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92606-48052 ,欢迎咨询江苏省淮阴市渔沟镇造纺织厂,[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吴集镇位于淮阴市城区西北约25公里处,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捷。其东临淮沭河与五里镇相邻,西隔淮泗河与宿迁市的泗阳接壤,南与渔沟镇接边,北与西宋集镇相毗。跃进河贯穿全镇,将吴集镇一分为二,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总面积达56.6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为48814亩,其中沙土面积占90%,粘土与两合土面积占比相对较少。镇人民政府设于吴集街。
吴集镇的历史源远流长。该镇原名合兴镇,始于民国9年(1920年),因境内吴姓居民较多而得名“小吴集”。民国前后,吴集镇属桃园(泗阳)县管辖。建国初期,镇属渔沟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由唐谷等7个小乡合并为志举乡,以烈士名命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命名为志举公社。1963年更名吴集公社。为了与运河南的吴集公社相区别,1963年冠以方位“北”字,称北吴集公社。1983年恢复乡制时,称北吴集乡。2000年撤乡建镇时,鉴于运河南的南吴集乡已改名为吴城镇,因此去掉了方位“北”字,正式定名为吴集镇。
目前,吴集镇下辖村庄包括吴集、兴和、包圩、后荡、新园、黎明、民主、淮西、倪祠堂(淮泗)、三和、振兴等11个村,共有87个村民小组,8051户,总人口约3.6万。镇内的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健全,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是淮阴区的重要城镇之一。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吴集镇,位于江苏省沭阳县东北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吴集镇,位于洣水河畔的杨山脚下;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位于淮阴市城区西北约25公里处。
截至2016年底,淮安市拥有17个街道办事处,108个乡镇,其中22个乡、86个镇。
1、清江浦区总面积309.28平方公里,2016年,清江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5年增长8.8%。 [3] 2016年末辖12个街道、4个乡镇、2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70万人。
2、淮安区辖辖3个街道、23个乡镇、1个农场,有306个村民委员会、3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94853人。
3、淮阴区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截至2016年,下辖14镇、7乡 ,总人口93.3603万人。
4、截至2014年10月,淮安市洪泽区辖6个镇、3个街道、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洪泽区人民政府驻高良涧街道东九道(现洪泽湖大道)26号。
扩展资料:
1987年,淮安县、宿迁县改为县级市。
1996年8月,宿迁市、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4个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将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
2001年,江苏省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
2012年,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2016年,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更名为清江浦区,洪泽县更名为淮安市洪泽区。
至此,淮安市下辖4区3县: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安
入志范围:1978年以来在淮阴区有影响的人物以及在外地(含国外)工作的淮阴籍人士,兼收曾在淮阴工作过并对淮阴建设作出贡献的各类客籍人士。入志条件:县(处、团)级以上党政军干部;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学术带头人、科技专家、专利发明人等;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及同等荣誉获得者;革命烈士、战斗英雄、见义勇为典型;具有重要影响的(如国家级以上的体育冠军等)各行业特别优秀人才;对发展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事业等作出贡献的企业家、实业家、知名社会活动家以及省级以上会员且有影响的作家、诗人、艺术工作者;民间能工巧匠等。现将拟收录人物予以公示,如有意见建议,请与淮阴区地方志办公室联系。
联系电话:84997827
邮箱:qzb4997827@163.com
第一章人物传略
