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如何才能减少抑郁问题的发生?_百度...
事件回顾: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导致如此高比例的抑郁、焦虑水平,学业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也是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源。
作为高学历高知识分子,研究生本应该是骄傲的存在,为何大多出现了焦虑的情绪,这个焦虑的来源又来自于什么呢?
首先就是毕业的压力,毕业是以论文发表为标准,而这个论文还不是简单的通过导师和学校查重的论文,需要在期刊上进行发表的论文,要求观点新颖有一定的可发展和可实现性,也就是说研究生毕业论文需要达到较高水平才合格,才给予颁发毕业证。
然后是就业方面的压力,会焦虑是否能找到自己心里理想的工作,会焦虑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与导师的关系冰冷也是一部分同学的抑郁焦虑原因,这个方面是无法是客观因素和人分为因素,占比比较小,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前两种。
如何才能减少抑郁问题的发生?
我认为首当其冲就是要学会倾述,结交几个知心朋友,能够无话不谈;让自己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释放。另外也可多参加朋友的聚会,广交良友,经常与朋友保持联系的人精神状态远比孤僻独处的人要好很多;不要过低贬低自己。
然后就是就是如果出现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的症状,听任自己处于不良的生理状态,就很容易出现低落情绪。失眠是低落情绪的一种很普遍的后果,反过来它又能使你容易发作抑郁症。因此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运动也是一个好途径。运动时,不仅能分散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物质,它们是人体的“快乐因子”,有助于缓解不适、产生愉悦的情绪反应。
写在最后,生活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或者依靠家人、朋友的帮助及时从抑郁悲伤中解脱出来。不要被坏情绪打败!加油!
二、考研还是人际关系
考研:提升自我还是逃避现实
在不久前共青团广州市委、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中,有13.4%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长期有较大压力,至今感到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能排解”。
研究生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差距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被证明是平等的。在用于测试焦虑和抑郁症的各个测试中,与之前这些同样比例测试的6%的普通人群相比。41%的研究生为中度至重度焦虑,39%属于中度至重度抑郁的范围。
人际关系:同窗间无法承受之轻
据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调查显示,对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除学业和就业外,人际关系已成为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研究生抑郁的可能性是常人6倍?4大“病根”找到了
原创2021-09-2721:57·科学网
作者|冯丽妃
好好的研究生,为什么抑郁?
一项新研究通过对美国生命科学领域84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459人(54.6%)自认为患有抑郁症。
这一高比例并非孤例。此前《自然·生物技术》的一项研究对26个国家234所院校2279名研究生的调查也曾发现,研究生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倍多。
新研究进一步对28所高校50名生命科学博士进行深度访谈发现,“病根”来自科研成败、社会关系等4个方面。“抑郁症对研究生有极其负面的影响,阻碍了他们的科研动机和自信。”文章强烈呼吁关注并采取措施挽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研究生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倍多
“一搞研究深似海,从此撰文变苦僧。”研究生因此被称为“研究僧”,“戏称”中这个群体心理的“阴影面积”或可略见一斑。
在最近发表于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旗下《CBE-生命科学教育》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中,亚利桑那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对美国75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项目的840名研究生进行的调查显示,459人(54.6%)自认为患有抑郁症。
近年来,不乏研究聚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2018年美国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神经科学家TeresaEvans等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的一项研究就颇受关注。这项对来自26个国家234所院校2279名研究生(博士生占90%,硕士生10%)的调查曾发现,研究生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倍多。41%的研究生得分为中度至重度焦虑,而普通人群的这一比例为6%。
“这样高的发病率令人担忧。”该文章第一兼通讯作者Evans曾指出,尽管患有焦虑或抑郁的学生可能另有动机地参加了这项调查,使研究结果有所扭曲。但她认为,这一调查结果仍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和作出回应的必要性。
此后,“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得到关注。许多类似研究表明,经济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特定学科的研究生抑郁症发生率都很高。2019年,《自然》杂志年度调查中的一个问题是询问世界各地的研究生是否为焦虑或抑郁寻求过帮助,超过三分之一(36%)的人证实他们会这样做。
“病根”在哪里?
