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87394460251423282/
2025-03-30 08:47·ChengHui2025年3月26日晚,蒙牛乳业交出2024年成绩单。营收886.75亿元,跌回五年前水平;净利润仅剩1.05亿元,同比缩水97.8%。这份财报如同一枚深水炸弹,炸出了蒙牛过去十年激进并购埋下的“商誉地雷”,也让市场看到乳业巨头在行业寒冬中的挣扎。
图片来源网络
2019年,蒙牛以71亿元高价收购澳大利亚有机奶粉品牌贝拉米。时任总裁卢敏放将其视为打入高端奶粉市场的“王牌”,但这场豪赌很快变成噩梦。贝拉米因未通过中国配方注册制,长期依赖跨境渠道销售,市场份额从巅峰期的10亿元萎缩至不足1亿元。2024年,蒙牛对贝拉米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39.81亿元,相当于收购价的一半打了水漂。
这已是蒙牛第四次对贝拉米“割肉”。2021年至2022年,贝拉米累计减值13.62亿元,但蒙牛始终未放弃这颗“毒瘤”。一位投行人士曾警告:“收购时贝拉米未通过配方注册,跨境渠道风险极高,但蒙牛依然选择豪赌。”
如果说贝拉米是外患,联营公司现代牧业则是内忧。作为蒙牛控股的上游牧场企业,现代牧业曾被称为“奶源护城河”。但2024年原奶价格暴跌30%,生鲜乳收购价从4.38元/公斤跌至3元,叠加生物资产减值,现代牧业全年净亏损14.17亿元,拖累蒙牛亏损8.27亿元。
蒙牛对现代牧业的投入堪称“血本无归”。2017年控股时耗资50亿港元,此后持续输血却难挡周期波动。2021年至2023年,现代牧业净利润逐年下滑,最终在2024年成为财报“暴雷点
图片来源网络
蒙牛的核心业务同样危机四伏。液态奶板块贡献82.4%的营收,但2024年收入730.66亿元,同比下滑11%。特仑苏仍是王牌,但纯甄、真果粒等老产品被消费降级冲击,新品难见爆款。
其他业务更显乏力:冰淇淋收入51.75亿元(-14%),奶粉收入33.2亿元(-13%),奶酪业务虽以49.5%市占率居行业第一,但43.57亿元营收距离“百亿目标”遥遥无期。对比伊利,其奶粉业务已突破270亿元,冰淇淋超百亿,结构均衡性远超蒙牛。
2024年3月,蒙牛老将高飞接任总裁,开启“手术刀式”改革。他关停低效产能、清理渠道库存,一年内裁员约5000人,员工总数从4.6万缩减至4.1万。销售费用压降8.3%,行政费用减少10.8%,资本开支控制在30亿元以内。
市场对这份“断腕”成绩单反应矛盾。财报发布次日,蒙牛股价逆势涨5.6%,被解读为“利空出尽”。但分析师指出,降本只能止血,蒙牛仍需解决业务失衡的根本问题:“液态奶独大,其他板块像没长大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危机重重,仍有乐观信号闪现。剔除商誉减值影响,蒙牛经调整净利润44.35亿元,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6%,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五季度正增长。新任管理层押注高端化,与瑞幸、蜜雪冰城合作推出餐饮乳品,并借势《哪吒2》营销重塑品牌形象。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蒙牛在低温奶、奶酪领域仍有优势,未来需补齐奶粉短板。交银国际等券商给出“买入”评级,看好其轻装上阵后的复苏潜力。
但行业寒冬未过。2024年牛奶产量六年来首降,乳企为消化过剩原奶被迫低价喷粉,每吨亏损超万元。蒙牛能否在周期反转前守住阵地,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从“买遍全球”到“壮士断腕”,蒙牛的困境折射出中国乳业从野蛮生长到精细运营的阵痛。当“并购换增长”的模式走到尽头,留给蒙牛的不仅是财务出清,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思维革命。
#蒙牛# #蒙牛净利润暴跌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