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吉利icon保险盖,[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自主品牌近两年在市场中的发展是非常的猛烈的,在面对市场层出不穷的新车时,哈弗和吉利旗下所推出的车型也一度达到爆款,像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吉利旗下新推出的紧凑型SUV--吉利icon,该车售价为11.58-12.88万元,共推出4款车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款全新的吉利icon吧!
全新吉利icon在外观的设计上具有强烈的科幻气息,采用的家族式设计也更加的年轻化,前脸的设计非常的有层次性,两侧大灯采用了分体式设计更加时尚,前保险杠在设计上更加扎实,汽车引擎盖上侧隆起的线条更加的饱满。
汽车侧面的设计更加简单,笔直的腰线一直延伸到了尾部,增加了一定的时尚感,车身底部采用了黑色的护板包裹,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效果,汽车顶部行李架的设计更加运动化,尾部悬浮式尾翼的设计增加了一定的美观性,所加入的红色扰流板更加运动,大灯的设计更加大气,后保险杠的设计更加的稳重。
新车内饰的设计采用的拼接式设计更加有运动气息,多功能的方向盘采用了三幅式的设计更加大气,底部平底式的设计增加一定稳重性,显示屏的设计更加有科技感,换挡杆区域凹陷式的水杯架增加了一定的实用性,中央扶手的设计更加简洁,两者相连接的设计增加一定的档次感,座椅的接缝线在设计上也更加的有档次性。
全新吉利icon的尺寸为4350/1810/1615mm,轴距为2640mm,动力搭载的是1.5T发动机,输出功率为177马力,传动系统匹配7速双离合变速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ICON在2月下旬上市,是一款全新的紧凑型SUV,基于BMA底盘打造而来,和吉利缤越是兄弟车型。不过在动力总成上,吉利ICON要更先进一些,匹配48V轻混系统,提供额外功率约为14马力,有着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不过今天我们要看的不是吉利ICON的实车,而是这款新车的车头拆掉前包围、进气格栅之后的“裸奔”状态,清晰可见吉利ICON的组合灯组,呈竖排状;上下的两大块散热器,上方的是发动机散热器,下方的是涡轮增压的中冷器;两个散热器之间的是真实的保险杠,而我们平时说的保险杠,其实是外面的前包围。此外,上方的散热器前面还有两个喇叭。总的来说,吉利ICON的车头这块做工比较规整,没啥好挑剔的,毕竟是吸收了沃尔沃的技术,国产车发展到今天不容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凭借着与家族式设计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ICON成为了吉利家族里最特别的一个存在。但是特别的它并没有卖得特别贵,其指导价为11.58-12.88万元,属于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车型。问题来了,实际上吉利在1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里,也有相应的产品在售,那便是运动范十足的缤越,指导价7.98-12.98万,因此如果消费者把把它们放在一起考虑,那准得是纠结上一段时间。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惑,下面我们就做了一期深度对比,看看在不同配置下,谁更占据优势!
需要补充的是,吉利ICON有4款在售车型,其中有2款车型带48V轻混系统,价格只比不带的版本贵3000元,由于两者的差价较小,因此参与本次对比的车型仅为带48V轻混系统的2款。另外,缤越总共有7款车型(仅国VI车型),且入门版的车型与icon存在3万左右的价格差,因此在车型挑选上,我选择了价格比较接近的两款车型来进行对比。
外观:风格各异,两种路线!
吉利缤越的外观有很明显的运动元素,比方说车前盖隆起的4道凌厉线条、夸张的小尾翼以及悬浮式车顶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在运动版车型上厂家还会给你换上碳纤维样式的后视镜壳以及双边共四出排气尾嘴,使之在视觉效果上更具战斗力。不得不说,缤越的外观非常对年轻消费者的胃口,而且其设计风格也符合现时大众审美,属于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满意的类型。
相比之下,吉利ICON的外观设计就完全是另一个风格了。首先流线型的造型被舍弃掉,转而使用“方盒子”的设计思路;其次,保留了家族式设计的标志,比方说C、D柱之间的小窗户,这在缤越上也拥有;另外,虽说分体式大灯设计已经并不新鲜,但是ICON把它套在方方正正的前脸上,凸显出一种概念车的感觉。值得一提,以往传统的“回”型进气格栅,改为隐藏在车牌上方以及车标下方的两个位置,“回”型则以线条勾勒的方式呈现于两侧灯组之间的位置。从新鲜感与个性化的角度看,ICON确实赚足了消费者们的眼球,但是这种比较概念式的设计,有可能会有不少消费者无法接受。
总的来说,在外观部分吉利缤越是比较符合大众审美,而且其极致的运动版会更打动年轻消费者,而ICON则是吉利在另一个设计方向的新尝试,它外观非常特别,但有可能入不了部分人的“法眼”。另外,缤越与ICON的定位虽然不一样,但是如果从车型参数上看,其实两者的身材并不是差得太远。
内饰:简约风与新思路的对碰!