谢冰岩(1909—2006)男,淮阴区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新四军,离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1930年10月,因散发革命传单,被国民党逮捕,判处15年徒刑。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和谈,1937年6月出狱,随即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5月,被派往中共苏皖区党委人民报社担任编辑工作。1941年6月起,先后担任华中局江淮日报社编辑,新四军无线电讯社编辑,新中华报编辑部主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主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教育长,华中新华通讯社、新华日报社秘书长,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教育长,第二野战军新闻大队大队长,新华社中原总分社、中原日报社副社长,长江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前夕,调任新华社总社秘书长、新闻总署办公厅副主任。1951年后,担任国家出版总署出版局副局长,文化部群众文化局局长等职务。1978年12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所长、顾问、党委成员。1985年12月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孙汉文(1909—1940)男,生于淮阴县西坝公德街(今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星光社区),自幼读书。1925年,在运商学校曾聆听恽代英演讲,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1927年春,经旅外学生中共党员赵步坤、靳宗恂介绍入党,成为淮阴地区首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是年秋,江苏省委特派员何孟雄来西坝指导建党工作,在孙汉文家中组建了淮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西坝支部,孙汉文任支部书记。他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秘密印发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利用时机公开演讲,唤醒群众,扩大党的影响。1928年,在城北乡杜庄等地发展党员杜士之等人,建立党的地下组织。1929年,代表团县委步行去上海开会,散会后被敌人盯梢追踪,利用竹竿从二楼跳下,翻越墙头,转几条巷子,甩掉敌人,免遭不测。1929年夏,组织领导西坝缉私营士兵武装起义,与大兴庄农民武装暴动互相呼应配合,显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威力,震惊了淮阴反动政府。1929年秋,西坝党支部组织领导盐业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坚持4昼夜,终于迫使盐商资本家答应条件,取得斗争胜利,中共淮盐特委表彰了西坝党支部。1930年,任中共淮阴县委委员。1931年,在清江大闸口,向群众发表演说反对日本法西斯入侵我国东北三省,揭露蒋介石叛变的卑劣行经,在群众中影响甚大,令反动政府惶恐不安。1933年春,反动政府下令通缉,不得不转移到灌云、新浦一带活动,继续坚持地下斗争。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形势稍有好转,他回到西坝工作,参加吴觉组织的抗日同盟会。1938年,组建营坝战地服务团(张德禹任团长),发动群众,投入抗日洪流。1940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新亚社汉奸头子吴文崇抓捕入狱。在狱中备受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不久,被敌人押送南京杀害。(《淮阴县志》失录,谨补。)
骆加林(1913.9—2003.4)男,徐州市新沂县人。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参加工作。曾参加“北撤”,历任潼阳县礼义区游击队长、跃兰区指导员、新河区区长。1949年10月起,先后任沭阳县银行行长、淮阴县工商科科长、清江飞机场主任、清江面粉厂厂长、清江市总工会副主席。1964年11月任淮阴县总工会副主席。1985年3月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
温济泽(1914—1993)男,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淮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日报》编辑、副刊主编,新华通讯社口语广播编辑部主任、社务委员。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广播组织1956~1957年度副主席。其间曾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讲授新闻广播课程。1957年错划成右派。1960年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广播业务课程。1976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哲学、新闻学教授和研究生指导教师。还担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兼新闻干部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和首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科普创作》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和广播过百余篇科学小品、科普文章和论述,出版著作《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征鸿片羽集》、《温济泽科普文选》、《鲁迅和他教导的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主编l0卷本《革命烈士传》等。
