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网络营销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潘家园的古玩都是假的吗知乎全文免费阅读,[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潘家园文玩坑人吗知乎?
1.在潘家园购买文玩,是否存在欺诈行为,这是一个常被讨论的话题。
2.很多消费者在潘家园购买文玩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良商家,他们利用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不足,以次充好,或者故意提高物品的价值,从而导致消费者受骗。
3.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潘家园所有的文玩交易都存在问题。实际上,潘家园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市场,绝大多数商家都是诚信经营,提供真正的文玩艺术品。
4.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想在潘家园购买到真正的文玩,关键是要做好功课,增加自己的文玩知识,了解市场价格,不要盲目追求低价,也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5.在购买之前,消费者可以先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或者向懂行的朋友咨询,对感兴趣的文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在购买时,就能够更加明智地判断,避免上当受骗。
二、古玩和文玩的造假过程,有哪些已经被曝光出来的有趣的招数?
古玩的造假,由来已久,若是行家看走眼买了假货,业内叫“打眼”,普通老百姓买到假货,就太过普遍了,有的人用自己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堆破烂,成堆成堆的算,也就值几千块,但当初可也是几十万购进,可以说,几乎每个玩儿这个的人,这辈子都有几次打眼的经历,吃一堑长一智,不交学费就想买到好东西,太难!如树脂核桃、微波炉烤琥珀、粉压的玉器、酸咬的翡翠、老窑口的瓷器,不一而足,讲个特别点儿的做法,也是潘家园流传已久的故事
1990年左右,当潘家园还是一片草地支大棚的景象时,有个卖货的,从乡下收了一把刀,刀很棒,刀刃尖锐锋利,寒光凛冽,刀柄处几处磨损,裹着包浆,一看就是到代的玩意儿
但唯一的遗憾是,刀鞘没了,单单是把刀,由布包了,想必卖不出好价钱
卖货的也不愁,自己回家,用旧木头做了合适的个刀鞘,然后刷绿漆,再买把小米,细细的撒在漆上,然后用砂纸打,打的差不多了,再刷漆再撒小米再砂纸打。如此循环往复,看着差不多了,找几个旧铜片贴上当作装饰,鲨鱼皮套做完了
卖货的把刀鞘放在厨房,烟熏火燎几天,用手巾一擦,把刀往里一插,整把刀看起来古韵流长
把刀拿去店里,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傍”了几天土,使嘴一吹,再放在显著的货架上,静候傻瓜。店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看重这把刀的,人数不多,店主也不急,总有人会看上。终于,某天来个老者,一看这刀,立刻叫店主拿来观赏,随口问“店家,这是鲨鱼皮吗?哪儿收的啊?”店家满脸堆笑,“哟,我也不知道啥皮不皮的,不是收的,老丈人家里顺的”,讨价还价,卖了1500块,买卖双方都很满意,还成了要好的朋友。
