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研究
行业分类:医疗器械根据国家监管风险程度分为I类、II类、III类。I类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II类中度风险,需严格控制管理;III类较高风险,需采取特别措施严格管理。国家对I类实行备案管理,II、III类则需产品注册管理。
市场规模: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5528亿美元,折合3.8万亿人民币,年增速约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25%,仅次于美国的31%。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2年我国市场规模约9600亿元,2015-2022年复合增长率17.5%,显著高于全球。预计2025年我国市场规模有望达1.24万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10.2%;2032年预计达1.82万亿元,2025-2032年复合增长率5.6%。
市场结构:2022年数据显示,医用医疗设备占比39%,家用医疗器械占比21%,高值耗材占比16%,低值耗材占比12%,体外诊断(IVD)占比12%。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得益于经济与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稳健,2022年市场规模达9800亿元,年均增长5.6%。预计203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
行业集中度低:行业整体集中度相对较低,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约7500亿元,被约25000家生产厂商分割,平均每家厂商市场份额仅为0.3亿元。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多集中在低端与中端领域。
监管严格:医疗器械行业受严格法律法规监管,包括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引入国际通行制度、终身禁业规定等。
进入壁垒高:品牌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与市场渠道壁垒构成了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壁垒。
盈利周期长: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从2-3年到6年以上不等,企业从研发到盈利需经历质量检查、产品注册、生产与销售等多个环节。
竞争激烈:行业存在多层次与区域竞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展提升竞争力。
政策支持:政府通过产业规划与政策支持医疗器械创新与临床推广。
国产替代进口:国家政策推动下,国产医疗器械市场结构优化,逐渐替代进口产品。
产业链分析:医疗器械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制造与下游流通应用。上游原材料包括生物医用材料、试剂等基础原料与电子系统;中游涉及医疗设备、耗材、体外诊断试剂与研发服务;下游通过直销或经销向医药、医疗机构与消费者提供产品。
医疗器械行业概览:万亿市场,扬帆起航
在全球医疗保健需求增长、经济水平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国产龙头企业在医疗影像设备、高值医用耗材、体外诊断等领域打破海外垄断,部分产品正加速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将深入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分类、市场规模、增长动力、国内产业格局以及国产替代与高成长赛道。
医疗器械分为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体外诊断四大类。其中,医疗设备包括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康复设备等,高值耗材涉及骨科、心血管、神经外科等,低值耗材主要用于日常临床,而体外诊断设备则通过检测人体样本获取诊断信息。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已成为重要出口国。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5528亿美元,预计2025年我国市场规模将达1.24万亿元,2032年有望增至1.82万亿元。
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出口国。新冠疫情期间,国产医疗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出口规模显著提升。尽管出口形势受疫情波动影响,但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和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出口结构正向高价值领域迁移。
老龄化带动卫生健康需求增长,我国医疗卫生支出逐年增加。预计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支出规模及占GDP比重还将持续增长。药占比控制有利于推动器械、耗材消费平衡发展。
国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十三五”以来,我国在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审批上市、流通支付等方面形成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多个规划强调推动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取得突破,支持创新医疗器械加快上市。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龙头企业规模与国际巨头仍有明显差距,国产替代水平不断提升,部分中低端产品已实现国产化,中高端领域进入博弈期,高端领域是未来国产替代的关键赛道。
医疗设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医学影像、治疗与生命支持设备等领域实现较快增长。康复医疗器械国产化率高,但在高端设备领域仍面临外资品牌占据主导的局面。医用耗材方面,低值耗材实现较大程度国产替代,但高值耗材国产化率总体较低,部分领域存在较大替代空间。
体外诊断领域,生化诊断、血液诊断等已基本完成国产替代,而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高技术含量领域仍由海外龙头占据优势。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国产替代率有望提升。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