胡绍祖(1914—2006)男,淮阴人。1934年夏肄业于江苏省立淮阴中学,1938年4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任抗大总校教员、宣传科副科长、政教科科长。1946年随抗大总校到东北,任通化联合中学副校长,通化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辽宁日报社社长,辽东日报、安东日报社副社长。1949年以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务长、党委第二书记、党委书记,吉林省委政治研究室主任,吉林日报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曾当选为中共长春市委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委员、中共吉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赵耀东(1915—2008)男,出生于淮阴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央机器厂助理工程师、资源委员会天津机器厂厂长。1949年去台后,任中本纺织公司总工程师、代总经理,1959年曾调赴越南援建纺织工业,任越南纺织厂设计经理、纺织工艺公司设计经理。1964年转援新加坡,任纺织公司设计经理。1966年返台后,任利台纺织纤维公司副董事长兼经济部大钢铁厂筹备处主任。1971年起出任中国钢铁公司总经理、董事长。1976年当选国民党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1年,当选国民党十二届中央委员,升任台湾“经济部长”。1984年任“经建会”主任委员,为台湾财经系统著名骨干人物。淡出政坛后,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钢高级顾问等职,仍在幕后参与台湾高层财经决策。1992年5月,他作为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顾问访问大陆,对两岸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建言,受到杨尚昆、朱镕基、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许,更在岛内引起震撼。他是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2002年10月,武汉大学授予赵耀东“武汉大学名誉教授”称号。2008年8月20日在台辞世,享年93岁。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往吊唁,马英九的副手萧万长更难掩哀恸地称赵耀东是发展经济的老兵,也是他从政道路上的贵人。
李兰贞(1916.11—2003.11)女,灌云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参加支前队伍,在淮海战役和睢宁、宿迁等战斗中先后4次参加常备担架队,与男同志一样,不分白天黑夜,不顾风雪交加,不怕道路崎岖泥泞,抬伤员,运物资,不甘落后。对待伤员如同亲人,遇敌机扫射时,她用身体掩护伤员。休息时,烧水做饭,照料伤员,为同伴缝补衣服,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做好担架队员的思想工作,被司令部授予“特等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亲自组织12名妇女参加第一期沂河开挖工程。在工地上,总是最迟收工,天不亮就起床,不怕吃苦,不甘落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工程指挥部的表彰奖励。后又积极参加二期沂河工程,因表现突出,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1982年任江苏省政协常委,1983年任淮阴县政协副主席,1985~1988年任县人大代表。1999年6月,84岁的她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2003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88岁。
沈华(1920.12—2002.7)男,曾用名沈春,淮阴区棉花庄镇人。1941年9月参加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淮海区委党校学习。历任五里乡联防队、基干队政治指导员、乡长、乡党支部书记,大兴区委组织委员、官荡区委副书记,徐溜区、三树区、王圩区区委书记,王圩区委书记兼区长。1950年任淮阴县委农委书记兼宣传部副部长,1952年任省委组织部巡视员。1957年任邳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1981年任淮阴县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6月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
孙旗(1921—1995)男,原名孙法科,又名克鲁,淮阴区老张集乡张集村(原川星村)人。1949年初去台湾,1950年以校官衔退役。1952年起,先后在3所中学、1所大专学校执教。历任台湾多家中学和大学教师、教授,毕生研究文学、艺术、美学,学贯中西。任台湾某军校艺术系教授,主讲《艺术概论》,并任台湾《世界论坛报》主笔。文艺理论著作有《论中国文艺的方向》、《现代艺术的透视》、《石涛的文学思想》、《黄宾虹的绘画思想》、《寒山与西皮》、《艺术概论》、《现代绘画哲学》、《转型期的沉思》、《艺术美学探索》等,翻译过杰克·伦敦的小说《荒野的狼》、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格林童话集》等。他翻译的英国文艺评论家郝伯特·里德的《现代艺术哲学》,影响了台湾现代艺术教育的观念。曾获台湾绘画理论最高奖“金爵奖”,他的学术思想对台湾艺术评论界产生着较大影响,堪称台湾当代艺术理论家,开台湾艺术评论严谨精实一代风气,对台湾现代绘画起着理论导向的作用。为人为友敦厚豁达,真正的淡泊名利,无所欲取;去台后一直独身,全部心力奉献于文艺研究和教学。晚年力主两岸统一,指明台湾的政治经济出路在于大陆。1995年8月二返故乡后不久,肾衰、脑溢血并发,于10月4日在淮阴市一院病逝,享年74岁。憾未能够完成反台独论著《不准出卖台湾》。