在最新的研究中,亚利桑那大学生命科学系的KatelynCooper带领合作团队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对来自美国28所机构的50名生命科学博士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的目标是“找病根儿”——了解哪些科研和教学因素对博士生的抑郁产生了影响。
他们发现,造成研究生抑郁的主要因素来自四个方面:参与教学和科研的结构性,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强化,成功和失败,以及社会支持和孤立。
“病根1”:最常见的加重研究生抑郁状况的是经历科研失败、障碍或挫折。具体来说,学生们认为,失败的实验、研究项目以及稿件被拒或申请资助被拒尤其会加剧他们的抑郁。
“一切都失败了!没有任何积极的实验结果,你什么也发表不了。这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一名博士说,“知道自己没有成功,真的很抑郁。”
“病根2”:科研和教学中的“非结构化性质”加重抑郁。这主要是因为很多研究通常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导方针或截止日期,来帮助他们安排日常活动。如果结构不完善或是没有相关结构,学生就只能自己找目标、完成任务,这是导致一些研究生抑郁的诱因。
“说我抑郁,是因为我完全不能享受研究或免除一些事情。我需要自我指导、找设备、找问题、找方法,啥啥都要自己干。”一名34岁的受访者说。
同时,参与教学也会带来一部分影响。尽管一些研究生认为参加教学让自己在一定时间内远离科研,分散对压力的注意力。但很多博士生表示,这会干扰他们需要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增加他们要承担的责任。而缺乏教学培训和准备也会让他们对作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加剧抑郁。
“病根3”:研究和教学中经历的负面强化作用。比如,一些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就是“工具化”的人,很少会获得积极的评价;一些导师永远无法与研究生见面,无法强化对学生的积极反馈;一些导师对学生永远是严厉以对。
“比如我说错了几句话,我的PI(首席研究员)会说这些话是多么愚蠢。这会让我觉得‘我是个白痴,我什么都做不到。’”一名受访者说,研究中缺乏积极的强化对研究生特别有害,因为它可能会阻止他们完成任务,导致额外的抑郁症。
“病根4”:与实验室其他人的关系。比如,与导师关系存在普遍影响,很少得到导师的支持,或始终得到严厉教训或负面反馈;实验室内部人员“内卷”,让一些研究生觉得“人比人气死人”;导师或实验室其他成员抱有不合理的期望,让研究生觉得永远无法达到期望。
此外,很多时候科学研究是孤单的,这也会造成研究生压力无处诉说而抑郁。“显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没那么多,我很难和朋友们谈论研究方面的困难,没人会理解你。”一位受访人说,只有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可以防止抑郁,这样会在研究中产生同感或验证一些特定的感觉。
带来3种负面影响
那么,抑郁症会对研究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新研究显示,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
1)干扰了他们的动机,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如难以执行收集或分析数据等日常任务,延迟提交和发表论文。
2)干扰了他们的能力,包括关注力。例如让他们觉得研究不那么愉快,或让他们感到沮丧,从而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来执行任务。
3)导致研究生对自己不自信或过于自责。这种缺乏信心往往会抑制他们决定从事的研究或承担研究风险的能力。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医学疾病,它会对一个人的感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如此定义。
相关研究也表明,抑郁与职业倦怠高度相关,这种与工作相关的慢性压力综合症的表现包括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等。
“抑郁症对研究生有极其负面的影响,阻碍了他们的科研动机和自信。”Cooper表示,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她与合作者呼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展开进一步调查,从而找到干预“药方”,提高研究生生活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参与此次访谈的博士后们也强调,预防抑郁症也与对研究的热情相关。对研究对象的热爱,或“脑补”自己的工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对研究的动机或情绪。
参考资料:https://doi.org/10.1187/cbe.21-03-0077https://doi.org/10.1038/s41587-019-0179-yhttps://doi.org/10.1038/nbt.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