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11221774990606855/
2020-12-28 16:30·i金山走进漕泾镇海涯村示范睦邻点——“潘阿姨学习点”,门口一张桌子上“晾晒” 着各种新写的“福”字。
睦邻点里面,几位老人正手握毛笔,他们或坐、或站,小心仔细地书写下一个个“福”,时不时还会互相交流探讨一番。
据海涯村示范睦邻点负责人潘月珍阿姨介绍,这些“福”字在元旦的时候,会送给同村的老人们。
潘阿姨今年68岁,平时就喜欢写写书法。退休后,海涯村委会将睦邻点设在她家中,平时除了开展活动的日子,也会有不少老人前来闲聊,“有的时候还没做好中饭,就已经有人来催了。大家闲来没事聚在一起都很开心。”
周影芳阿婆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周阿婆今年78岁,从家里走过来只要几分钟的时间。自从睦邻点创建之后,她就经常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小时候学过写毛笔字,这样的活动正好给我机会重拾起来,现在年龄大了,也空闲了,日子过得又好,还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是幸福。”周阿婆感叹。
”
我们睦邻点都设在15分钟生活圈内,平时附近的老人们不仅在睦邻点‘嘎讪胡’,还会一起包饺子、做汤圆,村里每年都会对老人的兴趣需求进行摸底,安排一些健康咨询、文艺活动等老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
漕泾镇海涯村村委会委员李晶说,海涯村人口2000余人,60岁以上老人有600多名,睦邻点是对村老年活动室的补充,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元。
据李晶介绍,睦邻点的创建在为老人们提供各种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了村委会和老人们沟通的桥梁。“以前不少老人不理解我们村委会的一些工作,睦邻点有助于他们了解并支持我们各项工作开展。”
目前在金山区,
像潘阿姨家那样的睦邻点有500家,
成为金山区农村
互助式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
2013年起,区民政局针对我区农村区域面积大、老年人居住相对分散、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的特点,依托老年睦邻点、“老伙伴”计划为载体,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邻里互助的方式,逐步探索形成具有金山特色的“埭—家”互助式养老模式。
其中,睦邻点成为“互助式养老模式”的重要载体,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更因为宅基埭间亲密的邻里关系形成极高的凝聚力,也很受老年人的欢迎。
”
“现在农村独居和纯老家庭老年人居多,平时熟络的邻里氛围本身就让很多老人乐于聚在一起。遇到困难,邻里之间也更愿意互相倾诉分享,目前,我们500家睦邻点中,有300余家老年睦邻点就建在农村老人家中。”金山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沈英介绍。
”
事实上,这样埭上“家门口”的养老模式让邻里互助的氛围也更浓厚。
在亭林镇金门村的示范睦邻点“仇阿姨故事小屋”,一大早大家就在讨论要去关心看望村里王阿婆的事情。原本,王阿婆和老伴经常参加睦邻点活动。最近王阿婆生病住院,睦邻点的老人们十分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商量着要一起去探望。
这并不是睦邻点第一次为同村老人送关怀。据睦邻点负责人仇新梅阿姨介绍,就在前不久,大家还一起去探望过村里一位骨折的老人,陪老人聊天解闷,送去关怀。
”
村里的老人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比较多,大家对健康保健等知识需求也比较高。
”
与此同时,邻近居住的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还开展“老伙伴”互助养老,通过陪伴、陪聊、电话慰问等形式,为结对老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和精神慰藉。
海涯村示范睦邻点负责人潘月珍阿姨就是一名“老伙伴”志愿者,她有5名高龄的结对“老伙伴”。高龄老人们年纪大了不方便出门,潘阿姨每周都会前去探望他们,陪他们聊天谈心。目前在金山区,像潘阿姨这样的志愿者有2000名,结对关爱10000名高龄独居、纯老家庭老人。
此外,今年,区民政局还印发了《关于支持发展本区老年睦邻点的通知》,对老年睦邻点和示范睦邻点的运营补贴均作了提高,全年共发放运营补贴248.84万元。
明年,区民政局还将新增50个老年睦邻点,继续深化“埭—家”互助式养老,着力提升全区养老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丨付婷 倪晏清(见习)
编辑丨沈彦菲(见习)
责编丨翁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