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如何快速去除核桃壳残留到手上的污渍,核桃青皮有什么用途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沈阳洗手液用核桃壳的厂家在哪里,[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如何快速去除核桃壳残留到手上的污渍

1白醋具有清除色素的作用,当核桃皮在手上染色时,可以用一定量的食醋水来去除颜色。做法:准备适量的白醋,随后在染色的手指上涂上一些食醋,看颜色是否去掉,如果没去掉,可以继续少量添加白醋或者加点食盐,颜色还没掉的话,就尝试以下方法把!风油精 

2风油精一种有机溶剂,部分的色素可以用风油精溶解,对去除颜色具有一定的作用。做法:用棉签蘸取风油精或者直接将风油精滴到手上,然后再搓搓手,多尝试几次,可以明显的看到颜色变浅。另外也可以涂点酒精或者汽油来清洗。

3肥皂水核桃皮的汁液是酸性的,一般来说,通过酸碱中和可以将染色的部分去除掉,而肥皂水呈碱性,就可以用肥皂水来清洗了。做法:先将染色的手指打湿,然后再将肥皂涂抹在染色的地方,多搓洗几下,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如果这样的效果不明显的话,可以多尝试几次。 

4洗衣粉核桃皮的颜色染在手上了,直接用洗衣粉搓洗不太合适,可以找一些细沙子与洗衣粉混合,用来去掉手上的颜色。做法:先准备一些沙子,然后再将沙子与洗衣粉混合,将手放入沙子和洗衣粉中,慢慢的磨沙,或者也可以找一个粗布条,沾上水和洗衣粉,再来搓手就可以了。 

二、核桃青皮有什么用途

《本草纲目》记载着青核桃具有止痛作用。在中医验方中,核桃青皮叫青龙衣,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及痛等病症。核桃青皮泡酒,可用于治肝胃气痛,胃神经痛,急、慢性胃痛。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民间用青核桃泡酒剂治疗胃痛、痛经、癌症痛等,以代替吗啡、阿片酊等止痛药,已收到了良好的止痛效果。

微塑料“灾难”:你的深层清洁,海洋的深度污染

原创2017-02-20 10:47·新民晚报

视觉中国资料图

“微”字很网红,微信微博微商微电……可是当它与塑料“面对面”时,却成为一个正在惹麻烦的全球环境问题。“微塑料”,这个听上有点拗口的新名词,已经被联合国专家组(GESAMP)列为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2015年,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实际上,这个看似高大上的全球科学问题几乎每天在我们的指尖滑落。磨砂、去死皮、按摩颗粒......洗面奶、牙膏、沐浴露等个人护理品中,“深层清洁”的金字招牌,就是靠微塑料“挑大梁”。日前,美国政府已立法宣布禁止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此项禁令的国家。由于众多国家呼吁,欧盟开始着手制定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的提案。2017年起,英国也禁止在化妆品以及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这一海洋环境的“新威胁者”。

在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已于2016年底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牵头启动,中国科学家也开始呼吁应该禁止在个人护理品中添加用于深度清洁的微塑料颗粒。至于“脸要更干净,妆容更美丽”,完全可以找到可生物降解的替代材料与新技术。

孙绍波 图

27亿片塑料垃圾=900座帝国大厦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受纳水体,每年有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倾倒入海洋。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最新数据显示,自1964年以来,塑料生产量增长了20倍,在2015年达到3.22亿吨,相当于900座帝国大厦。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辆装满塑料的垃圾车将垃圾倒入海洋。按当前消费率发展下去,到2050年地球将新增330亿吨塑料。塑料在海洋中逐步积累,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的量估计高达27亿片、25万吨之多,海洋几乎成了一个“塑料世界”。

据估算,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可能超过鱼类总和,60%~90%的海洋垃圾是塑料。对你我来说,一只塑料袋,一个塑料瓶微不足道,但对海洋生物来说可能就是致命“凶器”——海龟、鲸和海鸟等生物摄入后,会生病甚至死亡;破坏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的栖息地,产生化学污染;犹如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其中,最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是,曾在太平洋的中途岛发现了成千上万只信天翁由于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

