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编程培训机构——完成蜕变以后轻松拿高薪
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引用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python实用课程],[C++单片机原理],[C#网站搭建],[Nodejs小程序开发],[ios游戏开发],[安卓游戏开发],[教会用大脑用想法赚钱实现阶层跨越]
一、中国引文数据库的检索方式有?
来源文献检索和引文检索。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提供的检索方式有来源文献检索和引文检索。
二、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与引文数据库区别
当我们探讨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的区别时,首先需要理解它们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文摘数据库以单篇文献为核心,记录其外部特征(如标题、作者和来源)和内容概要(如关键词和摘要),主要用于提供文献概览,例如常见的中外文文摘数据库,它们也是引文数据库的一种。
引文数据库则专门用于追踪引用和被引用关系,如GoogleScholar和WebofScience,这类工具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至关重要,可以评估论文的质量、作者的影响力和学科发展趋势。然而,它们并不存储全文,而是通过链接引导用户至文章的原始来源,如ScienceDirect和SpringerLink。
相比之下,全文数据库包含原始文献的全文内容,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优势在于提供快捷的全文访问,数据更新快速,检索结果准确,便于用户直接获取所需信息。例如,这些数据库收录了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政府报告等多种类型的文献,减少了人工处理和组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引用第一却无缘引文桂冠奖?德日学者称中国论文更偏好“内循环”
2024-09-27 23:00·知社学术圈
图源:A.Mastin/Science
中国科研实力的迅速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不光总量巨大,每年发表论文近70万篇,引用量也是世界前列。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1位。热点论文世界占比持续增长,热点论文数量世界排名持续保持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2位,世界总量占比提升了3%。
国际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6.20次,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5.76次)。
但是这种快速增长引起了很多国际学者的质疑,近日两项未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分析表明,中国被引用量最高的10%论文中有一半以上的引用量来自中国学者。研究者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大国,国内同行的学术交流更加紧密很正常,但是这种偏好不光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但是数据显示中国论文的“内部”引用率远远高于第二名,这就不能简单用本国因素来解释了。
由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NISTEP)于8月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挖掘了ClarivateWebofScience数据库中记录的超过10亿条引文。分析师确定了2020-22年间由25个国家的作者发表的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的论文。然后,他们根据引用论文作者的隶属关系将这些论文的引用分配到其所属的国家,多个作者分配不同的权重值。研究者发现中国排名前10%的论文有62%的引用来自国内。美国的本土引用率排名第二,为24%。其他发达国家的本土引用率从意大利的13%到加拿大的6%不等。
这一点似乎也得到了国内数据的佐证,上述《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中列出了一份表格,其中有“被国际引用次数占比”的数据,从28%到37%不等,也就是说其他引用都是来自国内,这与NISTEP报告中62%的估计基本一致。
2023年被国际引用论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TOP20)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者黄福涛表示,中国科学家正在发表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许多中国机构采取了“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战略”,这些期刊得到了科学家的更多关注,从而提高的发表数量。复旦大学科学政策专家唐莉表示,除了数量快速增长外,中国的研究人员还有一种“关系”文化来获得相互支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了中国国内引用率高”。
NISTEP报告的作者之一、文献计量分析师MurakamiAkiyoshi认为,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引用中国发表的论文,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这份数据中并没有区分正常引用和“刷分操作”:很多论文的引用中会列入与研究无关的论文,来帮助同事和机构提高引用量。这种做法没什么风险,但是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能够提高所在单位的排名和声望。
在另一项分析中,慕尼黑大学的ClaudiaSteinwender和两位同事首先使用Clarivate影响因子(基于期刊被引用的次数)筛选了461种期刊,这些期刊占20个广泛科学领域学术出版物的前10%。然后,他们搜索了2000年至2021年期间出版的这些期刊,确定了超过2亿对有引用关系的论文。结论显示,中国论文的引用率有57%来自于中国国内,这一比例在研究国家中最高。美国论文的国内引用率位居第二,为37%。如果将这种“本土偏好”作为一种参数修正顶刊引用量后,中国的排名从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落后于美国、英国和德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学者CarolineWagner表示,德国学者的“去偏”技术只是研究人员用来更准确地识别高质量论文和比较各国科学影响力的几种方法之一,很多机构都有更多方法来识别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和学者。
来源:科睿唯安官网
这一点似乎从“论文引用”扛把子科睿唯安的两个排名中就能够看出端倪:都是号称基于引用量给出的排名,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中国大陆学者占据了很高的比例。截至2023年,在全球6849名入选科学家中,中国大陆占比达到17.9%。但是在另一项更有影响力的榜单,被称为“诺奖风向标”之一的引文桂冠奖的名单中,却难觅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历史上仅有两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分别是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领域的卢煜明教授,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的邓青云教授。2024年的引文桂冠奖中,美国有11人入选,英国6人,瑞士2人,德国、以色列和日本各1人。
“引文桂冠名人堂”中历年获奖者中已有70多人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其权威性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如果有人质疑科睿唯安是否存在双重标准,对中国科学家有偏见,答案可能是一半对一半:两个榜单的评选标准确实不太一样,但是偏见应该就没有。中国论文引用量大是事实,但是“本土偏好”非常明显也是事实,但这都是人力可为的领域,而在科学规律和真相的探索中,这种“可为”有多少用处就很难说了。
参考文献: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hina-s-scientists-often-cite-work-their-own-nation-skewing-global-research-rankings2.https://www.edu.cn/rd/zui_jin_geng_xin/202409/t20240924_2634401.shtml3.https://mp.weixin.qq.com/s/gpBsG0l44-Cn10m1BD9UXQ【WINDRISES EMPLOYMENT PROGRAMMING】尊享对接老板
电话+V:1599997-8052
机构由一批拥有10年以上开发管理经验,且来自互联网或研究机构的IT精英组成,负责研究、开发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公司具有完善的课程研发体系,一直走在整个行业发展的前端,在行业内竖立起了良好的品质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