中。根本不知道我家东边20公里远的广府城是著名的太极拳之乡,也从没想过自己要练练拳。
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村里学校读的。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时,记着当时还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里常年住着一个老贫农。当时,我们村东街一个姓李的老先生在学校给学生业余武术队教拳。老先生耳聋,和他说话需要很大声。据说老先生精通梅花拳,功夫非常了得,曾经夜晚看护西瓜地时,一人对付七八个偷西瓜的持棍小伙,赤手把他们手里的棍棒全夺了去。我没有参加学校业余武术队,也没有跟老先生学拳。但有一次什么原因记不清了,曾和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对我说“你这个年龄正是跑拳的年龄,应该跑跑拳”,我也只是听了听而已。
在武汉读大学期间,随着少林寺电影的上演,兴起了武术热,记得当时我还订过一年的《武林》期刊。听说我是河北省永年县人,经常有人问我会不会太极拳。就这样,我才知道了永年有杨式太极拳、有武式太极拳,有杨露禅、有武禹襄,并且还很有名气。也从此开始对杨式太极拳有了兴趣。1982年下半年的时侯,在珞珈山书店里发现并买得了顾留馨著的《太极拳术》。从该书的“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篇章及其他相关资料中,才较详细了解了杨式太极拳和杨露禅的故事。
永年太极拳名扬天下,太极拳各流派代表人物中许多都是永年人。杨式太极拳的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自然是永年人,傅钟文是永年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是永年人,武式太极拳有名的门徒李亦畬是永年人,郝为真是永年人。
目前流行的杨式、武式、郝式、孙式、吴式、国标太极拳都和永年太极拳拳脉相连。杨家三代创立杨式太极拳,武禹襄创立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外甥李亦畬再传郝为真创郝式太极拳,郝为真又传孙禄堂创孙式太极拳,杨班侯传全佑,全佑传其子吴鉴泉创吴式太极拳。国家体委采取杨式太极拳整理创编了各式国标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永年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太极拳之乡。
作为永年人的我,通过了解永年的太极拳,对杨式太极拳随即就来了兴趣。大概是大学二、三年级的时侯,我报名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太极拳学习班。学校体育教研室的一个女老师每天下午4点半至晚饭前,在体育教研室门口的操场上教授24式太极拳。老师教的很认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示范教学。老师就是讲动作,太极拳的其他东西没有涉及。就这样,我学会了24式太极拳。学完24式后,紧跟着这位老师的后续气功班,学习了郭林气功。当时郭林气功在社会上很热。24式虽然学会了,但没有坚持练。
那时候,书店可买到的太极拳书籍很少。1982年下半年,也就是大四第一学期时,从珞珈山书店得到顾留馨著的《太极拳术》一书,如获至宝。书的第六章是“杨式太极拳图解”,第七章是“杨式太极拳拳势作用图解”,第八章是“杨式太极拳推手图解”。该书就是一本完整的详细的杨式太极拳教程。书上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表”的拳式是85个式子,但书的任何一处都没有提及“太极拳85式”这样的名称,只是称为杨式太极拳。是不是当时杨式太极拳还没有85式,89式,103式这样的名称,没有进行过考证。
得到《太极拳术》这本书后,当时自认为得到了学习太极拳的法宝,认为照着书一定能学会杨式太极拳。随即,和一个同学一起,照着书上第六章“杨式太极拳图解”中的画图和说明,开始比划着学起了杨式太极拳。每天下午4点半后至晚饭前,在学校院内南边山坡树林中的一片平坦的空地上,比着书进行练习,不懂就互相讨论。当时不像现在有互联网、有视频教学等学拳的条件,自学只能照着书来。而一个动作要领,如果老师亲自当面教的话,跟着老师示范和讲解,照着做就行了。而照着书上静态的图片和书上对动作的文字说明,要还原学成太极拳动作,还是很有难度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一个学期,到最后也没有完整地把整个套路学会,但对杨式太极拳的拳架,至少能比划几个动作了。
现在看来,学习太极拳,完全靠看书是很难学好的,必须要跟着老师学,跟着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按照老师教的要领进行学习。书籍的作用可作为学会后,加深理解和辅助学习作用。现在互联网视频的发展给学拳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跟着视频学也可以,但仍需要老师当面给与纠正,完全照着书新学简直是太难了。对于太极推手需要找感觉,跟着视频学也不可行,必须要老师面授身试。
