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公安部三所,[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公安部三所属于中级别待遇。
公众在网络宣传博览会现场体验eID。新京报记者何强摄
新京报快讯(记者何强)网络远程身份识别时,个人身份被盗用或个人信息遭泄露怎么办?今日(17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已推出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系统eID,公民可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网络远程身份验证普遍使用“关联比对”方法,即将用户输入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传到后台对个人信息的正确性进行比对来认定其身份。
但“关联比对"方法在大规模应用的场景下,会存在个人信息比对正确并不能代表本人真实意愿,无法防范个人身份被冒用或盗用的风险。而且,采集个人信息的网络应用服务机构安全水平不一,个人信息大规模泄露的风险越来越高,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对此,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了eID,可满足公民在个人隐私、网络交易及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安全保障需求。
新京报记者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获悉,作为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的eID,具备四大特征:基于面对面的身份核验,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统一签发,可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网络身份服务;它含有一对由智能安全芯片内部产生的非对称密钥,通过高强度安全机制确保其无法被非法读取、复制、篡改或使用;eID不受载体物理形态的限制,只要载体中的智能安全芯片符合eID载体相关标准即可;eID的唯一性标识采用国家商用密码算法生成,不含任何个人身份信息,可有效保护公民身份信息。
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eID目前主要有通用eID与SIMeID两种,其中通用eID常加载于银行金融IC卡、社保卡、USBkey等,SIMeID主要加载于SIM卡。
据悉,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国试点发行加载eID的金融IC卡,公民可自愿到各地的中国工商银行网点申领。其他银行或机构的eID试点发行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欧盟多个国家已颁发eID来替代传统身份证,使eID既具备线下身份识别又具备网络远程身份识别功能,广泛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各个领域。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