王绍和(1921—1996)男,淮安区人,副主任中医师。王绍和出生中医世家,16岁从师学医,20岁悬壶于两淮之间,并获江苏省考试院颁发的医师合格证书。1938年,就读于镇江医政学院,毕业后任国民党抗日军某部军医。1947年,任淮阴县三树区医协会主任。1952年,任渔沟区卫生所所长、医协会主任。1955年,考取全国第一所中医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为该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县人民医院任医教股副股长,并创建中医科。1958年,淮阴市县合并,在丁集组建淮阴市第二医院,名为丁集医院、淮阴县乳糜尿专科医院,时任淮阴县乳糜尿专科医院名誉院长。淮阴县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县人大代表。1986年,退休多年后被省卫生厅破格评为副主任中医师。1990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淮安王氏中医第四代传人,擅长治疗内儿科、妇科杂病,尤多经验秘方,特别是治疗乳糜尿的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历经百年,服务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患者十数万人。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与研究,终于总结出中医治疗乳糜尿的“一方八法”,并在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1992年,主持“消糜汤加味”治疗乳糜尿研究,成果获县、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持研制的乳糜冲剂获国家专利。在治疗男性病、糖尿病、肾病、妇科病等方面也是经验丰富,良方无数,硕果累累。他一生以病人为重,以事业为重,救治数十万人次。其事迹先后被《健康报》、《新华日报》、《医界奇人》、《中国名医大观》、《中国当代名医辞典》、《求医问药指南》、《中国中医药报》、《江苏科技报》及江苏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孙斌(1922.3—2006.2)男,淮阴区五里镇人。1942年8月参加工作,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3月任文科区武工队队长、渔沟区支书兼区长。1956年2月,任淮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公墓乡党委书记。1959年3月调任淮阴市科委副主任。1963年3月任淮阴县和平公社党委书记。1970年4月下放到清江市城南公社劳动。1971年8月任淮阴县化肥厂党委书记。1973年3月任县计委副主任。1985年12月离休,享受副地(厅)级待遇。
张开训(1922.8—2006.4)男,泗阳县史集区陈圩乡张渡村人。1944年6月参加工作,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6月任泗阳县新袁乡乡长。1945年6月在半城抗大学习。1946年1月历任泗阳县临河乡乡长、县武工队队员、杨岗乡党支部书记、陈圩区民政股长。1949年7月任县土改工作团团员、组长。1954年后,历任淮阴县供销社科长,县农工部指导员,新渡公社副书记、社长、书记等职。1966年后,历任县社教团副团长,果林场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75年4月任县五化交公司经理、书记。1984年12月离休,享受副厅(局)级待遇。
梁钧(1922.10—2006.8)男,淮阴区人。1943年5月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2月任五圩区文教股长。1951年1月任淮阴市委宣传部科长、指导员。1955年8月,在淮阴地委组织部工作。1956年7月筹建淮阴拖拉机修配厂任支部副书记。1963年8月参加整党工作和社教工作。1966年6月调任淮阴县拖拉机修造厂副书记。1974年任杨庄造纸厂厂长、书记。1980年任淮阴县印刷厂书记。1980年12月离休,享受副厅(局)级待遇。
吴太洪(1922.12—2006.11)男,沭阳县人。1942年5月参加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6月,任沭阳县刘集区委副书记兼区农会主任。1954年7月,任宿迁县银行行长。1958年3月,任灌南县银行行长。1959年4月,任灌南县五队公社党委第一书记。1963年4月,任淮阴地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副行长兼政治部主任。1969年1月,在淮阴地区入江水道指挥部工作。1970年1月,任淮阴县高堰公社党委书记。1972年7月,任淮阴县人民银行行长、淮阴县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81年7月当选淮阴县政协副主席。1982年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
陈儒林(1927.9—2007.10)男,淮阴区渔沟镇横沟村人。1943年7月参加工作,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7月任淮阴县政府文教科通讯员。1946年8月随校“北撤”到山东任淮海二中通讯员。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七纵队卫生部班长。1947年11月任苏鲁兵站二十一中站副排长。1948年2月任五分区运粮小组长。1948年5月起先后任淮阴县汤集乡助理员、副乡长、指导员。1949年5月任吴集区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1952年4月任淮阴县委组织部干事、组织员。1955年6月任淮阴县高堰区委副书记。1955年11月任文科区委书记。1956年9月任县委工作组组长。1958年5月任北吴集公社乡长、书记。1965年4月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1966年8月任淮阴县农机公司经理。1969年3月任杨庄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1975年1月任县种猪场革委会主任、总支书记。1980年3月起历任县农机局副局长、局长。1984年3月任县农机化服务公司调研员。1987年12月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