分析自发五禽动功治病健身的原因,我认为和太极拳健身原理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字“松”。自发五禽动功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而对身体的其他部位和方面不加任何控制,使其达到极度的松。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下,身体自修复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通过自发的气血流行和干预动作达到修复疾病的效果。和太极拳“松”比较,自发五禽动功是不加控制的“松”,太极拳是控制状态下的“松”。对任何部分不加控制该部位就会“松”,是可以借鉴到太极拳“松”的练习中的。
大学学习期间,虽学了24式和自学了部分杨式太极拳,也经常比划一下,但其实对太极拳一点也没入门。练五禽戏动功出了点偏差,也中止了练习。参加工作后,有时也练练自发五禽戏动功,但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坚持。
三、赶上了机会,跟杨振基大师学习正宗杨式太极拳。刚参加工作的1983年,单位聘请杨振基老师和其夫人裴秀荣老师一起在单位教授杨式太极拳,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立即参加了培训。
杨振基为太极宗师杨澄甫的次子。杨澄甫宗师1936年去世时,他的四个儿子长子杨振铭27岁、次子杨振基16岁、三子杨振铎11岁、四子杨振国9岁。杨振铭和杨振基两兄弟列在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的42位著名传人名单中。杨振基5岁开始跟大人比划学拳,9岁开始接受其父亲杨澄甫和叔父杨兆鹏(班侯之子)的异常严格训练,一直到杨澄甫去世前的十多年间从没间断,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杨澄甫去世后,杨振基赴广州、中山等地与其长兄杨振铭共同传授杨式太极拳。60年代他在河北省体工队任教练员期间,被安排到华北局机关、北戴河、上海、北京、青岛等地向很多高层领导授拳。80年代后一直在邯郸及各地义务授拳。
就这样,我跟着杨振基老师学了一个多月的太极拳,尽管许多要领、关键的东西还没有掌握,但磕磕绊绊基本上能把杨式太极拳架子划拉下来了。跟随大师学拳,大师的言行,大师的拳架风采对我练习太极拳至今还在影响,也为后来学拳打下了点基础。
四、北京月坛公园遇良师,拜师在陈田良老师门下,正式成为汪传杨式太极拳入室弟子。到了2011年时,有几个同事在石家庄水上公园跟杨振基老师的再传弟子姜老师练习“杨澄甫式太极拳”。因此聊天时会聊起杨振基老师。这又激起我的兴趣,因此开始想着再把太极拳拾起来。于是从网上下载了杨振基老师演示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的视频,通过视频又把跟杨振基老师学的拳架捡了回来,并且开始坚持练习。
到北京工作后的2012年的春天,在北京月坛公园遇到陈田良老师教授“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当时陈老师每周两次在月坛授拳,跟随陈田良老师在月坛公园学习的人很多。在了解了汪脉太极拳后,我随即开始跟随陈田良老师学拳,并于2012年11月11日拜师,正式成为汪传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入室弟子。
汪传杨式太极拳是汪永泉传授的杨式太极拳,现在社会上习惯称作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汪永泉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会长。7岁开始,随其在溥伦贝子府做总管家的父亲汪崇禄一起,在溥伦贝子府向杨健侯学习太极拳。14岁时即1917年,被杨健侯指定拜其三子杨澄甫为师。一直到1928年杨澄甫南下,汪永泉才中断了在杨家直接受教。汪永泉在杨家学拳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了杨健侯和杨少侯太极拳艺的直接传授,得到了杨家两代三位大师的真传,真正地继承了杨家太极真功的精华。汪永泉在杨家所学,与杨家在外面所传有所不同,在一些方面有别于其他传承的练法。汪永泉1926年开始授拳,在练拳、教拳的同时,对杨式太极拳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关于“劲法”的研究,逐渐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发挥。对杨式太极拳有了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杨式太极拳汪传一脉的特点。
陈田良老师的师父高占魁,是汪永泉早期五大弟子中的第四弟子。大概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阎月川夫妇搬入高占魁所在的胡同居住,因高占魁人品秉性被阎月川看中,遂动员其跟他学拳。后高占魁拜阎月川为师,再后来被阎月川收为义子。阎月川将其所学尽心传授给了高占魁。阎月川是杨澄甫的著名弟子,在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弟子名单中排在第6位。杨澄甫1928年南下后,北京的拳场交给了阎月川打理。