塑料垃圾有些易分解,有些难分解。在分解过程中,塑料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比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双酚A等。同时,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塑料个头变化可能也“有毒”,大型塑料肢解塑料碎片,小塑料分解为微小塑料,微小塑料在裂变成微塑料……渐渐的,海洋微塑料污染作为新的海洋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相关学者研究的新热点。

微塑料来自哪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直到2001年一位国外科学家报道了其研究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约有上亿个,才逐步引起各国政府、媒体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概念。

微塑料被更多地定义为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环境中发现的微塑料大多在微米级别,肉眼往往难以看见。这种看不见难以摸着的小颗粒主要来自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塑料。它们有的是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层层分解,大变小,小变微,最终形成了环境中的微塑料,有的是化妆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如今,越来越多的牙膏,也可能含有塑料成分,添加具有摩擦清洁功效的塑料微珠,被认为是有效的清洁配方;就连合成织物都可能是微塑料“制造者”。有证据表明,洗衣机不能有效地过滤超细纤维,每洗一件合成织物,可能产生1900个微塑料纤维。

最终,不同来源的微塑料聚沙成塔,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然后可能需要数百年才能在海洋中降解。旧的不去,新的又来,经年累月中,它们微塑料由陆地进入海洋,最终被悄无声息地输送到各种海洋环境介质中。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存在于表层海水、沉积物和海滩,甚至出现在最偏远的极地冰川和深海沉积物中。在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的亚热带环流带、澳大利亚沿岸、孟加拉湾和地中海等发现的垃圾带让人们终于意识到,微塑料垃圾已在海洋中普遍存在。

图说:看得见的污染惊心动魄,那么,看不见的呢?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微塑料去向何方?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数量巨大、增速迅猛,表面上却不露声色。据统计,海洋中约有3.5万吨微塑料,占比超过总塑料垃圾数量的55%和重量的72%。在过去40年中,仅北太平洋中部洋流中微塑料的浓度升高了两个数量级,而表面的塑料垃圾浓度则没有显著变化。最新的一个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显示,大洋海水中测到小于4.75毫米的微塑料数量比预测的要少90%左右,大量微塑料不知去向。

科学家们猜测,巨大的数据“黑洞”可能是因为:这些微塑料被微生物降解掉或降解到纳米级,彻底看不见摸不着了;或者是被海洋生物吞食,或是沉降到海底沉积物中。由于海洋微塑料和海洋中的低营养级生物,例如浮游生物,具有相似的大小和密度,且许多海洋捕食者不能区分他们和塑料的差别,因此微塑料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

来自各方的研究显示,“猜测”可能正在发生:来自于英吉利海峡的504条鱼类中,36.5%鱼的消化道里存在微塑料;在收集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385个藤壶中,33.5%的个体消化道中含有微塑料;在来源于养殖场和超市的成熟的贻贝和太平洋牡蛎消化道中,研究者同样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科学家们开始担心,除了破坏海洋环境外,海洋微塑料一旦进入食物链,将会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发展。2014年,英美研究人员联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观点文章指出:微塑料已遍布整个海洋,而生物体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以及造成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是当前微塑料研究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全球都已开始行动,中国也要抓紧

为此,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纷纷采取行动,唤起公众对微塑料垃圾危害的认识,从源头上阻止微塑料垃圾产生。2014年6月,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提出了海洋废弃物和微塑料问题,并最终达成了“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决议”,提出开展有关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的研究。

目前,欧美等国家都加大了对微塑料研究的力度,有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或政策,如禁止在化妆产品中添加塑料微珠等。随着人们对微塑料认知的逐步深入,不排除今后会在相关产品的生产、管理和海洋环境污染责任归属等方面中制定相应的国际性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微塑料污染也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去年,我国正式启动第一个有关海洋微塑料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聚焦微塑料在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中污染的现状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复杂行为,在此基础上对微塑料的海洋环境风险做出科学的风险评估,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监测、管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与会专家纷纷呼吁,我国应尽快加强生产和使用环节关于陆域、海域塑料污染的管理与控。国家各级环境监管部门制定对陆域、海域塑料(或微塑料)产品生产和使用环节排放塑料污染物的监测指标、标准和措施,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查,并制定相应的超标排放处罚措施。建议由全国人大尽快开展限制微塑料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的立法调查工作,针对特定的可替代性的广泛使用的微塑料产品立法限制生产和使用。

