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70885129889513995/
原创2019-03-22 00:41·中国气象爱好者厄尔尼诺是一个原因,但总不能是一切异常天气之母。对一个台风的生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背景环流形势和自身结构调整的配合。
蝴蝶前身扰动的形成跟一月底二月初西太平洋活跃的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关系更大一点。这波MJO在南半球造成了海上旺盛的热带辐合带、澳大利亚陆上停滞的热带低压;这些热带系统在高空释放的热量输送到北半球下沉,造成了异常偏强的冬季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新年前后两广海南少见的温暖天气、江南至江淮大部持续的阴雨天气有直接关系。在MJO的尾巴上,西太出现了冬季少见的赤道西风爆发,和异常偏强的副高撮合出了一个不像冬台风基因的扰动。厄尔尼诺信号也有,但有国外研究员分析出对蝴蝶扰动的形成贡献要小一些。
冬季MJO活跃、南北半球出现孪生风暴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蝴蝶诞生的“热带性”背景可能更强一点,体现在厄尔尼诺信号叠加异常MJO、西太超强副高和东亚急流偏强偏西、我国南面持续湿冷。东亚急流后冬偏强偏西、我国南面持续湿冷这一形势的异常程度该算是非常高了,广大人民对此有发言权。
于是蝴蝶难得地在二月的西太低纬挤出了一片发展空间,但这个季节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有海温和活跃西风槽带来的风切。蝴蝶在超过北纬10°之前的发展潜力和秋台几乎没有区别,但照早期预报看,过了10°之后海温迅速下降、风切迅速增高,蝴蝶的巅峰大概在关岛西南侧附近。
随后几天蝴蝶的发展走稳扎稳打路线,没有特别出彩的迅速爆发,但也算是快速增强到了四级台风水准;但意料之外的是眼壁置换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而且是在环境条件彻底转差之前出现。一个直接后果是蝴蝶核心扩大,总体能量加深,高空反气旋在置换时外扩。这个时候恰好前一波高空槽没能勾到蝴蝶,反而带来了极强的极向流出,于是蝴蝶的高反在高空抽吸下进一步对称化,环流西侧的风切不升反降,且微弱的风切持续了将近一天。
这个时候蝴蝶所处位置的海温和热焓都不出彩,但走得不快,高空辐散极佳,结构算不上环状但非常对称,二次巅峰、五级台风的强度在这时出现。一天之后,受另一道高空槽影响,蝴蝶在强风切下迅速减弱,环流高度降低,低层渐受东风引导,很快消散。
蝴蝶没有转温,但蝴蝶的超强辐散反过来也增强了副热带急流强度,使日界线以西不断出现炸弹低压、阿拉斯加阻塞持续,美国西海岸切断低压持续,加州暴雨持续,这算是蝴蝶对下游环流的间接影响。
在我看来,蝴蝶诞生的背景因素不算出奇,但也算异常;增强过程不算出彩,但在二月算赏心悦目;和西风槽的互动掺入了眼壁置换和台风自身环流调整的因素,恰好利用了这个间隙扩大高反降低风切,冲上五级台风,这样的台风为数不少,但放在二月环流下就非常少见了。三个方面叠加起来,共同出现的概率再低一点,就是一个传奇。
可见台风的命运不只看西风带和副高的进程,还要看自身结构调整的努力。对数值模式而言,眼壁置换和爆发增强一样都是预测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