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项目建设纺织厂,[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老建设者粟登益(中)带本报记者走进这家与杏林工业区同龄的纺织厂,讲述建设往事。
台海网6月12日讯据厦门日报报道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故事,早已被厦门人所熟知。当我们在图书馆、档案馆翻开尘封的史料,寻访杏林工业区在历史纵深处的发展轨迹时,却意外发现,杏林工业区的发轫竟与嘉庚先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他的提议,工业区内建起全省第一家纺织厂,一度解决了全省人民的穿衣问题。再度的寻访,我们从这家与杏林工业区同龄的纺织厂开始。
几经改制更名老厂房老宿舍都还在
盛夏,杏林纺织西路,这一带,纵横几条路,随处都有与纺织厂有关的元素。厦门的工业,成长于杏林工业区,而厦门纺织厂,便是这片工业区里最早的见证。
55岁的粟登益带着我们,穿过厂区一条斑驳的道路,前往主厂房。这条路,很有年头了,1958年和主厂房一块开建。当年平整的路面,在工人脚下、在运载布料的车辆来来回回的碾压中,已经碎成斑驳的“石子路”。粟登益指了指路两旁,“别看它很破旧了,当时的设计理念却很先进,两边特意修了排水沟,大暴雨也不会积水。”
23岁那年,刚从部队退伍不久的粟登益,进了纺织厂安保部,一待32年,如今是公司的安全主任。妻子是在纺织厂认识的,女儿是在厂里出生,岳父岳母也曾是纺织厂职工。粟登益笑称,他们一家子都与纺织厂有剪不断的缘分。
厦门纺织厂在时代洪流中起起伏伏,几番改制,几经更名,如今叫厦门夏纺纺织有限公司。但老厂房、老宿舍、老路老树都还在。
工业区发轫与嘉庚先生提议有关
在图书馆、档案馆珍藏的史料里,我们的寻访有意外收获——这家一度解决了全省人民穿衣问题的纺织厂,是在嘉庚先生的提议下建起来的。
彼时,这位享誉东南亚的橡胶大王和纺织工业主,已定居故乡集美多年。时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嘉庚先生,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问题:“福建这么大的省,没有一寸铁路;福建人这么多,也没有纺织厂。”随后,他连续倡议修建福建铁路、厦门海堤,兴办纺织厂。
1955年,陈嘉庚在一次全国会议上建言“加速我国工业化,在福建建立纺织厂”,他的设想是,在厦门建纺织厂,实现福建纱布自给,每年供福建每人两套衣服。该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和采纳。
1958年10月1日,福建省第一家棉纺织企业——厦门棉纺织印染厂挂牌成立。第二年10月1日,纺织厂细纱机调试成功,生产出福建第一根管纱。
梳理尘封的史料,我们发现,杏林工业区的发轫,与嘉庚先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他的提议,厦门建起杏集海堤、鹰厦铁路,依着铁路、码头的杏林从此进入人们视野。因显要的区位优势,1958年初,省委同意在这片荒野农村开辟杏林工业区。
时任厦门副市长、杏林工业区工委书记向真,在一份回忆录中,留下这样的记载:“1958年,1万7千多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怀着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从四面八方涌入杏林。”“仅仅三年时间,杏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丘陵变成平地,田野披上新装,一座座工厂、一栋栋楼房相继建起,崭新的机器在开动,高大的烟囱在冒烟,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工业区——厦门市工业卫星城镇雏形已经形成。”
小渔村蜕变为现代工业基地
1958-2019,年轮飞速转了61圈,这片土地早已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小渔村,蜕变成现代工业基地。杏林行政区成立、杏林台商投资区成立,这片土地在时代机缘中不断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这个盛夏,我们走进纺织厂车间,里面正轰鸣作业。2019年引进的最新设备,已无需人工操作,生产效率是1958年老设备的24倍。这家纺织厂有过它最辉煌的岁月,高峰时员工达到4700多人,是全厦门职工人数最多的工厂。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它也曾困顿过,员工下岗,几番沉浮,一度濒临倒闭,如今的厂长卓清良带着员工们自救,实现彻底改制,不断技术改造,促产业转型升级,在变革的求索中前行。
半个多世纪,当我们在一年年的岁月中回首,也会发现,杏林工业区并不是一下子就崛起,它也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坎坷、风风雨雨,甚至停滞不前过。不过,时代的发展不正如此?一路跋山涉水,哪有一帆风顺呀。
【看城迹】
杏林工业区
这里曾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小渔村。1958年初,省委批准在这里设立杏林工业区,与此同时,一大批立足厦门实际,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纷纷上马,厦门纺织厂、厦门糖厂、厦门电厂、厦门综合玻璃厂、厦门化肥厂等相继建成,这里迅速成为厦门现代工业的重要基地。1978年,杏林行政区成立,更好保障了这一新兴工业区健康有序发展。198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杏林台商投资区,杏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
【声音】
全国各地人才汇聚杏林工业区
●厦门夏纺纺织有限公司安全主任粟登益: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各地的人才跑到杏林来,就我们纺织厂,以前的老职工里,有很多外省的,还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的,不少是知识分子。以前,纺织厂周边的学校缺老师时,就到厂里借人。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都很淳朴,邻里关系特别好,谁家做了好吃的就会招呼大家过来尝尝。我女儿就是在纺织大院里出生,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每到周末,肚子里有墨水的职工,就给大院里的小毛头们辅导作业,指导他们写字画画。我在部队学过理发,就搬个板凳在院子里,小毛头们排好队,我一个个给他们理发。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