古玩做旧的方法,有些讲起来恶心,比如青铜器做旧,是把成品扔在尿池子里泡,然后放在土里埋,铜锈就上去了;有些比较残忍,比如血沁,是找只活羊,腿上拉个口子,把玉器放进去,缝上伤口;还有的移花接木,用个真品老碗碟,在上面接上,做成瓶子,搁窗台底下淋雨,等卖的时候,看款儿看贼光,怎么看怎么是旧的,但碗碟和瓶子,价格就差大发了;也有简单的,书画做旧,有的觉得麻烦的,直接清茶水一喷,当然,这样的做法,比较容易看出来罢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先有做旧的方法,再有检测的方法,如此往复,双方技艺比拼,一直在愉快的玩耍,譬如热释光测试法的检测,跨越的方法比较简单,地铁安检时候,走一次机器,二百年,当然得掌握火候,不然元青花就过成唐三彩了(玩笑哈),不同的古玩文玩,有不同的做旧方法,所以也根本没有系统的一套所谓手册能保证您畅游古玩市场而永不打眼。
验证古玩文玩的大致方法也是有的,很简单,喜欢,真的喜欢,看三天三夜也不眨眼的喜欢
只有喜欢,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这里面的内容。一个陶瓷奥特曼,纵使上面款儿是康熙,您也知道这玩意儿肯定比您年轻。同样,如果真的喜欢,进而对这个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那对所持物件,就可以有多角度的判断其真假。比如瓷器,看款、看胎釉,也看画工。清早期、清三代、清晚期,画工各异。对这个有了深刻的研究,才能下手。
瓷器上瓷器也有个笑话,说是某文物鉴定专家给学生上课,拿了几个碗来展示,让大家猜那些是新的那些是老的,结果猜对者寥寥,答案揭晓,一众大惊,纷纷指着其中一个满是贼光的碗说,老师,你说了老物件不带贼光,这个怎么可能是宋的。老师也大怒,让你们看画工看画工,这东西烧完了就一直油布稻草包着,能不带贼光吗?所以多看多问少下手,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冷静的多思考一会儿,也是必要的。因为造假的本事太大,不在这行业仔细研究,轻易别下手。
对于刚开始接触古玩文玩的玩家,千万不要认为“捡漏儿”这事儿能在自己身上发生,90年代初的市场上还有,现在,没戏,如果看到满绿的镯子,乌七八糟的狮子头,兵马俑神马的,就不用买了,一定是假货。
星月菩提的做旧方法挺可爱,下油锅
在淘宝搜星菩提、上色,能看到不少卖老珠子的,有些很明显做旧的
下油锅是这样的:油锅烧热五十度,把珠子散开下去炸,颜色变了立刻拿出,用搓澡巾翻过来做成一兜,放进去搓,至于是猪油、豆油还是橄榄油,我就不知道了,有人猜是棕榈油,那东西不冒烟。
再说小叶紫檀手串、海南黄花梨这两种手串的造假招数
其中最为可笑的是精神造假,什么是精神造假?就是告诉你小叶紫檀能治病,当药材,戴了能让身体起飞。
1.如果想止血你买个创口贴就好了
2.安稳情绪,这一点确实有点道理,心浮气躁的人不太会喜欢红木手串,应该是给人一种心理暗示。补充阳气就算了。我天天泡在紫檀堆里,也没见我阳气有多旺盛,不过女汉子是没错了。天天忙着串珠子,累了确实睡得香。
3.补肾补肝脏,拉倒吧。还影响脑电波呢,你以为是动感超人啊。
4.想让肠胃好点,少吃点夜宵,比你枕十个小叶紫檀枕头有用。
潘家园的古玩江湖|北京城迹⑤
原创2018-10-0622:19·剥洋葱
题记:1990年,现在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是一片菜地,中间一条黑水河穿流而过。两年后,潘家园办事处建了89间7平米的铁皮房,规范商贩入驻。如今,它已名声在外。民间传言称,这里所有藏品加起来,比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都要多。“北京城迹”第五期:潘家园旧货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的一个摊位。新京报记者赵蕾摄文|新京报记者赵蕾实习生黄雨馨编辑|胡杰校对|陆爱英
?本文约
4139字,阅读全文约需