陈怀道(1929.11—2006.9)男,沭阳县张圩乡陈圩村人。1945年8月参加工作,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入伍,任沭阳县大队警卫连通信员、县大队二连班长。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三十军司令部通信员。1949年8月任三十军警卫营三连战士。1950年2月在华东军区南京海校学习。1950年7月起,历任海军六舰队开封舰枪炮兵、枪炮副班长、班长、主炮军士长。1955年4月在华东海军轮训大队政训队学习。1956年4月任海军护轮艇六支队3号艇代副政委。1960年2月任海军护卫舰六支队贵阳舰副政委。1964年11月任海军杭州疗养院政治协理员。1969年8月任华东技术研究所支部委员。1971年12月任海军杭州疗养院政治处副主任。1955年4月获“解放奖章”1枚,1962年5月被授予上尉军衔。1978年10月转业到淮阴县医药公司任副经理。1989年12月离休,享受副厅(局)级待遇。
戴舟(1938.12—2004.7)男,淮阴区新渡乡人。1965年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政治部、北京市委研究室工作。1978年调中央宣传部,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兼任《党建》杂志社社长)、局长、副秘书长、秘书长。1997年3月调《求是》杂志社,历任社长、总编辑。他是党的十五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党建研究会理事。因病于2004年7月25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戴舟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思想理论工作并做出了突出成绩。著有《执政党建设的几个问题》、《加强改革开放中党的思想建设》、《学习“三个代表”》等10多部著作,主编《邓小平理论文库》(1—5卷)、《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1—5卷)、《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选》(1—3卷)等30多部著作。
郑联合(1961.4—1992.7.1)男,淮阴区人,共青团员。1980年3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毕业于泗阳卫校检验班,历任淮阴县五里卫生院防疫医生,南陈集中心卫生院、渔沟中心卫生院检验士。1992年7月1日,因无偿献血抢救大出血病人致心源性脑缺血而殉职,年仅31岁。他热爱学习,对工作精益求精。1980年,顶职到卫生院后,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考取泗阳卫校检验班,系统学习检验理论知识。毕业回单位后,见当时用于血常规检查的费尔德氏染色法对细胞核的细致结构染色不清,伊红和美兰两种染色的着色程度难于掌握,他利用两年时间,经过1万多张血片试验和分析验证,研制出“血细胞快速染色液”,先后在淮阴市中医院、市传染病院、淮阴县医院及汤集、五里等乡镇卫生院推广运用,准确高效,方便易掌握。该项目先后获得淮阴县科技成果二等奖,淮阴市科技成果四等奖,并取得国家专利,获淮阴县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生前拟发明的“电动机多功能洗片机”和小而适用的“水箱”已设计成图,先后有4篇业务论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自费购买维修工具,学习医疗器械修理,成为医院医疗器械义务维修员。郑联合平时乐于助人,经常主动为经济困难的病人捐款,3次为病人献血。1992年7月1日,在值完夜班后得知卵巢黄体破裂失血休克患者马秀华急需输“O”型血2000毫升,郑联合主动要求为病人献血,在献血中突然面色苍白,四肢抽搐,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郑联合去世后,淮阴县政府为其追记大功,共青团淮阴县委授予郑联合“新长征突击者”称号,淮阴市卫生局党委追认郑联合为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号召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以郑联合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章人物简介
第一节党政军人物
刘马童男,字伯良,又字家驹,1913生,淮阴区老张集乡洪涯村杨庄组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2年考取泗阳县中学,半年后肄业。1933年经地方推荐兴办私立洪涯小学,先后在窑庄、郑洼等小学教书5年。1939年参加吴觉组织的夜袭王营碉堡战斗,后经张涛亭推荐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委任为淮阴县第五区张集乡中队长、乡长。1940年,与洪志国、崔学诗等组织著名的游击武装——联庄大会。1941年春担任淮涟游击大队长。1942年,组织边防队看守徐溜、古寨、张集、大兴4个据点。1946年至1947年,他任官荡区委书记期间,淮涟两县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他组织武装工作队,坚持敌后游击战。1948年10月,任县民兵支队副支队长,组织队伍打击还乡团,建立区乡政权。1950年7月,任淮阴军分区土改土复大队长兼政委,在新沂、邳睢、宿迁等地进行土改土复工作。1951年至1952年夏,任军分区执法处副处长,协助地方进行镇反运动。1952年夏,调苏北军区政治部进行“三反五反”扫尾工作。1952年底,任盐城军分区政工科长,健全了7个县的人武组织机构。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并由中央军委令南京军区授予他独立功勋金质奖章1枚。1961年至1966年8月,任清江市人武部第二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停职检查、隔离审查。1981年9月,江苏省军区党委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离休后,他坚持发挥余热,撰写回忆录、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作革命传统报告等,并多次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后一直居住于淮安军分区干休所。
