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英国博物馆商朝铜器,[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中国国家级的文物流失在海外数量惊人,达到1000万件,大部分被欧洲和亚洲的国家博物馆收藏,主要国家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为代表,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流失主要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今天为大家介绍以下3个中国流失海外的国宝。
一、双羊尊
双羊尊生产与商周时期,是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商朝的双羊尊是一尊酒器,据考古学家鉴定,商双羊尊目前存于世上只有两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烧杀抢掠,导致这两件稀世珍宝流失海外,一件在日本的根津美术馆收藏,一件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商双羊尊造型独特,两只温驯的羊共用四条羊腿,给后世子孙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十二生肖兽首中“狗首”在美国
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在圆明园走失,经国家和爱心人士多方努力,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已回归中国,龙首在台湾,狗首流落在美国,其中蛇首、鸡首、羊首下落不明。十二生肖兽是中心文化艺术结合的作品,原本屹立在圆明园的长春远,记录时间。
三、曜变天目碗在日本
曜变天目碗存世的数量极少,它以黄、绿、蓝、紫等彩光为主,表面结晶为褐色圆点,外圈以银蓝光晕包围,仿佛让人置身浩瀚的蓝色宇宙,俯身可见汪洋大海,抬头可仰望星空。这种极度炫彩的色彩不被宋代所喜爱,制造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渐渐失传了。21世纪初,中国鉴宝节目受到人们的青睐,日本也开始鉴宝,曜变天目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曜变天目碗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茶碗,价值连城,是南宋的艺术珍品,外表流光溢彩,现藏于日本。
火爆全网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的是一化为人形的中国小玉壶,出逃大英博物馆后,在英国街头巧遇一名中国记者,向其寻求帮助走上漫漫归国路的故事。这部小短剧只有三集,却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让人们重新思考文物归属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内收藏有大约2.3万件中国文物,在33号展厅入口处有对中国文物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大英博物馆咱可以不去,但是里面收藏的国宝级中国,你可一定要知道哦!
??《女史箴图》
??公元6-8世纪
《女史箴图》是公元6世纪至8世纪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最早、最好的绘画作品的摹本。这幅画作是中国古代画家顾恺之的作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卷轴画之一,可谓是稀世国宝。原作早已遗失。现存两个临摹本,唐摹本就在大英博物馆,被公认为最接近原作画风,宋摹本则在故宫博物院。画作是描绘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和行为规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展出时间:91号展厅2023年10月5日-11月15日,10:00-17:00
??青铜双羊尊
??公元前13-12世纪
商朝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仅存世两件都流失国外,大英博物馆的这件是英军火烧圆明园时抢走的,另一件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铜尊是两只连体公羊造型,雕刻十精美。古文中“羊”与“祥”相通。因此,在很多金石钟鼎的器物上都会看到吉羊的字样。双羊尊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吸引着不少观众慕名而来。此尊不仅考古、欣赏价值极高,而且目前仅存一件,是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展出时间:33号展厅长期
??景泰蓝瓷坛
??公元1426-1435年
坛身和坛盖有明显的龙和御印的装饰,用景泰蓝工艺标记的六字标识,是宣德瓷器的特征。如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像这样有盖的景泰蓝瓷坛,一个在大英博物馆中,另一个则是私人收藏。
??展出时间:33号展厅长期
??辽三彩大罗汉像
??1115-1234年
辽三彩大罗汉像原藏于河北省易县白玉山峨嵋寺,总计16尊,大小等同于真人,被认为足以媲美西方任何传世雕塑。目前存世的10尊全部流失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一尊。
??展出时间:33号展厅长期
??20件龙纹琉璃
??公元1465-1600年
这些琉璃曾是中国山西省的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馆内资料含蓄的解释道:在20世纪初,中国最后一个皇朝覆灭的混乱期间,琉璃从原址被移走,来到英国,并最终作为壁板受到了保护”。
??展出时间:33号展厅长期
??青花云龙纹梅瓶
??1330-1368年
