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汉中市略阳县灵岩寺玻璃栈道,[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略阳灵岩寺,位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城南约2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圣地。以下是一些值得一去的理由:
悠久的历史:灵岩寺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参观灵岩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的厚重。
独特的地理位置:灵岩寺坐落于嘉陵江西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这里的山水相依,景色宜人,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嘉陵江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精美的建筑艺术:灵岩寺内有许多古建筑,如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这些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们的造型各异,雕刻精美,展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参观这些建筑,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丰富的文化遗产:灵岩寺内有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如石刻、壁画、经卷等,这些都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此外,灵岩寺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如“五龙捧圣”的传说等,这些传说和故事为灵岩寺增添了神秘色彩。
宗教意义:灵岩寺作为一座佛教寺庙,具有很高的宗教地位。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众多佛像,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参观灵岩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感受佛教文化的熏陶。
旅游资源:灵岩寺周边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景点,如略阳古城、嘉陵江源头等,这些景点与灵岩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游览这些景点,可以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大家好,我是好哥旅行记,一路走走停停,带你和我一起旅行。
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首先会选择当地的特色景点,或者是品尝地方特色美食。略阳是个山城小县,虽说县城不大,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美景和美味。
略阳罐罐茶
有幸参加了汉中市网信办举办的“网红看汉中”活动,第一站就是略阳。
略阳是一座美丽的小山城,整个县城被雄伟壮观的秦岭山围绕着。站在县城里,时常可以看到山间云雾缭绕,绿树若隐若现,将略阳的美丽风光尽显眼前。
略阳的特色美食众多,最具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是“罐罐茶”。罐罐茶是略阳农村的一种传统茶点,据说略阳在古时为白马氐族的东境地,也就是古羌族,罐罐茶就是古羌族人的遗风。
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距离县城不远的卧虎山庄喝罐罐茶。卧虎山庄就在距县城南3.5公里处,沿着嘉陵江南下即可到达。
卧虎山庄的罐罐茶也还是有些名气,这里距离县城也不远,因此每天早上来这里喝罐罐茶的人还真不少。
所谓罐罐茶就是在陶罐里放入水,在放入茶叶置于火上煮熬,一边煮一边放入面糊,在加上清油,调上茴香、藿香、生姜、食盐、核桃、肉丁、鸡蛋花等调味品及佐料。在农村来客人了,就会给客人煮这么一罐茶当早点,绝对提神暖胃。
对于卧虎山庄的罐罐茶,有一点小建议。这里的罐罐茶是主人家自己煮,再给大家端出来,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搞成让客人自己煮,自己动手煮的罐罐茶,既体验了罐罐茶的制作过程,又可以感受古羌族美食文化的精髓,相信生意会更好。
略阳灵岩寺
喝了罐罐茶,从卧虎山庄出来,我们直接来到了“灵岩寺”。灵岩寺属于国家2A级别的景区,建在嘉陵江东岸的山岩之上,很是壮观。
据记载灵岩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略阳来说,我觉得灵岩寺还算的上有些看头的景区,有历史、有文化、有年头。
略阳灵岩寺是由两个天然洞穴组成,两洞依依相邻,寺内有楼台殿堂,均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站在灵岩寺内,还可以欣赏到巍峨雄伟的秦岭山,群山之间那是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煞是好看,让人不舍离去。
灵岩寺最为有看点的是墙壁上的摩崖石刻,都是历代许多著名的历史名人在这里观光时的遗留产物。
据说在隋唐时期,这里曾经也是交流活动的中心,许多的军事家、思想家和各种文人骚客都在灵岩寺留下过痕迹。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苏轼、吴道子等,都给灵岩寺留下了一笔传奇色彩。
据记载,略阳的灵岩寺内有摩崖石刻100多块,每一块都凝结着略阳的历史,承载着略阳曾经辉煌的往事。
在灵岩寺内最后洞口处,据解说员介绍,从这里要修建一条玻璃栈道,通往灵岩寺后山的一个天然洞穴,叫梅花洞。预计两年完工,到时候可以看看。
我觉得这个玻璃栈道要是修建在县城的边上更好,比如南山和雨山之间,只要过往县城跑车辆都可以看到,也许就会停下脚步,登上去。从灵岩寺到梅花洞修建玻璃栈道,基本上全部淹没在绿植中,如果不做大量宣传,没人会看到。
在灵岩寺展厅内,有女皇武则天造的四个字,据说武则天一生造了19个字,在这灵岩寺就有这四个字。
相传在武则天还是学生时代,她与自己的老师泛舟嘉陵江,在途径略阳灵岩寺时,看见这里山峰耸立,云雾缭绕,非常震撼,就和老师一同来到灵岩寺内游览。
在寺内她看到洞内有一个顶天立地的玉柱,十分好奇,于是她过去把这个玉柱抱了一抱,感受一下顶天立地的感觉,于是就在寺内造下了这四个大字。
寺内解说员说这四个大字念“撑支天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的视频,听听解说员的精彩解说。
寺内解说员说这四个大字只有最后一个字“埊”是真实存在,其他三个字早已绝迹。我试了一下,第二个也是存在的,因为手机上可以打出来“搘”,所以说只有两个绝迹,并非三个。
略阳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
在灵岩寺内,还有一块南宋时期的石碑《仪制令》。是记载古代交通规则的摩崖石刻,在石刻上刻着“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十二个大字。
这块《仪制令》是一部“交通法规”,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代交通规则。在石碑上记载着时间为南宋淳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181年。
那么这块石碑上刻着的十二个大字是什么意思?
