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芜湖铁画起源于哪个朝代,安徽人文讲坛丨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最老的芜湖铁画,[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芜湖铁画起源于哪个朝代

芜湖铁画,这门古老的艺术起源于宋代,并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的铁画技艺才逐渐完善,形成了一体化的艺术形式,并且迅速声名远扬,至今已有超过340年的历史。它如同中国工艺美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芜湖铁画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艺术家们以锤代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通过锻铁成画,创造出了一幅幅鬼斧神工、气韵天成的作品。这种技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使得芜湖铁画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特产,也是中国传统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它不仅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每一幅铁画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汗水,它们不仅是装饰之佳品,更是艺术的结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安徽芜湖特产: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的基本介绍

“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钻活”等工艺,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芜湖铁画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铁画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芜湖人汤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汤鹏从国画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

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人士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杆撑松杉。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桦烛晓风夜,千枝万蕊发翠岩。元明旧迹共谛视,转觉暗淡精神减。"他认为元明时代丹青高手之画与铁画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诗人梁同书称铁画"无不入妙","世罕见之”。他作《铁画歌》云:“谁叫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钧巢笔。……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

芜湖铁画先后参加过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先后在安徽省博物馆欣赏了芜湖铁画,称赞铁画艺术技艺精湛,要将之加以发展。

安徽人文讲坛丨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2025-01-07 10:30·大皖新闻

芜湖铁画的历史绵延发展400多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它是我省影响力最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享誉海内外,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为观众详细讲述了芜湖铁画在艺术、文化、历史、市场的价值。

讲席嘉宾

董松,三级研究馆员,安徽省图书馆副馆长。首批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安徽省第七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文物专家、中国博协陈列艺术委员会常委、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常州大学民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安徽省建筑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美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篇,出版专著《潘玉良艺术年谱》。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排名第二)1项,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芜湖铁画史》,出版成果专著《芜湖铁画艺术史》。

讲座现场

铁画为何在芜湖诞生

“铁画”称谓从一出现就是专指主要在芜湖一地生产的作品,具有独有性和排他性,但是随着铁画行销全国,文人富豪都争相购买,甚至被国外收藏,铁画名声日隆,很多地方也模仿制作铁画。

刘体信《芜湖汤鹏铁画》开篇第一句就是“近数十年之间,南北各省,竞尚芜湖铁工汤鹏所作铁画。”据调查,北京、福建、山东、江苏、湖南、广州等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铁画生产,其都源于芜湖铁画。

“因此,后世为了与北京、山东、福建等地的仿造铁画有所区别,人们习惯性在‘铁画’前增加了‘芜湖’成为现在大家都熟知的‘芜湖铁画’这个名称,用以专指芜湖出产的铁画。”董松说。

自明中期以降的200余年间,是芜湖冶铁业的兴盛时期,手工炼钢铁作坊渐逐渐增加。芜湖上游繁昌、下游当涂皆出产优质铁矿石,这是芜钢质量优异的重要因素。

芜湖“百工中维铁工异于他县”。据《芜湖县志》记载:“芜工人素朴拙无他技巧,而攻木、攻革、刮摩、搏植之工皆备,然不能为良。惟铁工为异于他县,居市廛治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

“明万历年间,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始祖张思家,就曾在芜湖学习制剪刀技艺。芜钢产品以其质量高超,远销江、浙、山西等省,生产的剪刀、菜刀、剃刀和锉刀,合称‘芜湖四刀’,成为芜湖的传统产品,行销全国。”董松说。

铁花是铁画的前身和雏形

铁画又称铁花,但实际铁花是铁画的前身和雏形。

战国时,我国的冶炼业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了空花焊接的空花铜饰,可以看出它已经是萌芽期铁花特征的雏形。

铁花,最早是用铁锻制成莲、菊、梅、竹等单折花枝的装饰物。

最有代表性的是现存在湖北省武当山紫霄宫大殿内玉帝御前的一对铁制蜡台,当地老百姓又称其“铁树开花”。

可以说从技术层面,明代中叶,芜湖铁工已经完全具备了锻制铁画的能力,具备了从铁花向铁画转变的可能。

但是铁花与铁画的最大区别在于,铁花是单独的装饰物,不具备完整的画面,没有形成一幅完整的画作。

“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铁画在清代康乾时期走向成熟大放异彩,一定有其前期发展的阶段。尽管我们还需要继续寻找相关的资料来证明铁画在明末已经发展起来。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铁画雏形至少在明朝后期已经出现,铁画的诞生可以前延到17世纪初期即1600年左右,也就是说1600年前后相对独立完整的铁画作品可能在芜湖已经出现,而不是我们之前认为的铁画是清康乾年代人物汤天池创造出来的品种。”董松说。

铁画在清朝时期名扬全国

康(1662)雍(1723)乾(1736-1796)三朝,铁画逐渐成熟并到达了顶峰。汤天池和梁应达为铁画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铁画史上奠基性的人物。

同时,文人铁画诗的大量出现,对铁画在全国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了铁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清末光绪以后,随着国外钢铁的大量流入,铁画走向衰落。