元青花云龙纹梅瓶,又称“梅瓶”,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共两件,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51年烧造。这对花瓶是现存zui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是世界上zui著名的瓷瓶。外壁以云龙纹为主体纹饰,上方为云肩纹,足部为仰莲瓣纹。在中国,龙为瑞兽,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之后渐渐演变成皇权的象征。
??展出时间:33号展厅长期
个人经验:??大英博物馆里展出的中国文物只是冰山一角,宝宝们感兴趣的话可以给自己放个小假,一定要去大英博物馆看看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PS:博物馆开放时间:每日:10.00–17.00(周五:20.30)最后入场时间:16.00(周五:19.30)
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Sloane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英国国家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1824年,博物馆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英国国家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英国国家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英国国家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大中庭(GreatCourt)位于英国国家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英国国家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爱奥尼亚式圆柱。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英国国家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1798年到1801年,拿破仑征战埃及,随军带了100多名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1799年,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小村庄里,士兵们在修筑工事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断碑。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是三段分别以不同的文字刻下来的话。
随军的考古学家断定,这块石碑不同寻常,准备运回法国慢慢研究。但法国人还没来得及动手,拿破仑的军队就被英军打败了。根据战争协议,法国无条件交出了在埃及发掘的所有文物。最终,罗塞塔石碑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石碑的题签上还写着“不列颠军队的战利品”的字样。英国国家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别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
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
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国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其他精品还有“北宗”之祖、唐代画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五代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等。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大英图书馆还内藏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创立之初
英国国家博物馆最初的收藏包括文物、钱币、奖章、自然历史标本和一个大图书馆的藏书。如今英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由跨越世界文化史的800多万件文物组成:从原始人类的石器到20世纪的版画。
英国国家博物馆创办时的收藏品是汉斯·斯隆爵士在1753年遗赠给国家的包括书、自然标本在内的71000件文物。早期的博物馆还有其它两项收藏,·陈放书籍和手稿的Cottonian图书馆;·哈尔莱(Harleian)手稿藏品。 最初的藏品被分为3类: 印刷书籍(包括版画); 手稿(包括奖章); 天然和人工制品(其它所有藏品)。 1772年,第一批著名的文物被运送至博物馆,当时博物馆获得了威廉·汉米尔顿爵士(SirWilliamHamilton)的希腊花瓶。 获得的其他文物包括:1756年遗赠给博物馆的第一具古埃及木乃伊,以及库克船长三次太平洋航行(1767–1770年)带回的大量人种志手工艺品。 博物馆还收到了许多更为古怪的捐赠:被海狸啃过的一根树干(1760年)、一块类似石化面包的石头(1760年)、一只北美的活龟(1765年)和几张冥币。
古典文物
人们对于古典文物的兴趣决定了19世纪初期博物馆收藏的发展方向。 博物馆收藏了大批知名度很高的古典文物,像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1802年)以及包括“掷铁饼者”雕像,年轻女子“克莱蒂”(Clytie)半身像在内的瑭利(Townley)古典雕塑(1805年)。 1807年,文物部(DepartmentofAntiquities)的成立让人们认识到了文物的重要性。整个世纪,博物馆中的古典文物不断增多。其中包括巴塞的阿波罗神殿(TempleofApolloatBassae)雕像(1815年)、帕特侬神庙雕塑(1816年)、涅内伊德碑像(Nereidmonument)(1842年)和摩索拉斯陵墓遗迹(1856-1857年)。 19世纪中期人们对中东地区兴趣大增。1825年开始盛行西亚的收藏品,包括“位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上的国家”的手稿、奖章和文物。 19世纪50年代,博物馆收到来自中东的第一批石雕,它们是在中东的尼姆鲁得遗址(Nimrudsite)挖掘的出土文物。其中有一个是大翼牛雕像(Greatwingedbull),它差点没能抵达布鲁姆斯伯里区,因为护送它的人员在途中遭遇了一伙强盗的埋伏。双方交锋时在雕像上留下的火枪子弹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 1860年,文物部被划分成3个部门,它们反映了收藏品的新侧重点,这3个部门分别为:希腊罗马文物部、钱币奖章部和东方文物部。