8分钟潘家园的旧货市场自有一片江湖。9月27日,距离十一长假还剩下三个工作日。正值早高峰,三环内外一片拥堵。潘家园旧货市场却刚刚开始苏醒。九点刚过,东侧四个区域的上千家摊位旁,摊主们陆续骑着电动三轮送货车赶到,他们从塑料收纳箱里拿出盒装的玉石、成袋的核桃、报纸包裹的瓷器,还有字画、装饰物、雕刻品、仿古家具,待擦拭干净后,摆在显眼的位置。“碧玺手串50元/条”、“绿松石30元/克”、“玳瑁核桃100元/对……”寻“宝”的人也格外挑刺儿。年纪大的戴上老花镜,或者从兜里掏出放大镜,转着瓷器反复观赏,年轻人打开手机灯,放在与琥珀、白玉十厘米远的位置,左右查看。不懂行的年轻姑娘也近距离拍下一张张手串的展示图,发给懂行的朋友或鉴赏群里,“求鉴定,这个怎样?”逛园子的外地人居多,他们背着旅行包,成群结队地快步游走在各个摊位之间,脸上写着“到此一游”的新鲜劲儿。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隐身于东南三环东南角的地方还是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坡,如今已经名声在外。民间传言称,这里所有藏品加起来,比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都要多。你可以随时建起一座文献资料馆,办一场玉器展,搭一座古钱庄……
“江湖规则”身穿墨绿色马甲,戴黑色墨镜的老人一脚踏入此处,右手上深蓝色雨伞当做拐棍哒哒地敲着地面,左手盘着两个乒乓球大小的褐色核桃,脖子上的菩提子挂串若隐若现。他神清气闲地坐在尼龙板凳上,定眼看着对面摊位上堆放的手串。“老爷子,您看上哪种了?我给您询个价。”40岁左右的摊主微微一笑,同时摆弄着手里一公斤重的各色挂件。老人姓顾,住磁器口,今年65岁,逛潘家园已有七八个年头。
逛古玩市场的人们。新京报记者赵蕾摄老爷子在摊位上坐了足足十分钟。拿起弹珠大小的手串仔细查看纹路,掂掂重量,双手反复摩挲,把玩,七八分钟后,他拿起其中一串黄花梨,“这多少钱?”“300块。”摊主迅速接话。“那不能,50。”顾老头说。“200,200便宜卖你了,不能再低。”摊主摆手。顾老头嘴角一撇,丢下手串,起身便走。摊主没抬头,哼着小曲儿,继续摆串。用顾老头自己的话说,他还属于“玩票”阶段,就是“懂得不多,纯粹穷玩”。“我只玩手里摆弄的小玩意儿,每次花钱不超过一百。”一会儿,他手里多出一个黑色葫芦,大拇指般的长度。逛的次数多了,他从这里的地摊文化中悟出一道“江湖规则”:除了古董,文物,其他工艺品的价格多半是市场炒起来的,所以在“潘家园”看到喜欢的东西要敢于大半的砍价,一次不行就隔阵子再去,亦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胜算。“就像高手过招,谁对这里水深多少和物件价值把握得更精准,便是招数更胜一筹”。他爱听马未都讲古董的音频,没来潘家园之前,便一早知道这里的传奇。“清康乾雍三代的官窑碗只要10元,元青花碟子300元一个,价值连城的文物成了地摊货,那是潘家园最魔幻现实的时期。”据说,90年代末期,许多普通人靠着这样的“捡漏”发家致富。只是,顾老头再没见着这些稀罕玩意儿,“很少机会捡漏了,货少多了,也可能不懂”。不过他没觉着可惜,“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新鲜玩意儿,我能讨个好看又便宜的东西回家也不错啊”。
“江湖险恶”俗话说,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正门左转,甲排的仿古建筑商区里,坐落着李云鹏经营20多年的“美石家”。15平方米的商铺更像是一个小型展厅,左右两侧摆放着他在潘家园“捡漏”的瓷器,佛像和各种玉石、珠串,柜台上则是玉坠和翡翠手镯。
