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1毫米的异物CT能看出来吗,[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1971年英国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CT机,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极为满意的效果。从此CT技术不断地发展。1998年世界上第一台4层螺旋CT机问世后,多层CT技术得到迅猛发展,2001年研制出16层,到2003年64层CT开始进入临床实际应用。随着扫描层数的增加,同步扫描的能力越来越强,扫描速度越来越快(0.5s--0.42s--0.37s--0.33s),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以Z轴分辨率为例:1mm--0.75mm--0.6mm--0.33mm)。时至今日,CT扫描的速度和分辨率均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极大程度上已满足各临床专业的各种需要,近年来多层螺旋CT还继续向128层,256层发展。2005年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正式推出双源CT技术,被称为是CT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创新,超越了扫描层数(或探测器排数)的简单累加(这是过去数年内CT技术的主要竞争点),重新定义和诠释了CT的概念,全面拓展了CT的临床应用,将影像诊断领域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
随着单源/双源多层CT的投入运行,以往临床医师所期望的超薄层扫描得以实现,目前临床上可轻易获得层厚为0.6mm的高分辨率CT图像,大覆盖范围下快速扫描的亚毫米级扫描,即缩短了扫描时间,准确率也更高,受检者接受辐射剂量也更低。对呼吸系统疾病而言,可清晰显示外周支气管、肺血管、肺内病灶及相关毗邻关系等,对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部感染、肺癌的诊断等都有独特的价值。
以往常规X线摄片很难发现的肺部孤立性小结节(SPN)随着CT薄层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以早期发现,直径≤1.0cm甚至0.5cm的小结节现在也很容易被观察到。肺部结节的大小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极其密切,直径3cm者恶性肿瘤概率为93~97,2cm为64~82;0.5~1.0cm为6~28;0.5cm为0~1。直径≤1.0cm的肺部小结节又被称为亚厘米结节,其中80为无钙化的结节,最具有临床价值,其诊断也最具挑战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目前最先进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PET技术是目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无创伤性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最佳手段之一。但PET-CT检查对于诊断≤1.0cm的微小肺癌、或支气管肺泡癌以及腺癌内合并肺泡癌成分时,存在着明显的假阴性,因此被认为对≤1.0cm的亚厘米结节作用有限。
肺部小结节的位置也是判断肺恶性肿瘤的独立预测因素,右肺及上叶恶性可能性大。位于肺实质内的结节比位于胸膜、叶裂或血管旁的结节恶性可能性大。良性病变一般可分布于各个肺叶,与位置无明显相关。结节的数量(单发或多发)与其良、恶性无必然联系,任意一个结节都可能是恶性的。对于CT扫描尚不明确的肺部小结节,则可通过动态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来诊断。我们知道,恶性肿瘤是由正常细胞恶变而来,医学上对肿瘤细胞的繁殖速度用倍增时间来表示,即1个变2个,2个变4个,4个变8个的时间。临床上观察倍增一般用肿块直径来计算,直径增长1/3,表示体积增大1倍。恶性病变的倍增时间一般在20~400天,倍增时间20天多为感染性疾病,400天则一般为良性肿瘤。肺部小结节在CT影像学表现为边缘的毛刺、分叶及其内部的厚壁空洞或磨玻璃样改变时都是恶性病变的特征,但在分析≤1.0cm的结节的内部特征、边缘特征、CT增强等影像学特点有时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临床医师仔细观察结节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等指标。
目前对于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1)一般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多由体检时发现,故常常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足够重视;(2)患者恐惧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担心过高的手术费用等;(3)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PET-CT等较难确定结节的良、恶性质;(4)纤维支气管镜、TBNA及经皮肺穿刺等有创手段检查对于体积过小的结节,较难获取足够的病灶部位组织以供病理确诊;(5)临床医师对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认识偏差。因此临床医师应转变以往过多关注CT检查时的放射剂量大小,而忽视CT扫描层厚的观点,积极开展低剂量毫米/亚毫米级CT扫描,不仅有利于早期鉴别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良恶性,通过采取合理和规范的临床诊疗策略,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和并发症,尽早解除患者的心理、理负担。
应该是1cmx0.6cm
不少患者认为,做影像检查选择越高级的、价格越昂贵的就越好。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影像检查项目各有各优势,同时也各有局限性,不可完全互相替代。
误区一、随意要求医生开XX检查
在骨科,有的病人一见到医生,就要求医生开CT检查,看有没有椎间盘突出。不错,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做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突出部位、程度,有助于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影像检验中心首席专家梁碧玲教授说,目前在诊断四肢骨折等疾病时,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式仍是普通X线检查。与拍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比较高的。可以说,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在骨科疾病的检查中,不可因为X线检查便宜而歧视它。
而核磁共振(MRI)检查虽然较贵(大约是CT的两倍),但目前在脊柱外科远比CT常用。病人总觉得CT一查,基本上就知道得了什么病。其实不然。许多病变表现为软组织病变,比如肿瘤、椎间盘突出,MRI比CT更清楚(除了对骨组织的分辨率),看到的范围也更大,更有助于早期诊断。
误区二、得了肿瘤,反复查CT、MRI没必要
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先确定其分型和分期,才能决定选用哪种方案,这必须要做详细的检查。梁碧玲教授说,比如《鼻咽癌2008分期》中指出,鼻咽癌术前要做CT和MRI,放疗后还有复查CT和MRI,三个月复查,半年后还要复查。之所以安排如此频繁的复查,就是因为肿瘤一般在6-12个月内特别易复发。
可以说,肿瘤的术前检查、术后复查都必须按照规范来,其目的是为了观察治疗的效果和及早发现复发的情况。
误区三、做个PET扫描可以筛查全身肿瘤
不少人说“做个PET可以筛查全身肿瘤”。“一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是外行。”梁碧玲说,“每个检查都有其适应证,一般来说,腹部检查(肝胆脾等)首选B超,胸部(肺癌等)用CT。除非怀疑有肿瘤转移,才考虑用PET。”
梁教授强调,PET依据人体葡萄糖代谢的状况来做判断,但人体各部位的葡萄糖代谢有差异,比如脑的葡萄糖代谢就很高。所以有的时候,脑部疾病做PET未必就能检查出来,PET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再加上,做PET检查,要在身体里注射同位素,这种物质有一定的放射性,对身体有一定的损伤。所以,在国外,PET并不用于肿瘤的筛查,而是用于了解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期、是否有全身转移等。如果把PET当做肿瘤的筛查手段,是大错特错的一种做法。
误区四、做个大包围检查,以期更快确诊
无论影像科医生还是临床医生都会倾向于选择对确诊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能简单的不用复杂的。比如筛查肺部的小病灶,胸部X光片就对5毫米以下的小病灶不敏感,漏诊很多,但若选择低剂量螺旋CT,对小于1毫米的病灶也能看得十分清晰。
但是,对于骨折(尤其是四肢的骨折),X光则是最好的检查方式,而脊柱骨折却只能用CT。因为脊柱骨折用X光拍摄,很有可能在搬动过程中,加重病情。
常见影像学检查适应症简明对比
X光片:适用于肺炎、骨折等疾病。
CT:适用于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腔的器官、脊柱等检查。
MRI:适用于神经系统病变,比如脑梗塞、脑肿瘤;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盆腔肿瘤等检查。
B超:适用于心脏;腹腔的肝、胆、胰;盆腔的子宫及其附件、膀胱等脏器的检查;孕期检查。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