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哪些?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中华美德的核心八个字,[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可用八个字: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涵盖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

“忠”,意味着尽己报国的责任。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责,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种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勇于担当,不畏艰难。

“孝”,则是生生不息的爱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准则。孝道体现了对家庭的关爱和对长者的尊重,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诚实地对待他人、对待自己,不欺诈、不虚伪,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诚信精神。诚实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它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信守承诺、信实守信,是中国人民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礼仪、礼貌、礼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礼节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道义、正义、公义,是中国人民坚守的价值追求。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体现了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社会道德的指南。

“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廉洁自律、不贪不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廉洁是权力运行的准则,是社会公正的保障,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二、中华传统美德八个字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八个字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奉为传统美德的精髓,不仅指导着人们立身行道、进德修业,而且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2、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3、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4、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5、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6、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

7、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8、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2025-01-13 05:54·光明网

作者:张红霞(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是教育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提升道德认知与加强道德实践的有益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大部署,对于在新征程上更好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涵养社会文明风尚、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在挖掘阐释、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久久为功。

各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图为河北省遵化市老人们在参加太极拳健身活动。新华社发

1.推进内容挖掘和阐释

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协同推进其内容挖掘、阐释、转化、创新,是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要前提。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既承载于古代典籍等有形载体,又内蕴于家风等无形载体。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既要用好文本解读、历史分析、文化溯源等传统方法,又要主动运用现代数智技术,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爱国奉献、扶正扬善、扶危济困、敬业乐群、守望相助、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自强不息、宽厚正直等有益内容。

科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精髓。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应立足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在全面把握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将中华传统美德精髓讲准、讲全、讲透,使其更易于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践行。提高阐释的准确度,讲清楚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确保阐释的全面性,阐明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不同层面倡导的道德规范,讲清楚不同层次间的内在逻辑;注重阐释的学理化,推进科研协同攻关,阐明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夯实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理论支撑,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传统美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有些具体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也给人们的接受和弘扬带来一定困难。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具体而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道德需要。同时,运用现代话语体系赋予中华传统美德新的表达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

2.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将线上和线下传播联动起来,将对内和对外宣传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尽其责、融合互促。传统媒体应发挥内容优势,既讲好传统美德故事、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又批判道德失范现象、纠正错误道德观念。新兴媒体应发挥即时性、个性化、互动性等优势,利用数智技术科学分析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做好精准高效传播,增强受众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绘网上网下同心圆,在中华传统美德传播的内容创作、渠道拓展、平台搭建等方面深度互动、优势互补,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讲述者、弘扬者,凝聚起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强大合力,持续提升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于有效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因此,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还要推动内宣与外宣互动互促、相得益彰。对内做好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阐释,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走进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外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例如,做好中华传统美德重要典籍的外译工作,推出海外受众爱看易懂的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精品,举办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鼓励各国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美德等。

3.凝聚多主体育人合力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共建立体化育人格局,携手打造多主体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

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探索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和学生道德养成规律,准确把握各学段教育和学生思想特点,在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的同时,明确各学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点方向,实现有效衔接、梯度推进。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设置教育目标体系,精准匹配各学段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全面完善传统美德课程体系,系统安排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各学段协同,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协同科研、资源共享等学段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打破学段“壁垒”,凝聚起大中小学协同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必须发挥好家庭的“第一课堂”作用,营造浸润型的家庭教育氛围。一方面,让敦亲重义、孝老爱亲、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发芽,使其与现代家庭文明观念相融合,形成新时代良好家风,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作用,以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行濡养纯善之心,实现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互促共进,共同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观照不同受众和场域的特殊性,打造分众化、精准化的中华传统美德社会育人模式。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倡导为政以德、慎独慎微、廉洁齐家的传统美德,用中华传统政德涵养党风政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将诚实守信、扶危济困、敬业乐群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公司治理、文化培育、人才培养等环节,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通过道德讲堂、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形式,以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睦邻里关系、助益和谐社区建设。激活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等美德资源,提升村民道德境界,赋能文明乡风培育,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4.多维度夯实制度保障

只有在组织领导、法律规范、资源保障、激励导向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制度举措,才能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常态化、长效化。

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有关部门应针对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台一系列协同联动、相互促进、务实管用的政策性或指导性文件,推动和保障中华传统美德高效有序传承。

建强“软”“硬”结合的规范体系。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既需要发挥社会规范的“软引导”作用,又需要用好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功能。一方面,发挥社会规范引导个体道德践行、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将中华传统美德全面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社会规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将社会广泛认同、条件相对成熟、可操作性较强的道德要求写入法律法规,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健全多方保障体制。在夯实人才基础方面,既要打造一支专业基础深厚、富有创新能力、道德素养突出的人才队伍,又要广泛动员社会人士参与,不断壮大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工作队伍。在技术支持方面,做好技术协同攻关,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能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丰富技术“工具箱”。在资金投入方面,针对中华传统美德传承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现有资金,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多措并举确保资金支持稳定有力。

优化激励导向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在选树道德模范、关爱先进典型、营造道德氛围等方面打好政策“组合拳”。精心评选自觉践行传统美德的道德模范和积极传承传统美德的优秀工作者,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关心关爱他们的生活,激励人们向善而行。挖掘本土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开设“传统美德讲堂”,编纂传统美德故事书籍,策划传统美德文艺会演,建立公民道德素养评价反馈机制,引导群众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传承人。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3日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中华美德的核心八个字
发布人:v281987392 发布时间: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