陈子良男,原名陈兆友,1918年出生,淮阴渔沟镇人。在渔沟小学读书3年,因家贫辍学。1930年,随其兄陈兆福去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厂做学徒工。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南京市市长王昆仑(中共地下党员)安排他带队离开南京,辗转到太行山。1938年,随吕正操领导的八路军三纵队到延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学习,1940年毕业。1941年任延长石油厂厂长。1942—1945年9月延安整风时被整。1943年,他负责的延长石油厂油井出油。1945年9月,任团职干部离开延安去东北,遂筹建东北银行,任造币厂厂长。抗美援朝期间,去朝鲜组建随军银行,任行长。1953年,到长春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任党委委员、兼锻造车间主任、锻造厂厂长。1955年,带领一汽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1年。1957年“反右”运动中,顶着巨大压力,保护锻造厂干部职工,始终没有一个右派。1959年,任北京汽车厂厂长,带着中国自主生产的35辆红旗轿车第一次开进中南海接受检阅。代表一汽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70年,到陕西组建汽车制造厂,任党委书记兼厂长。1975年,重型卡车第一次开进中南海,接受中央领导人检阅。他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任期最长的企业第一负责人之一。1980年,任一机部汽车局副局长,其后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纪检组组长。1986年离休后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
吴之和男,1919年11月8日生,沭阳人,中共党员。解放前历任解放区乡长、乡指导员;区委宣传委员、敌工部成员。解放后历任泗阳县区委副书记、书记,淮阴县委常委、副县长。1981年5月任淮阴县政协第一届主席。在任政协主席期间,积极开展工作,深入基层传达中央文件精神,调查研究,将政协工作和两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任县政协主席3年中,落实了329件实事,《淮阴政协》、《江苏政协》先后刊登了经验介绍,并受到上级表扬。他工作务实,清政廉政,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厉德馨男,1923年12月28日生,淮阴区新渡乡人。1942年7月参加工作,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新渡区南荡乡民兵中队长、边防大队副大队长、区大队副连长、王兴乡长、观堂乡长,继任淮阴城北区边防大队副大队长等,1946年,报名入学华中建大,但内战炮声响起,仅3个月后就随军东进、北上,到达山东,分配到华东军区敌工部,再到解放军军官训练团,先后任华野联络部解放军军官教导连指导员、山东滨海地委敌工部干事、东海县委敌工部干事、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1948年底南下到达浙江。1949年6月起,先后任台州地委调研组组长、工作队队长、秘书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54年台州地委撤销,先后任浙江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省农办主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等职,从事为省委整理文件、起草省委主要领导人重要发言稿等工作。“文化大革命”初受冲击。1972年秋,任《浙江日报》社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1976年10月,在当时省委的布置下主持《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台所有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新闻稿件的审查与签批。1977年7月起,先后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广播局局长、党组书记,省委副秘书长,金华地委书记,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1981年,任金华地委书记,提出走乡镇企业的新路子——“墁塘之路”、倡导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在省内得到高度赞许,同时也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认同;1983年3月,任杭州市委书记,后任浙江省委常委,从“重新明确定位杭州城市的性质”入手,提出“富裕农村,服务城市”的工作方针,使城乡得到协调发展。1987年5月,当选政协浙江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1月当选政协浙江省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期间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关心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率先提出“海洋经济和建设东方大港”的理念等。1994年1月离休。1997年后,分别出版《古稀集》、《金衢春早——天命集》、《钱塘岁月——耳顺集》、《自奋蹄——随心集》。20世纪80年代经过他牵线搭桥,杭州与淮阴两地建立起频密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1999年,在他的直接参与下建起王兴小学幼儿园。2000年,向淮阴中学捐赠60台电脑。(一)
电话+V: 192606-4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