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央视再批炒鞋乱象 新闻,像炒股一样炒鞋都是骗人的吗?

专业电商运营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央视再批炒鞋乱象 新闻,[专业电商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各种运营推广课程],[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本应穿的鞋子为什么被狂炒?

炒鞋玩家们通过自己的渠道得到限量款的鞋子,然后捂在手里,集体抬高价格,抬到一定价格后,再一齐出手,这些玩家们就能赚取更高的利润。不是限量版的鞋子也能炒,成本几百元的鞋子,经过“鞋贩子”们的操作后一双鞋子能赚到几十倍的利润。

限量版或者网红鞋太贵太难抢,因此炒鞋还催生了很多新兴现象,比如球鞋抢票软件、球鞋内幕交易、假鞋行业等等,这些更使鞋圈乱象横生。说到“炒”这个字,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好的联想,类比以前的炒比特币,看似是一个新风口,但总是伴随着收割与韭菜。炒鞋,使得真正的球鞋爱好者们成为被收割的韭菜,炒来炒去的,那些低端炒鞋玩家也变成高端玩家的韭菜。对于鞋圈乱象,央视表示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当前部分鞋价格被炒得有些过火,需要降温。当然,给球鞋炒作行业降温,需要多方发力,这涉及球鞋生产、

流通的各个领域以及消费者自身的理性。此外,还有部分人士呼吁要对球鞋市场进行监管。“上集还是‘炒鞋’的诱惑,下集可能就是暴跌的‘泡沫’”。事实上,“炒鞋”现象已存在多年,最近被关注,是因为“炒鞋”已经从“小众爱好”转向了线上大规模交易。据了解,目前国内热门球鞋的“市场价”,主要来源于毒、nice、

斗牛等几家大的球鞋APP交易平台,这些平台的月活跃用户均在300万量级以上。这类平台上销售的价格一般由卖家给出,而球鞋的卖家,绝大部分是散户和鞋贩子,平台具有资讯交流、销售中介和鉴定真伪等功能。用户在平台购买后,卖家先发货至平台,经平台鉴定后再发给用户。当平台的某款鞋在短时间内有大量买入需求,很容易助推该款鞋价格快速上涨。

二、像炒股一样炒鞋都是骗人的吗?

是的,炒鞋乱象屡禁不止,然而,关于炒鞋“一夜暴富”的神话仍然在不停地传播。一名学生在自媒体平台写道:在有7.3万元本金的情况下,其中,部分钱来自于借贷,通过将这些钱多次流转,1个月的炒鞋销售额达到了23万元,如果利润按照10%计算,月收入也超过了2万元。

事实上,不论是鞋圈“大佬”,还是新手,炒鞋“翻车”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前,成都球鞋圈绰号“刘饼干”的鞋商因为炒鞋欠款1000万元,他曾劝诫大家:“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拿自己的青春去赌博。”

炒鞋和炒股一模一样。”90后男孩许凯(化名)进入炒鞋圈3年了,在他看来,一双新鞋发售就像是设立一只新股,大量买入新鞋的人是庄家,零星购买的是散户。散户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赚差价,而庄家则是大量买入一款限量鞋,再通过自买自卖的方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再将少部分鞋放到市场中流通,从而操纵鞋价,这就像股票领域庄家“控盘”。

扩展资料:

对炒鞋行为的监管难度仍然较大,监管也在发力

2019年10月,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了《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针对国内出现的“炒鞋热”现象,指出这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球鞋交易平台也需承担起一定责任,加强监测和管理。4月6日,得物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对个别卖家标价波动较大的球鞋进行了下架处理,同时对涉嫌恶意影响商品标价波动的卖家采取封禁措施。并且,将会增加对卖家异常标价的监测。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说,近年来,由“炒鞋”所引起的民事纠纷、刑事犯罪并不鲜见。消费者需提升风险意识,对于“炒鞋”行为,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所谓的暴利所迷惑,不要盲目投机,以免遭受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让你3秒知道怎么赚钱?揭开“炒鞋教程”里的骗局

“鞋穿不炒”的得物,现在怎样了?

2024-08-2218:43·新浪财经

来源:市场资讯

1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发财路子。

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新世纪更迭期出生的95后、00后,能炒的东西就更多了:

鞋子、衣服、盲盒、项链、娃娃……

只要有需求,一切皆可炒,没需求就先创造需求再炒。

巴黎奥运会上,去看全红婵比赛的粉丝,在赛后向她抛去一串奥乐米拉挂件,外加几个奥乐米拉玩偶。

和玲娜贝儿一样,奥乐米拉也是迪士尼的玩偶角色,但比顶流玲娜小众。

去年杭州亚运会,全红婵透露喜欢奥乐米拉时,带火了一波。今年粉丝一抛,借助社交平台爆破,又拱了一把火。

如上图所示,一只10cm高的紫龙造型奥乐米拉,价格高达5139元(8月21日价格)。

商品发售日期是2021年9月,当时的发售价是139元:

暴涨36倍。

从该商品最近的30条交易记录来看,20天前,成交售价为4599元。一个奥运会周期,翻涨好几倍。

有网友做了简单对比,截至8月中旬,得物平台上几个迪士尼娃娃发售以来的涨幅情况如下图:

这些娃娃发售价在139元-159元(上图计算的涨幅,对比的是发售时市面的折扣价)

狗蛋说,炒房团在炒娃团面前都得黯然失色。

炒娃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交易平台可以是闲鱼、京东、小红书,不过更多的交易集中在:

得物。

记忆好的网友应该知道,2019年9月,得物因为“炒鞋”上过热搜:原价1599元的“闪电倒钩”,在得物平台上最高被炒至69999元。

那个热搜喜提2.5亿阅读,也把“炒鞋”推上风口浪尖,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央视点名批评了10几家球鞋交易平台,其中就包括得物。

