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什么蜂会致命,这是什么种类的蜂、、详细说明一下

专业网络营销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虎头蜂的识别与处理,[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什么蜂会致命

虎头蜂,属於胡蜂类的一种,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头大如虎,凶猛如虎,斑纹如虎」而得名,民间的另一别称是鸡笼蜂,因为它的蜂巢大如鸡笼的缘故。由此可知虎头蜂的数个特徵:头大,体长,身有斑纹,巢大。虎头蜂除吃植物外,兼吃动物,或是蜜蜂,所以称为蜂类中的流氓丝毫不为过。(P.S.虎头蜂的巢可达直径一公尺之谱!体长约10公分左右,一般蜂类仅1~3公分。)通常虎头蜂警戒范围是直径一百公尺,有些品种更远,亦即侵入蜂巢百公尺内有被攻击的危险。可是有人会问:一百公尺!那万一范围涵盖必经之路要如何解决?笔者建议先观察是否进入警戒范围。判断是否为巡逻蜂,为第一要件。采集蜂通常是直直飞去,不理会外来的访客;但巡逻蜂除了盘旋外,偶尔会在队伍之中绕来绕去。此时建议立刻停下队伍,观察这只的动向,并判断是否已进入警戒范围。倘若发现来者不善,且蜂有聚集的倾向,不要迟疑,马上原路退回。冒然前进试图闯关是拿生命开玩笑!!另外一提的是,虎头蜂喜欢攻击黑色目标,及毛茸茸的物体,加上一些甜味和香味——嗯~就成为相当标准的被攻击目标。因此头部常被攻击,所以戴尼龙质帽子就相对的重要起来了。还有,上山前避免擦香水,古龙水之类,有些女生因为洗发精的关系也要注意。现在市面上卖的防蚊液,防蚊效果尚可,但绝对不防蜂,且带有微香,故出入蜂类出没山区请斟酌情况,能不用尽量不用。蜂类传递讯息也会使用激素。一般而言,有四种主要的激素:求偶所用为性激素;集合行动的为招募激素;为群居生活的是聚集激素;御敌作战的是警戒激素。警戒激素由尾部螫刺排放,若在顺风状况下,会招来大批的攻击部队。故人被虎头蜂螫到以后,伤口上会留下警戒激素,这也是虎头蜂用来锁定目标的方法。依循著这原则,可以找出一种被螫之后的应变方法:向下风处跑。这方法有个好处:减少攻击蜂的数量。要知道,虎头蜂的毒液中,综合了神经毒及出血毒;因为螫针的尾端倒刺较小,使得螫针折断及卡在皮肤上的机率大大的减少,就可以作连续攻击;另外,即使螫针卡在皮肤上,毒囊尚可继续射出毒液约三分钟。因此,减少几只虎头蜂的攻击,活命的机率相对就提高不少。(P.S.以量而言,虎头蜂的毒性远胜於任何蛇类。)所以不要忘记向下风处跑的要诀,但切记以来时的路途为主,以免不慎跑到蜂巢下了。:-)保护好太阳穴是另一个重点。太阳穴被虎头蜂亲一下,活命的机会也不多了。还有逃离时,最好拿一件衣服(不要脱身上那件!我们不是要作孝子,虎头蜂是看到细皮嫩肉就会螫下去的!)在头上甩(看过脱衣舞的动作吧!)一方面避免头部被螫,另一方面,当你看到逃离的路,可以向反方向抛去,当蜂群发现被骗时,你至少已经争取到一些时间了。在这里还要给大家一个观念:蜂在攻击时是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几近自杀式的攻击,只要目标未达成,就会不断攻击,直到不能攻击为止。所以用任何方法,都只能暂时转移它的注意力,不能冷静判断,不能把握时机,一切都是枉然。还有,有些人是在逃离的过程中,跌落山谷而丧命,这样多不值得呢?当机立断,冷静逃生,才是保命之道。

二、科虫中天花板:虎头蜂百

虎头蜂的识别与处理

或许是因为少年时期读了太多的武侠小说,很崇尚威武霸气。表现在自然观察中,观鸟喜欢猛禽,当2004年意外发现白尾海雕集中越冬地,连续几年冬季有空就去看海雕,而6号候鸟观测站是雀鹰、日本松雀鹰的迁徙驻停地,每当它们来到,我几乎天天驻守,就为了观赏它们的雄姿。而的昆虫观察期,我最希望看到的则是那些掠食性的大胡蜂,尤其是堪称虫中大雕的虎头蜂。

鸟类中我最喜爱猛禽,而这三种猛禽是大连最多见的,也是我的最爱虎头蜂,学名金环胡蜂,全虫黄灿灿的,因它黄且圆的脑袋而得名。它飞行迅速,从面前掠过如一颗大金豆子掠过。如果离你太近飞过,会感觉到空气的扰动,给人以一种压迫感,如果是不了解昆虫的人们,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被惊吓到,即使是我这观虫老手,如果没有思想准备,也会猛退一步。

而在昆虫中我的最爱是虎头蜂,它的霸气令我振奋在大连,虎头蜂的虫口密度较低,不太容易见到。几年前我在离家最近的观虫点发现了一只,它很有规律,每天上下午会各来两回,到一棵树皮有破损的榆树干上吸食树汁,因而那段时间我有空时便会到那里守候,观察它的形态,拍摄它的雄姿。

圆圆的脑袋和虎视眈眈的大眼显得威猛且呆萌观察中我发现它对蝇类昆虫毫无兴趣,每当它吸食榆树汁时,即使绿壶蝇、亮壶蝇、大头金蝇、不显口鼻蝇们在身边,它们也不为所动,反而是当有蜜蜂从周边飞过,它会立即追去。

栖息于候鸟观测站的虎头蜂是最容易见到的我另一个稳定观察虎头蜂的地方是候鸟观测站,每年春秋候鸟迁徙期都会与它不期而遇。显然有虎头蜂在这条山沟中繁衍,它们会每天三至四次来饮水。在候鸟迁徙高蜂期,我很担心它被北灰鹟、白腹蓝鹟或者红尾伯劳、虎纹伯劳等捕虫高手给宰了。但实际上这种担心很多余,因为虎头蜂的飞行速度可以轻易逃避捕杀。

虎头蜂最令人喜爱的是它黄黄的大脑袋与虎头蜂相似的是黄边胡蜂,它们个头相若,体色相近,如不仔细观察,时有混淆。我有一篇介绍虎头蜂的文章就被读者指正其配图中有误,细看果然其中一图为黄边胡蜂。只要认真些,这样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但由于它们相似度太高,因而当时间仓促时便时而识别错误。

三、这是什么种类的蜂、、详细说明一下

1.这是中国大虎头蜂(VespamandariniaSmith,1852),属于胡蜂科/胡蜂亚科。

2.体长范围在39至50毫米之间,雄蜂相对较小。

3.头部宽于前胸背板,颜色为黄色至黄褐色。

4.胸背板为黑色,腹背为黑褐色。

5.各腹节后缘带有黄褐色环纹,近末节呈黄色,末端尖锐。

6.本属包含10种,本种亦称中华大虎头蜂、台湾大虎头蜂或大虎头蜂。

7.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虎头蜂种类之一,主要分布在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

8.雌虫选择树洞或土穴筑巢,巢穴具有外壳,出口处会缩窄。

9.巢穴扩大时,会搬出穴中的土粒,与周围环境相比,易于识别出新土的痕迹。

10.筑巢周期开始于3至4月,8至11月为发生高峰期。

【WINDRISES NETWORK MARKET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

虎头蜂的识别与处理
发布人:yy7655282 发布时间: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