图说:减少微塑料污染,你也可以有所作为。视觉中国 资料图

【市场实录】少一次“深度清洁”少5000颗“微塑料”

“一次释放2000颗清洁柔珠,让你一天神清气爽,干净到底!”这样的广告词,电视或是卖场里常常看到吧。洗护产品的广告总是噱头十足,推陈出新,宣称产品中含有一些“柔珠”“微珠”“颗粒”之类的物质,号称具有深入清洁及按摩皮肤等作用,让人听了“专业味”十足。殊不知,无论多柔和,多细微,多舒适,这些“颗粒物”大都是微塑料。

记者走访本市多家超市和化妆品店看到,带有磨砂效果的“微珠”洗护产品曾经受到热拥,如今仍旧销量不错,而且多是老客户。特别是男性洗护用品,如男性洗面奶,男士洗发水,尤其突出深度清洁功效。一位联华超市洗护用品专柜的促销员告诉记者,“曾经女性消费者很青睐带有磨砂效果的清洁产品,后来担心伤害皮肤,购买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泡沫式洗护产品。如今,男性成为按摩类洗面奶的消费主力军,几乎所有畅销的男性洗护用品,都带有磨砂功能。”

从去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中心博士生彭谷雨开始调查上海市场上销售的个人洗护产品中,到底有多少含有为微塑料。她走遍各大卖场超市,发现市面上20多个主流洗护品牌几乎都有含微塑料的相关产品,其中以男士清洁产品,女性卸妆用化妆品、按摩型沐浴露或洗发露为主。“产品成分标注中含有PP或PE的,基本都有微塑料。”彭谷雨告诉记者,一瓶洗面奶、一罐磨砂膏、一管牙膏,只要带有清洁按摩功能的,基本都有微塑料的身影。

微塑料犹如细沙,通过摩擦可以舒缓面容,可是被水冲入下水道后,就成为永不消逝的颗粒物。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第283次学术研讨会上,有环境科学专家指出,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无法降解微塑料。以上海为例,每年有数千吨微塑料沉积在城市污泥中,最终慢慢归入大海。

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进入海洋后,正在进入海洋生物食物链,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发展。由于海洋微塑料和海洋中的低营养级生物,例如浮游生物等,具有相似的大小和密度,许多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不能区分,极易误食。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施华宏透露,一项来自我国的海洋鱼类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采样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对于海洋生物而言,微塑料犹如海洋中的PM2.5,日益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安全。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及其监测规程。而超市中,添加了微塑料的洗手液、香皂、牙膏、剃须泡沫、泡沫浴、防晒霜、洗发水等琳琅满目。实际上,既能清洁彻底又不污染环境的清洁颗粒,完全可以不用微塑料,取而代之的可以有各种纯天然磨砂颗粒,比如将燕麦、玉米、海盐、杏仁或核桃壳等天然物质。“只是,已经成熟的微塑料产业链要被打破,需要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推动,纯天然颗粒添加物进入产业链,则需要一定时间。”

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可以从我做起,主动拒绝“微塑料”——在选购洗护用品时,先看产品看配方,有“微珠”的能不使用就不使用。曾经买过还没用完的带有“微珠”的洗护产品,可以搁置起来不要再使用了。每天少用一次类似的个人护理用品,就可以少往海洋中丢弃5000至95000个微珠。

图说: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目前少之又少。视觉中国 资料图

【延伸阅读】人类不知不觉早已将微塑料摄入体内 健康风险有待评估

此前,《科学美国人》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采集的所有中国食盐样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盐。一时间公众哗然,人们开始谈盐色变,吃盐等于吃“微塑料”?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