英国和中世纪文物
19世纪后半世纪,人们对文物收藏的重点发生了转移。在那些希望国家文物得到更多尊重的团体不断施压下,博物馆设立了一个负责收藏管理英国和中世纪资料的职位。第一位被任命做这项工作的人是25岁的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AugustusWollastonFranks,后被封为爵士),他为博物馆各部门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弗兰克斯不仅增加了博物馆内的英国和中世纪文物,还收集了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史前资料、人种志资料和考古学资料,此外还有东方艺术品和手工艺品。 弗兰克斯负责收集的文物包括诺桑比亚的鲸骨首饰盒(Northumbria,1867年)、皇家金杯(1892年)和10000件克里斯蒂(Christy)的史前和人种志收藏品,其中包括墨西哥的绿松石面具(Mexicanturquoisemasks)。 1897年,弗兰克斯在临终时将自己的个人收藏转赠给了博物馆。其中包括宏伟壮观的奥克瑟斯宝藏(OxusTreasure)。 19世纪80年代,收藏品第一次被大量地分散到各处,自然历史类资料被转移到南肯辛顿区(SouthKensington)的新馆里,那里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
20世纪收藏的发展
20世纪时,为了向参观者们更好地展示藏品,博物馆重组了收藏并开放了许多新展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主要发展是在1920年创建了研究实验室。 它的职责是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协助修复和保存它们。这个部门是发现许多收藏品在战争期间遭到破坏之后设立的。 20世纪时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在远征至乌尔(Ur)途中,在国外发现了被称为皇室陵墓的一系列墓穴。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萨顿胡(SuttonHoo)发现了著名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族的船葬(1938年)。1939年,这些发现物被赠予了博物馆。 1997年,收藏品被再次分散,书库从博物馆移至圣潘克拉斯(StPancras)的新大英图书馆中。
未来的收藏
在公共机构和个人的捐赠和资助下,该馆得以继续增加其收藏。 除古代文物以外,收集当代文物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极为重要。以博物馆历史收藏中的各类史料为基础,这些现代作品来自于世界各地,见证了社会、政治、宗教、经济、艺术和科技的变化。 文物建立了如今和过去的纽带,使博物馆能够向后代讲述世界的历史。 当代文物和遗产包括 1945年至2000年间的200多本日本摄影集 它们在英国国家博物馆之友的帮助下获得。其中3个本聚焦于反思当代日本:战后摄影集展。 国王的嘴巴(LaBoucheduRoi) 这件发人深思的艺术作品由艺术家RomualdHazoumé创作。在艺术基金和英国国家博物馆之友的支持下,博物馆于2007年获得该作品,标志着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议会废除200周年纪念。在博物馆展出后,国王的嘴巴在2007年6月2日至2009年5月31日期间又在英国巡回展览。 一组著名国际艺术家的艺术奖章 受英国艺术奖章信托基金委托,这些新奖章被赠予英国国家博物馆。它们将在2009年6月25日至9月27日的毁誉勋章展上展出。馆藏品最初来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隆爵士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1823年,英王乔治九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
古埃及艺术品是英国国家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英国国家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商朝铜尊为两只连体的绵羊,中间驮着一个圆形的尊筒,造型非常美观、精巧。还有一只宋朝的瓷酒壶,底座和责周围是一朵荷花,壶盖上坐着一只狮子,更是难得的珍品。博物馆后门的两只大石狮也是从中国运去的。
著名藏品
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Stone,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
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1816年获得,希腊要求归还)
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1823年购得)
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1867年获得)
波特兰花瓶(PortlandVase)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元代鳜鱼图案青花瓷盘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1816年通过割地赔款获得,希腊人要求归还,但英国人不还)
拉美西斯二世头像(Ramesses)(1818年由英国驻埃及总领事捐献,是割地赔款时拿的)
夏洛蒂·勃朗特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追求教授写的的情书
夏洛蒂·勃朗特当家教时追求有妇之夫的教授的情书
夏洛蒂·勃朗特谩骂简·奥斯丁的信笺原稿
夏洛蒂·勃朗特在报纸上与众三流写手对骂的照片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