建国初年,阎月川因病去世之前写信,将高占魁介绍到同门师弟汪永泉门下继续学拳。高占魁于1957年正式拜汪永泉为师。高占魁得阎月川、汪永泉两位太极名师传授,技艺精绝。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陈洪进先生曾撰文评价:“高师好从具体实践中,不断分析问题,探讨原则,总结规律,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神秘主义根本无缘。其所说必有所据,所据必来自实践,实践必经受当场考验,神意动作,轻灵过人;蝉翼难喻其轻,蝈须难喻其灵。和平共处则春风杨柳,敌我对峙则铜墙铁壁。全身肌肉,上下左右,处处皆能发人;行立坐卧,无势不能发人;扬眉吐气,眼光四射,神意所向,立即发人;发少壮,倾到丈外,发老弱,挫败于分厘之间,遥控身外之敌,引之即来,挥之便去。常于不知不觉中控制对方,对方一旦被控制,虽身体魁梧,也不能发力,可谓绝技有成”。
陈田良老师1964年开始和邻居高占魁学拳,14年后的1978年正式递帖子拜师,成为高占魁师爷的大弟子。陈田良老师太极拳著作有:与汪永泉之子汪仲明合著的《汪传杨式太极拳修证实录》以及和大弟子张海松合著的《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心法探秘》。2015年由青岛电视台拍摄了陈田良老师25集汪传杨式太极拳教学片在青岛电视台《太极与养生》栏目播出,并出版了DVD光盘。另外还有视频《汪传杨式太极拳》《陈田良老六路教学示范》《陈田良揉手教学》《陈田良宝鸡拆架子》《陈田良青岛拆架子》《陈田良劲法演示》《陈田良:我与太极拳》等光盘视频在弟子和学员中流传。
由于和高占魁师爷家是邻居,因此陈田良老师开始学拳后,几乎每天都跟着高占魁学拳,深得高占魁师爷的真传。在1980年高占魁师爷逝世之前,曾有好几个月卧床不起,其儿子高来福、陈田良老师和王富荣师叔全程陪伴和伺候老人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陈田良老师每天晚上赶到高占魁师爷家清理床上和床下卫生,做晚饭,煎药,陪高师爷聊天。这期间,高师爷对陈田良老师每天讲拳理、说拳法,甚至不顾陈田良老师的阻拦,强撑着微弱的身躯,把着手教,倾囊相授还嫌不够。由此可见高占魁师爷对陈田良老师拳艺的认可和更高的期望。
于鉴容师叔在其所著的《我跟高占魁学习太极拳》书中对陈田良老师这样评价:“他从1964年就跟着高老师学拳,一直没有间断,尽得老师真传,最后又在病榻前尽忠尽孝,送老师西行,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大师兄。陈田良大师兄直到2016年7月去世前,尽管年逾八旬,还在孜孜以求地钻研拳理拳法,一丝不苟地授业课徒,无论从道德操守,还是从功夫境界看,都称得上是高占魁老师的好学生”。
我跟随陈田良老师学拳的5年时间,为陈田良老师的品德和拳艺深深折服。他对徒弟和学生从武德武技多方面进行要求,从学拳到工作生活各方面进行关心帮助。做他的弟子,让你感到有依靠,有安全感。他知识丰富,善于用每个学生的工作领域、国际国内形势解释太极拳原理。他虽然太极拳功夫境界已经很高,但从没间断过对拳艺、对新知识、特别是对汪传太极拳技艺的钻研学习。即使在年近八旬时,还在一字一句地研读《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还在学习南怀瑾的国学书籍。他教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他老人家逝世前一刻,还在通过互联网群聊方式给大家讲解拳理、解答问题。对他的品行,于鉴容师叔的评价一点也不过分。对他的拳艺,我觉着把陈洪进先生对高占魁师爷的评价,拿来评价陈田良老师的拳艺,也非常切合。
五、坚持练习汪传杨式太极拳和太极拳养生推手,身体健康精神充实。陈田良老师当时家住平安里,2012年时,除在地坛公园教拳外,每周两次来月坛公园授拳,大概持续了2-3年。月坛公园聚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二三十个学员跟随陈老师学拳,队伍很是庞大。有时陈老师有事不来的时候,已经功夫很高的陈竹梅师姐和冯振宇师兄就担当起了老师的角色,给我们讲拳理、教拳架,纠姿势。我当时工作和居住都在月坛公园附近,便利的条件使我能够几乎一次不落地跟随学习。后来考虑到师父跑月坛公园太远,大家就建议师父不要跑了,改为大家去地坛公园找师父学习。那时,我基本能保证每周末到地坛公园北门内小树林,跟师父学习一个上午。月坛公园拳场和地坛公园拳场是陈田良老师的两个主要拳场,陈老师的大多数弟子从这两个地方走出,可称为陈田良支脉汪传杨式太极拳的圣地。
2015年时,师父家搬到了通州,地坛公园的拳场因没人打理而荒废了。据说,师父去世后,山东的刘洪涛师兄来京时,曾来到地坛公园,望着拳场中小松树上依然还在的,那个师父挂衣服的小铁勾睹物思人,并在拳场小树林中打了一遍拳以示怀念。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于北京丽泽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