这项研究的原创者,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此项研究是希望揭示,微塑料除了进入食用的海洋鱼类、贝类和虾类等海产品外,是否还会进入食用的非海洋生物产品。选取我国食盐作为样品,完全是因为实验材料易得。结果已经众所周知,在非生物海产品中也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虽然对公众来说所,“微塑料”是个新名词,但是环境中微塑料已经无所不在,并非食盐中独有,也并不只在中国。在欧美国家,关于环境或食品中发现微塑料的研究也都有过大量报道。如研究人员发现德国的啤酒中含量高达150个/升微塑料,蜂蜜中每千克最高达400个;加拿大的养殖贻贝每千克软组织中最高达1.3万个。而根据年摄入量计算,欧洲人通过食用贝类对微塑料的摄入量最高达每年1.1万个。而据目前分析的数据,通过食用海盐摄入的微塑料最高含量为每年1000个。

对此,美国专家SherriMason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论:“鉴于微塑料已普遍存在,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货架上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已经不重要”,微塑料同样可能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食盐中,也可能同样存在于我们周边的其他产品甚至空气粉尘中。其实,从早起刷牙到晚涂面霜,你可能无时无刻不在跟微塑料接触,因为部分牙膏和化妆产品中添加有塑料微珠。因此,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通过各种途径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很多微塑料。相比之下,从食盐中获取的微塑料可能微乎其微。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微塑料是近年来才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目前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还非常少。大多开展的是微塑料健康风险研究,还局限于室内高浓度微塑料对动物的暴露实验,其实验数据暂时还无法外推到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此外,由于暴露途径复杂和检测困难,目前无法估算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每天到底会摄入多少塑料。

图说:对微塑料污染说不,需要来点“大招”。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背景解读】我国将建相关生态风险评估 “限塑令”能否升级为“强制令”?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微塑料污染也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然而,微塑料在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中污染的现状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复杂行为,科学家知之甚少,缺乏风险评估。2016年底,我国正式启动了第一个有关海洋微塑料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微塑料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星,微塑料的分布与来源等基本事实不清楚,公众对微塑料也知之甚少。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及其监测规程。2007年,国家海洋局根据制定的《海洋垃圾监测技术指南》规定了监测海洋垃圾按大小和材料分类,并未涉及海洋微塑料的污染监测。

2013年,我国科学家开始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先开展了长江河口及东海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研究,接着研究了我国沿海南部海岸以及东部几个河口海域的海洋微塑料,结果表明海水表层微塑料的数量在获取的样本中占90%以上。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已普遍存在于我国河口和沿岸的海水中,河流输入对近海的微塑料含量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现了我国海洋生物双壳类体内含有微塑料。国内还有科研人员研究了三峡大坝下游、南海底泥和香港海滩等区域的微塑料污染现状,以及海滩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等。

此次,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首次聚焦微塑料,将全面认识海洋微塑料在我国管辖海域的污染现状、有害影响,并寻求管控防治之道。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道季告诉记者,在未来3到5年里,项目将选择我国典型河口(长江口、珠江口)、渤海、黄海、东海典型断面及我国沿海重点岸滩为研究区域,研究海洋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漂移扩散路径,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累积与传递,建立一整套海洋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研发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控制和管理技术和源头管控技术。

同时,我国应尽快加强生产和使用环节关于陆域、海域塑料污染的管理与控制。李道季表示,我国的限塑令对减少塑料垃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还不足以阻止塑料垃圾“满天飞”。他建议,国家各级环境监管部门应该制定对陆域、海域塑料(或微塑料)产品生产和使用环节排放塑料污染物的监测指标、标准和措施,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查,并制定相应的超标排放处罚措施,将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规范由“限制级”升级为“强制级”。针对微塑料,可以由全国人大尽快开展限制微塑料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的立法调查工作,针对特定的可替代性的广泛使用的微塑料产品立法限制生产和使用。

新民晚报记者马亚宁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沈阳洗手液用核桃壳的厂家在哪里
发布人:yy98088435 发布时间: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