李云鹏和他经营20多年的美石家。新京报记者赵蕾摄近三年,翡翠的热度淡了下来,他兼职做起了鉴宝。“50元/次,我可以说出你手里东西的年代,来历、价值和市场价格,绝对无假”。店内,他打印了一张白纸黑字的鉴定告示:“本人鉴定,实事求是,若违背货主意愿敬请谅解。注:看不懂货品不收费。”9月27日下午,李云鹏就一下接待了七八位咨询鉴定的客人。隔壁家卖琥珀的姑娘第一个冲进来,“叔,你帮我看看这绿松石,是不是原矿的呀?”她张开右手的拳头,手心里是十几颗黄豆大小的绿松石。李云鹏瞅了一眼,用手反复揉搓三秒,“你看这色,太亮,松石颜色比较沉,材质很脆,易碎,这明显加胶加蜡了,不过不加也难做饰品,又在哪里贪便宜了?”还有朋友捎来的紫砂铜做的茶壶和搅棒,他掂量着重量没差,却感觉价格便宜了。朋友用磨砂纸将搅棒磨亮,转眼露出浅黄色,“呦,你这里面是黄铜啊,难怪只要50元”。作为这里仅剩的几位老江湖之一,李云鹏是最早一批驻扎在潘家园的摊主,他自称“真真假假这些东西,我几乎是见了个遍”。1990年,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是一片菜地,中间一条黑水河穿流而过。两年后,潘家园办事处建了89间7平米的铁皮房,规范商贩入驻,李云鹏花3400元买下其中一间。他专攻瓷器。起先,有陌生人为了抢先一步买到与李云鹏同时中意的物件,骗他是假的,他信以为真,事隔很久才知道自己被诳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把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卖,很多值钱的宝贝,我多看多学,渐渐有了辨识力。”回忆往昔,他“捡”过从日本流入的黑漆描金床,明代的石雕罗汉像,同治年间的粉彩,宫廷专用的鎏金佛像……付款多数不超过千元,其中一部分古董早已在拍卖会上卖了十几万。得意的时候他也免不了犯糊涂。1999年,山东来的某个摊主运来一对清朝的将军罐,李云鹏看着第一眼就喜欢,他一口价12万买下,急匆匆抱回店里研究,看了五分钟,发现是仿品,价值不过两万。而按不成文的规矩,事后察觉只能认栽,他不便再追。“江湖险恶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翻旧的《良渚玉器鉴定与珍赏》,“所以之后不光是看,听,到现在都还在学习,钻研”。但他否认外界对这里的误解,有人一买到“假货”就说是在潘家园地摊上淘的,李云鹏第一个表示反对。“潘家园有的是好东西,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很简单,你不识货,以为自己几块钱买个宝贝,十年前就没有这种事儿了”,李云鹏认为,这些人是不敢面对自己贪便宜的本质。一年前,有个中年女子到店里请李云鹏鉴定一块玉石,李云鹏如实相告,“这东西不值钱,我要收也就几十吧”,对方忽然满脸怒色,指着李云鹏嚷嚷,“胡说什么,我找专家鉴定过,好几万呢。你这冒牌货。”说完,钱也没付,气冲冲地走了。李云鹏嘿嘿一笑,也不计较。只是回忆起这个店内的沉浮往事,他总要感慨一句:“古玩,玩的可是复杂的人心。”
江湖隐者人不在江湖,江湖中却有他的传说。贾俊学便是这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在潘家园,老贾几乎不出现,但每个人都知道“老贾”是个行家,更是“文人”。“老贾”还是“小贾”的时候,就创造过潘家园旧货市场的交易奇迹。一本50年代出版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书信往来小册子,他花四元买来,转手卖了4万,瞬间成为90年代的万元户。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和运气。1992年,潘家园旧货市场逐渐成型,贾俊学好奇,以“待业青年”的身份参与其中。每个周末凌晨三四点,贾俊学骑着自行车赶到潘家园“鬼市”抢位。“供货的好多是山西,陕西等外地摊贩,为了省住店钱,大家凌晨到了就地摆摊卖”,他还记得,黑漆漆的天色中,每个拿着手电筒的人仿佛一只只缓慢移动的萤火虫,从远处与人齐高的草丛那头看,“感觉很奇妙,像在拍聊斋故事”。