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富春山居图近代,[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真迹《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现在在台湾,画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剩山图”的那部分于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剩山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解放后,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描绘的是浙江富春江上的景色,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在清朝初年,它遭遇火劫,烧成两段,现在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卷,为画卷前段。
有666年的历史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那是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国宝文物《富春山居图》。因为太珍爱此卷了,所以嘱家人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焚以为殉”用来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
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其时,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那即是明朝画家张宏《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宏,明代画家,生于1577年,字君度,号鹤涧,江苏苏州人。他擅长山水画,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画石面皴染结合是他绘画的特色。写意人物,神情具视,构图疏密得宜。张宏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从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画技,笔墨疏朗,气韵贯通。值得一提的是,张宏在临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该图还是完整的画作,尚未被焚,所以后世将张宏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看作是研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版本。
说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
沈周,明代画家,生于1427年,字启南,号石田翁,江苏苏州人。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
《富春山居图》较好的临摹本中沈周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因属背临,故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张宏则是在吴问卿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为完整,故十分宝贵。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本,现已流传海外。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1652年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其实,此前弘历已经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了。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重要性就犹如伯箂莳特对男人的重要性一样。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来到了弘历面前。他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在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的附和下认定后者是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始得正名被编入,洗去尘冤。也有一说是: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文/殷艳丽
一条最美的江,一定是等待最美的人。
终于,上苍安排他们相遇了。从此,他的名字就和这条江再也不能分开了。
公元1347年秋季的一天,一位耄耋老人来到了无处不画图的富春江边,他顿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只见江两岸群山连绵,青翠秀丽,江水清澈如碧,仿佛能照澈人的灵魂。真可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他的心醉了,他的人生从未如此陶醉过,如今被富春江的山水陶醉了。此时,他已七十九岁,他终于明白自己的蹉跎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自从五十岁做道士浪迹天涯以来,他从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这次,他终于走进了灵魂的故乡,他要停下来了,他要留在富春江畔,与它朝夕相伴,相依相偎,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五十岁是他的人生分界线,五十岁之前他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热衷于功名,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官还没做几天,他就被人诬告而进了监狱,差点丧命。等他出狱时,已过了五十岁的春秋,两鬓斑白,生命好似要枯萎了,想想这一生,毕生所追求的转眼即空,满腹才华却换来悲情,现在人至暮年,还能奢望什么?
但他又怎么会把自己随意交给命运来安排?相反,看破红尘使他的灵魂复苏了,他真正的人生是从五十岁之后开始的.。他关上房门,绝尘而去。从此,寄情山水,潜心学画,他先后师从王蒙、赵孟頫等人。把世俗从心中完全剥离出去,他除了向山水摧眉折腰,不再向谁低头,不再为名利所累。生活极简,但灵魂何其丰富。
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来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对江河山川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灵魂被自然之美慢慢浸润,直至痴迷而不能自拔。
“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艏行至齐女墓下,率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此时的他放浪形骸,超凡脱俗,旷达率真,与世无争。在《六研斋笔记》中又说他:“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他是一个痴迷于山水到了入定境界的方外之人,真正的大痴道人。
现在,他遇到了富春江,这也是必然。然而八十岁的年龄毕竟让人尴尬,但他好像忘却了一切,更完全忘却自身,他要把生命所有的才情和热情都燃烧起来,他要挑战人生极限,他要听从灵魂的安排,八十岁的他开始着笔画富春江了!他用了整整四年时间,这四年里,他住在筲箕泉一个樵夫家里,天一亮,他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身带皮囊,内置画具,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富春江两岸山峰连绵,山山皆不同,树树皆相异。各具情态,变化无穷。他观察山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终日在山中或疾行或静坐或摹写,废寝忘食。渴了饮富春江之水,饿了就吃自己带的硬邦邦的干粮。不疯魔不成活,他的足印几乎遍及江畔每一个角落,他的双手几乎遍抚身边每一棵树木,他的双眼静观过每一处景观的变化,有时几小时连眨都不眨一下。千山万水,千姿万态,他都一一摹其形,绘其色,赋其情。凄风苦雨,惊涛骇浪,没有击退他的意志。他和富春江山水完全融为一体了,富春江奔流在他的心里,他熟悉这里如同熟悉自己,他读懂了富春江的每一个涟漪,领会了富春山的每一片绿色。一朝一夕,一明一晦,峰峦松石,云山烟树,沙汀村舍,都一一印在他心里。他,大痴道人,痴情于山水自然万物,痴情于他热衷的绘画。他的心性,完全摆脱了世俗,如同一个天真烂漫的婴孩。
他真正走进了富春江,不仅看懂了富春江的山水,还看出了隐藏在山水后的人生,草木荣枯,山峦起伏,水起浪涌,自然界趋于千变却又永恒。身世转折,人情世故,荣辱祸福亦时时变换,在时光的流转中,不也像起伏似动的山脊?富春江的水汹涌不息,千古流淌,默默无语却又充满禅机。这些永远的奥秘,他一一看出,然后他把这些作为他人生的注脚一一绘在图画之中。
难道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不老眼昏花吗,握笔不颤抖吗?心之所至,如有神也。赤子一样的内心,苍山不负。庖丁解牛只是得心应手,而他,创造了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美!他师从赵孟頫,又把赵孟頫的画法推向一个新高峰,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在他八十四岁高龄时,《富春山居图》竣工了。这幅画绝妙到什么程度?“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让人看后如置身宝地,尽享一日清福,心脾无比舒畅,如沐春风,如饮玉露,如在仙境。
更为关键的是,这幅画里,隐藏着的人生,如同《红楼梦》一般,每有一读,必有一得。有春意盎然、草木华滋之美,也有夏日葱茏、秋意浓郁之境,更有初冬肃穆宁静之感。借四时之变化而譬喻人生之变迁。
他,黄公望,从此被称为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他的画,被推崇为“第一神品”“画中之兰亭”。他将与富春江、富春山居图而永生。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