汤鹏主要活动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铁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汤鹏,字天池。祖籍江苏溧水县明觉乡人,幼年时为避兵荒和大旱,逃荒来到芜湖在一家铁匠铺当上了学徒。汤鹏租赁了黄钺曾祖父的临街门面自营铁业作生活。起初,因技术不奇,产品滞销,付不起住房租金,常以铁画抵债。

汤天池的锻打技术逐渐提高,登门向画师求教,将山水画中的皴法改为减笔,大大提高了铁画的艺术表现力,“锻铁做山水、花卉、人物、虫鱼、鸟兽作为屏对堂幅,均极其妙”,“锻铁为山水障、寒汀孤屿,生趣宛然”,汤鹏名声大振“名噪公卿间”,铁画也“传至日下,直值数十缗”。但是,汤鹏正直不阿,“性颓放,不受从迫”,晚年潦倒穷困。汤亡十余年,其法不传,虽世人有效之者,也已失其铁画真谛。

汤鹏铁画《溪山烟霭图》。

“汤鹏主要活动于清乾隆年间,是一位生活于民间的清贫艺人。汤鹏是芜湖铁画史上的的重要人物,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董松说。

汤鹏以锤代笔、以铁代墨、以炉代砚、以砧代案,意境深远酷似国画神似水墨,更富有强烈立体感的艺术特色。清钱塘梁同书作前后《铁画歌》,属和者甚众,诗人韦谦恒《铁画歌》、黄钺《汤鹏铁画歌》等诗文脍炙人口,都非常准确、生动的表现了铁画艺术的意境、神韵,也使铁画声名鹊起,成为清代文人雅士珍爱的艺术品。

梁应达,是另一位杰出铁画制作代表人物,他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安徽省建德(今东至)人。

《芦蟹图》是梁应达的代表作之一。

《建德县志·人物艺术》载:“梁应达,字在邦,性聪颖多才,能诗善画。难于进取,乃弃旧业。居于铁工邻,因寄技于铁以自娱。凡画工所不能传者,皆能以铁传之。年八十余卒,技遂失传”。

建德人梁应达,少赏习诗书,肄弓矢,以干进,卒不售,含愠弃去。冶铁为生。为刀锯钱镈以利用。因其所业,出余巧为花鸟鱼虫无不肖,久乃益工,遂擅绝技名。仕宦豪族舟致之,其工值常倍。

推测梁应达的生年早于“1660年”,卒年在“1743年”前。梁应达“少赏习诗书”“能诗善画”,“难于进取,乃弃旧业。……寄技于铁以自娱”,以文锻画是他的铁画的艺术特点。作品气韵生动、风格柔媚,富于书卷气,力掩炉锤痕迹,无冷寒之感,作品的精深程度极高。

诗对铁画传播起重要作用

铁画在清代的发展和成熟得益于一批文坛大佬的推崇,从民间工艺品成为大户人家的艺术品,他们身居高位,多供职于翰林院。他们创作了一批以描写铁画内容的诗文,我们通称为“铁画诗”,这些保存至今的大量古诗,即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铁画的重要文献,仅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中就达23首之多。

目前从各种文献典籍中找到的铁画诗有33首,记录铁画的随笔短文有18篇。

文人的诗文创作为铁画的发展和在全国的传播流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约1755年底,翰林院侍讲梁同书先后写《铁画》和《后铁画歌》两首诗,引起很大的反响,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翰林学士如钱箨石、谢金圃、吴杉亭、陈宝所等纷纷写诗和之,使汤鹏和铁画在很短时间就声名大振,成为名士富家争相购藏的艺术品。

梁同书(1723年-1815年),字符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钱塘人。书法著名,乾隆十七年进士(1752年)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侍讲,赐加侍讲学士街。家法亦严,生活简朴,平时不宴宾客。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等。

董松介绍,铁画诗有三个特点:

1、作者多集中在江南地区的苏、浙、皖三省,浙江12人,江苏9人,安徽5人,三省作者占了90%,可以说江南文人对铁画的钟爱;

2、作者多翰林官员,身份层次较高,29名作者中官员20位,在翰林院中任职的就有14位。作者中有进士16位,仅在1751-1763年(乾隆十六年到乾隆二十八年)年间的进士有12位;

3、诗文水平高,王鸣盛(1722-1797)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吴中七子”之一。陈文述(1771-1843)嘉庆末年著名诗人。《为熊中丞题汤画铁竹》作者蒋士铨、《芜湖铁画歌》作者赵翼与袁枚并称“江右三大家”又称“乾隆三大家”。

汤鹏去世后的乾隆中期,一幅铁画的价格少则一二两多则数十两银子。一般北京普通老百姓,年收入大约是二十到三十多两银子。

“铁画艺术的生命就在于技与艺的完美结合。”董松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国画、书法等诸多艺术融入了铁画作品中;以铁的资料,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它无论是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总是有中国画黑白相间的风韵美,也有西洋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作品古朴典雅,意境深远。

大皖新闻记者陶娜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最老的芜湖铁画
发布人:wen1024 发布时间: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