周一至周五,他泡在50米外的废品收购站收废纸,整理有用的书籍资料。“当时赶上南二环各部委搬迁,废品站每天都能收到出版社和社科院丢弃的成堆纸张。我每天蹲守,4元一公斤买回来,再慢慢挑、拣”。废纸堆里常有出其不意的“惊喜”,戏票、纸币、自制书签,来往信札,还有鲁迅、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签名作品集。这些东西指引了他往后的兴趣志向,他立志要尽可能收集现当代文学、音乐戏剧和出版类的所有史料。此后,贾俊学从店铺中隐退,在附近租了一间10平米的储藏室,每天都缩在这个空间里看书、整理资料。上个月,他无意间看到一本《聂耳全集》,全书是手绘本,写着为纪念聂耳逝世二十周年而作,只印了24本,收录了他创作的32首歌曲。贾俊学立刻去银行取钱,花8000元收入囊中。
贾俊学的《聂耳全集》。新京报记者赵蕾摄贾俊学知道,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其余23本,这将来的价值,或不可限量。如今,他从一个高中学历的小青年变身为收藏界名人,对现当代的文人轶事如数家珍,与作家冯骥才、导演吴祖光,史料学者李辉等文化名人均有过多次交流、对谈。他很知足。“别人玩瓷器,我不够聪明,玩不来,也不爱那些装饰。在我看来,文字才是武装头脑的,我看得越多,越觉得乐趣无穷”请教贾俊学的人越来越多,他也从不“霸占”学问,经常带着文献和后辈们一起学习讨论。他曾经给广州鲁迅纪念馆捐过一批关于鲁迅的材料,充实了广州鲁纪的馆藏;曹禺先生100周年纪念时,他也捐了100件藏品,“给他们更有意义,那便送了”。贾俊学开玩笑称,这也是日常吹牛的资本。贾俊学还在使用老式手机,他看书读报,隐居家中,只有每周四来潘家园逛逛,向熟人了解一些行情动态。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这个极速刀光剑影的江湖中,他是桃花岛黄药师般的存在。
江湖流转江湖上总是英雄辈出。在潘家园,这不仅仅指人,更指物件的兴衰更替。十年前,李云鹏察觉到,瓷器和古董生意已不景气,人们不再怀念老旧的物品,转而喜欢崭新好看的工艺品。古玩江湖审美情趣的潮起潮落让摊贩们嗅到了新的商机,玩串儿和镯子成为身份的象征,李云鹏眼看着两侧的店铺迅速做起了翡翠、紫檀、核桃的生意。
潘家园卖核桃和葫芦的摊位。新京报记者赵蕾摄等他改做翡翠时,流行趋势转眼变成琥珀、菩提子、绿松石等,沿街的店铺又换了一轮。他听闻,有人靠卖翡翠在二环买了170平的房子,等到琥珀受欢迎时,有的店铺一个月销量高达500万。“说实话,这些东西怎么和古董比,无非就是雕刻精美的石头,玻璃。”但他也没有免俗。他左手握着自己的核桃手串,熟稔地顺时针轻拨,一刻不歇。棕红色的核桃润而不腻,颇有光泽。店内竖排的展柜上,成串的菩提子、玛瑙、白玉挂坠都是他闲来无事在市场里淘来的。“咋办呢,这辈子就只会摆弄这些了,玩儿呗!”李云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眼见着满屋子的玉石,“但凡是真的好东西,总能求得自个儿的缘分”,他随之坦然。没有亲手盘过核桃或手串的人很难理解那个过瘾的劲儿。顾老头深有体会,“除了吃饭睡觉,一刻没放在手里,心里便要发慌”。他喜欢地摊上的草莽劲和烟火气。“这里的东西虽然便宜,但未必比高档柜台差很多,你可以在众多品种里随意挑选,便宜里面挑最好的,我都到了这岁数,买啥不就图个乐嘛”。晚上六点不到,天色渐暗,潘家园旧货市场陆续清场,人群散去,只剩三三两两的管理员守在大门附近,一切沉寂于黑暗中。走远的背影中,有人哼着《笑傲江湖》里的曲儿,“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更多报道请关注公众号剥洋葱people(ID:boyangcongpeople)【WINDRISES NETWORK MARKET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