那时候得物还不叫得物,叫毒。

可能是叫“毒”寓意不好,想改头换面,也可能是想让大家遗忘炒鞋标签,风波之后两个月,毒迅速完成更名。

为了平息风波,得物当时还带头提出倡议,呼吁行业:

鞋穿不炒。

事实上炒鞋没有消失,炒五花八门的东西却多了,始祖鸟的冲锋衣能炒,迪士尼的娃娃能炒,泡泡玛特公仔能炒,麦当劳、肯德基的周边也能炒。

2

央视再批炒鞋乱象 新闻

和其它电商平台相比,得物有个最大的不同:先鉴别再发货。

相当于平台做背书,帮你过滤假货。

这个脱胎于虎扑的鉴定模式,在行业内起步早,相对更具规模化、专业和权威,成了得物的核心竞争力。

正因为有鉴别功能,买卖双方多了信任,少了扯皮,“炒货”流程变得丝滑。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比起其它平台,得物更具“炒”的基因。

得物最近几年规模越做越大,2018年GMV20亿,2021年800亿,2023年据推测达到了2000亿。

有统计称,目前得物是国内第八大电商平台。根据得物的宣传所说,其注册用户超过1亿,95后占比超过70%,90后占比达88%。

这些用户中,60%选择的物品价格都不低,比如鞋类在320-2579元,箱包260-7889元,潮玩则200-6719元。

没有哪个规模化的电商平台,用户如此年轻化,比起来:

得物更懂得掌控年轻人的钱袋子。

得物创始人杨冰本身是85后,他说学生时代,每个人都被统一制式校服包裹,唯一能彰显个性的就是鞋子。

彰显个性的另一种说法是攀比,迎合人性,也许给了杨冰创业的灵感。

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最了解学生的资本家。

杨冰自己也很喜欢球鞋,据说大学时得到一双麦克格雷迪签名球鞋,让他兴奋了很久。他希望别人也能体会到这样的快乐。

有主持人问杨冰:你家里应该很多鞋吧,他说:

我常穿的并不超过100双。

有百亿身家的杨总拥有上百双鞋,倒是没什么,哈尔滨电业局原副局长李伟,还拥有上百辆豪车呢。

去年7月,杨总通过法拍,拿下上海外滩绿城黄浦湾一套豪宅,面积460㎡,总价1.58亿元,成交单价每平34.4万元。

不久前,得物爆出裁员,明面指标精简5%。有媒体和网友翻出杨总买豪宅的事对比,想说资本家不厚道。

狗蛋最近重温《大明王朝1566》,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再苦一苦百姓。

去年,网友XK遭到得物暴力裁员,要是没被裁,他事发一个月后就能拿到80多万期权。

XK把得物告上上海市劳动仲裁委员会,今年1月他胜诉,判决要求得物与其恢复劳动关系。

得物不服诉至法院,不久前一审开庭,结果还没出来。

好消息是,他通过维权得物在小红书收获了8000个粉丝。小红书的大厂失业博主赛道,兜住了很多互联网牛马。

关于裁员,得物表示,为了组织提效,聚集核心业务和更高投入产出比的项目。

3

问题来了,得物核心业务是什么?

从内容社区起家,后面做垂直电商,聚焦潮流商品,最近一两年转向发力综合电商,去年还花重金拿了一张小贷牌照。

今年开始,得物重新强调内容社区。

得物上的潮流商品能卖出溢价,离不开拿捏亚文化群体的独特需求,内容当然重要。

要说核心能力,毋庸置疑,是前面提到的“先鉴别后发货”模式。而要说核心业务,似乎越来越模糊。

独创的先鉴后发模式,目前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多品类多张、交易规模猛增之后,鉴别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有可能跟不上。这也是为什么网友感到疑惑,得物鉴别会出现互相矛盾。

黑猫投诉上关于得物卖假货,质疑其鉴别能力的投诉很多。

有位小红书网友在得物花1100多买了件StussyT恤,到手发现和300多买到的一模一样,就将两件衣服都放得物鉴定,结果双双鉴定不通过。

此外,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是不是会影响鉴定标准?

商家通过得物卖出一双球鞋,得物从中至少抽取5项费用:技术服务费、转账手续费、操作服务费、售后无用服务费,消费者邮费补贴。

不同级别商家,不同商品,不同阶段,各项收费会有浮动。

其中技术服务费这项,通常在2%-10%浮动,也有奢侈品牌鞋子被收取25%技术服务费的情况。

按正常情况算,一双卖2489元的鞋子,得物大概要抽走300元。

有个鞋服商家,每月在得物出货15万,不久前被下架400多个商品,理由是卖假货。那些“假货”此前都在正常出售。

狗蛋有个朋友是得物老玩家,他说这些商品大概率不是假货,但没有拿到品牌方授权,品牌方把压力给到得物,得物只好把压力给到商家。

曹雪芹说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做到一定规模的个人卖家,交了售后无忧服务费,还是得靠自己承受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更为了长远发展考虑,从垂类转向综合电商,得物发力邀约各品类品牌方进驻,结果,个体商家空间必然受挤压。

再者,品牌商家早被头部电商筛过几轮,优质的都被绑定,没绑定的,得物的话语权也不如淘天、拼多多、京东。

2019年之后,得物没有再拿过融资,此后估值一度达700亿,再加上老板买入上亿豪宅,给外界一种感觉,得物在闷声发大财。

经常在内容平台看到得物投流的铁柱说,为了缓解流量焦虑,得物正在:

闷声花大财。

(转自:风声声)

(转自:风声声)

【WINDRISES E-COMMERCE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为电商运营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的问题

央视再批炒鞋乱象 新闻
发布人:zelindie 发布时间: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