(1)贱避贵:在古代,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就是按照等级,低级的人或车马都要避让等级高的。老百姓出门遇到官吏就要让路,
(2)少避长:就是年轻人出门,遇年长的就要主动让路。
(3)轻避重:就是指轻身轻骑者,在路上遇到负重前行的人要让路。
(4)去避来:就是下坡的避让上坡的。
由此可见,略阳在古代还是个主要交通要道。
略阳江神庙
参观了灵岩寺,我们一行又来到了江神庙。江神庙位于县城环城西路,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具有氐羌风格的古代戏院建筑。
江神庙占地2000余平方米,在庙内有着大量的彩绘和木雕板绘,大多都是反映了古代的传统文化、民俗礼节、神话故事等。
据县志记载,江神庙建于明代,在清道光年间重修过。这里在古代是嘉陵江流域重要的码头,因此,这里也就是来往船工、客商们仪事、祭祀和聚会娱乐活动的场所。
在参观结束后,江神庙美女解说员还给大家唱了一首地方小曲《恰壳子核桃要针挑》。
文|牛艺璇
十六年前,我在甘肃陇南成县实习的时候,曾有幸领略过“汉三颂”之一——《西狭颂》的风采。此后十余年,心里一直对另外两部现存于汉中的碑颂——《郙阁颂》和《石门颂》念念不忘。这三块摩崖石刻雕刻于汉末,正值汉隶的成熟鼎盛阶段,气势磅礴,堪称东汉摩崖石刻的杰作。
虽然天水与陕西汉中处于两省交界地带,距离并不算很远,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缘悭一面。直到去年,终得自驾汉中。
出发当天,微风不燥,一路沿高速直奔略阳而去。略阳为汉中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嘉陵江上游、汉江北源、秦岭南麓西段,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因嘉靖《略阳县志》载:“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略阳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旅辐辏之所,素有“秦蜀要冲、陕甘纽带”之称。
由于受到河流和山脉的限制,略阳县城相对狭长,给人一种逼仄局促之感,只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被清幽雅致所替代。见惯了西北漫天苍凉的风沙,颇具江南水乡韵味的略阳别有一番趣味。草草吃罢午饭,我们便驱车前往《郙阁颂》所在地——灵岩寺。灵岩寺位于略阳城南3.5公里处、嘉陵江东岸的半山崖上,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着山道一路缓行,座座青山迎面而来,嘉陵江浩荡的波涛,在群山环抱中更添几分雄壮,而空气中荡漾的草木清香又让人困顿全无。
绿树掩映下的灵岩寺若隐若现,拾级而上,却见古木参天,脚下这些来自于深山、经无数能工巧匠打磨雕琢过的阶梯,一路蜿蜒至半山腰,两个天然形成的溶洞——金龟洞和罗汉洞便出现在眼前。与别处寺庙不同,此地的大雄宝殿完全与山体融合,其精巧匠心着实罕见。大殿周围,泉水潺潺,浩荡的风声掠过嘉陵江面,尽数落在檐角的风铃之上,与古寺里悠扬的梵音一道穿越耳膜,直抵人心。
当心心念念十多年的《郙阁颂》真真切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种跨越世事更迭的沧桑之感,那种古老文化遗产的深沉之思,让我瞬间沉醉其中。《郙阁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刻于东汉建宁五年(172年),意在纪念当时武都太守李翕修建剑阁栈道的功绩。眼前的《郙阁颂》字迹漶漫,模糊难辨,但从字里行间依然可以窥见,其整体笔法方正匀称,古朴自然,粗细相间的线条遒劲有力,气韵贯通。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无数金石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的膜拜和广泛赞誉,康有为在其书法论著《广艺舟双楫》中说,“吾尝爱《郙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著名书法家、碑学大家祝嘉评其“形拙而神巧”。
复原后残缺的《郙阁颂》
一边欣赏着光芒亮眼的文化瑰宝,一边聆听景区导游全面详细的讲解,我对《郙阁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可以说,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风烟中,《郙阁颂》经历过的破坏、损坏不计其数,它承受过逆行之舟的纤绳反复勒进身体的疼痛,它隐忍着乡民修路取道时的蛮横与暴虐,风雨侵蚀,字迹崩落,支离破碎,几近消失。万幸的是,经过当时略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搜寻,这些破碎的残片得以重新复原,方才保留下了这一国之瑰宝。此后,《郙阁颂》静默地矗立在略阳的古寺之中,与大雄宝殿上法相庄严的佛祖一道,注视着山脚之下嘉陵江的滚滚波涛。
灵岩寺素有“陕南碑林”之称,寺内现存的摩崖石刻多达130余通,除了最负盛名的《郙阁颂》外,还有刻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刻石。其实早在城区驾车的时候,我就发现略阳城里的交通信号灯比其他地方少了很多,但车辆和行人却都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我想这大概与“仪制令”刻石有很大的关系,略阳人的交通意识可谓源远流长。其他诸如“灵岩滴翠”“洞天瑞霭”等摩崖石刻也是笔力遒劲,古朴深沉,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遗憾的是,当日大雄宝殿两侧的展厅均未开放,只能透过紧闭的门缝,大致扫视一遍那些历经世事沧桑的石碑。
江水浩荡,山风呼啸,落日熔金下的灵岩寺和《郙阁颂》,终将走出深闺,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亲近它。
(本文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