缤越的内饰布局虽然比较常规,但是得益于悬浮屏以及全液晶仪表的搭配,室内的科技感一下子就提升了。另外,中控台上的红色部分为软质材料,银色部分为拉丝材质,加上内饰采用了双色混搭,显得特别有质感。在10多万这个价格区间,吉利缤越的内饰确实值得点赞,因为其简约而不简单的内饰风格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
ICON不仅拥有一个特别的外观,还拥有一个特别的内饰。在内饰部分,它并没有采用以往简约的设计思路,而是“因材施教”,使用了大量方形的设计思路,让消费者感到它“表里如一”。可触控式中控屏幕与全液晶仪表采用“挂”的方式镶嵌在仪表台上,非常新颖。另外,中控马鞍与仪表台呈接近90度的姿态,看来设计师真的打算一“方”到底呀。
在内饰部分,ICON呈现出来的是吉利另外一种内饰设计思路,而且其美观度其实还真不错。缤越的内饰则是目前吉利的家族式内饰设计风格,整体趋向有质感且简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如果无法接受“太特别”的设计,那么缤越可能会更适合你,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那么ICON会更适合你。
配置:两者各有千秋
在配置部分,我们先来聊聊ICON的“入门版”300Ti7BSG与缤越的次顶配运动款260TDCTBattle国VI的差异,看看谁更占据配置优势。
从上图表格可以看出,ICON2020款300Ti7BSG作为“入门版”车型相比起价格接近的次顶配缤越2019款运动款260DCTBattle国VI在优势配置上会逊色不少。主要体现在驾驶辅助类配置与舒适型配置,比方说并线辅助、全速自适应巡航以及3色车内环境氛围灯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ICON的这款车型不值得入手,因为在共有配置上可以看出,它已经配备了不少实用配置,如360度全景影像、无钥匙启动以及全LED远近光光源。从性价比的角度看,我认为缤越的这款车型要比ICON的“入门版”更香一点。
不过,在高配车型对比中,吉利ICON可就扳回一城了。从上图表格中可以看到,两辆顶配车型的共有配置非常丰富,基本上驾驶辅助配置与舒适配置均涵盖其中,比方说:主动安全系统、胎压显示、自动泊车入位以及自适应远近光功能。在优势配置上,吉利ICON也是占尽了新车的优势,光是车内72色氛围灯就让不少年轻消费者欲罢不能。在指导价上,两者的差价并不大,只有1000元,因此在我认为如果你的预算充裕,且铁了心要买顶配车型,那么选择ICON会更划算一些。
空间:不算亮眼,够用的水平
在空间部分,我们对两辆车均做了一次实际数据测量,下面我们就根据数据来聊一聊它们俩的空间表现吧。
吉利缤越的后排空间表现属于正常水平,当身高176cm的编辑调整好驾驶席的常用座椅角度后,他坐到后排的时候腿部空间还有1拳4指左右,得益于“偷空”的设计,此时体验人员的头部还有4指的空间。座椅填充物较软,包裹性一般,用于日常通勤的话没有太大问题。
吉利ICON的后排空间表现和缤越相差不大,同样是以176cm的编辑调节好驾驶席的常用角度,坐到后排的情况看,此时他还有两拳距离,而头部空间则有2指距离。总的来说,吉利ICON的后排表现是头部空间表现一般,而乘坐者的腿部空间其实还不错,另外,其座椅填充物也是偏软,舒适度较好。
动力:带“电”更好一些
在动力部分,实际上缤越除了最低配为1.0T以外,其余车型均装配1.5T直列3缸发动机,变速箱也是7挡双离合,不过48V轻混系统仅在顶配车型上装配。而ICON的4款车型,则是只有两款带48V轻混系统。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到,它们的动力系统实际上均为1.5T+48V轻混系统,变速箱也是7挡双离合,因此在动力输出表现上,两者实际上区别不大。关于48V轻混系统的作用,其实还是很明显地提高了动力输出,以及有效地降低油耗,所以在我看来,如果预算充裕,选择带“电”的版本会获取更好的驾驶体验。
底盘:ICON更有优势
在底盘部分,两者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后悬挂类型,缤越全系均为扭力梁式后独立悬挂,而ICON全系均为多连杆式独立悬挂。从驾驶感受上看,缤越的底盘偏向舒适,在极限情况下的支撑性一般;ICON的底盘表现较为扎实,给驾驶者营造出一种不错的操控体验。
编辑观点
结合外观、动力、内饰、空间以及底盘表现来看,吉利ICON在顶配车型上其实是会比缤越更占据优势,毕竟作为新车型,其拥有了不少新的配置来吸引消费者。但是在其他配置的对比当中,其实不难发现缤越的性价比会更高一些,毕竟ICON的入门版车型确实欠缺一点热门配置,比方说并线辅助等,而且缤越的入门价格下探到10万以下,更是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够得着。因此,如果你正考虑这两款车型的话,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预算是否充足,倘若在充足的前提下,选择高配车型就选ICON,而预算不足,希望购买性价比较高的车型,那么就选择缤越吧!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