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敦煌写经卷使用的是什么纸和笔芯吗,[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瓷青纸历史传承
瓷青纸,这一独特的艺术材料,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清·饶智元在《宣德宫词》中曾赞美明宣宗使用的“素馨十幅磁青纸”,用于摹画西山霁雪图,反映出其在宫廷中的珍视。宋徽宗赵佶和金章宗元璟也对它情有独钟,尤其在瓷青纸上以泥金书写,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痕迹。
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卷轴引首即使用了瓷青纸,证实了其在宋代的应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用银丝栏金字抄写的瓷青纸佛经,以及山西应县、浙江瑞安、江苏苏州等地出土的五代至宋代佛经,都揭示了瓷青纸的制作年代被大大提前。日本三井文库藏书中的《维摩诘经》与隋唐纪年经卷同存,进一步丰富了瓷青纸的历史线索。
在宋代,随着雕印佛经的兴起,瓷青纸开始用于卷轴的引首或包首。1966-1967年,浙江瑞安县慧光塔发现的佛经残卷,使用了金丝栏银书和瓷青纸,其中一部经书甚至记载了写入塔中的具体年份,显示出其在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也发现了使用瓷青纸包首的佛经。
明代时,瓷青纸作为传统染色纸的一种,与唐宋时期的青藤纸、碧楮纸、鸦青纸等有着相似的制作工艺,但又各自保持着独特的风貌,体现了中国造纸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扩展资料瓷青纸又名绀纸、碧纸、绀碧纸、绀青纸、青藤纸、碧楮纸、鸦青纸等,被称为磁青纸则见于明代是五代至宋的一种华丽的染色加工纸,一般较厚重,可分层揭开,并染以靛蓝,因其色如瓷器的青釉,故称为瓷青纸。瓷青纸又称磁青纸,明清文人多将其与宣德瓷并列为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所产。
二、10件国家一级文物亮相荣宝春拍·敦煌写经及佛教艺术专场
北京荣宝拍卖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开启,预展时间为6月12日-13日,并于6月14日举槌,我们已经蓄势待发,恭候四海藏家及艺术爱好者们的热情参与。
佛教初传中国,那时还没有印刷术,佛经的传播与流通只能靠笔墨来传播,这是最初佛教与书法高度融合的一大缘起。
佛教借由书法的力量,快速而广泛地流布九州,甚至是世界上更远的地方,普润群萌,书法也由佛教超脱的精神品格的注入,极大地提升了其意境与风格。
本次荣宝拍卖诚有法缘,征得数件敦煌写经与一件敦煌藏经洞佛教绢画,特别是著名藏家旧藏大谷光瑞的两件藏品,是极为少见的大谷散藏,虔诚的唐人把信仰寄托于笔墨,这些法宝庄重虔诚地散发着对佛法真谛的追求。这种信仰追求的功德,给这些宝卷赋予了保存千年的法力。望藏家珍此佛缘,迎请法宝。
敦煌宝藏专题
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二日,位于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壁的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意外发现。震惊世界的出土了包括了由晋、十六国,隋唐五代到北宋的五万多卷书法墨迹和少量的佛教绘画,这些晋唐的书法墨宝虽历经千年,仍风采奕奕。使现在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纸上的运笔痕迹,晋唐书法的发展脉络、审美风尚。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最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有的写经卷子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
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
有的方峻硬朗;
有的温润妍美,丰富多样,异彩纷呈。
其功力法度超然,
审美情趣逸达,
都令人仰望赞叹。
LOT.12517-8世纪隋唐早期写本敦煌写经《金刚经》水墨纸本镜心
备注:本拍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2.5163cm.约3.3平尺
RMB:150,000-200,000
提要:经卷高22.5cm长163cm首残尾全,无尾题,经潢打纸,原纸未装裱,有乌丝栏,存4纸,纸二十八行,每行17字,首纸22.2cm,13行。第二纸47.7cm,28行。第三纸47.8cm,28行。第四纸45.4cm,此写楷书书写,笔法劲健,书写流畅,尾部存1.91.1cm,梵文原印,极为难得,且为日本知名藏家旧藏,带原盒,可勘重宝。
滨田德海(1899年-1958年),日本鹿儿岛县人。日本著名汉学家。192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后,随即进入日本大藏省,历经银行局、专卖局和主税局后,升至事务官,并曾以兴亚院专家身份长期在华供职。滨田氏热爱汉学,其收藏品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天津等地购得,数量约二百件左右,多为著名藏书家李盛铎藏品。滨田氏尝自编《滨田德海搜集中国古代写经写本文书搜藏珍》目录一卷,然未及付梓,便驾鹤西游。滨田辞世后,其搜集的日本金融、税务文书捐赠予母校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即滨田德海资料专门文库。有关中国古代写经、写本和出土文书的滨田珍藏,经日本第37回国会议院运营委员会图书馆运营小委员会曾于1960年12月13日进行审议,一部分以国库预算由国会图书馆购藏,余下遗珍一直由其后代秘藏。
LOT.12528世纪唐代写本敦煌写经《金刚经》水墨纸本手卷
钤印:雨庵、清、雨楼、清印、雨庵心赏、方、雨庵曾藏
备注:本拍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1724.6cm.约4.8平尺
RMB:250,000-300,000
提要:经卷高24.6cm长217cm首残尾全有尾题,经潢打纸,有乌丝栏,存6纸,纸二十八行,每行17字,首纸15.1cm,9行。第二纸46.5cm,28行。第三纸46.6cm,28行。第四纸46.6cm,28行。第五纸46.7cm,28行。最后一纸12.5cm,6行。此写经纸表面平滑细腻为标准盛唐时期写经用纸,楷书书写,书法规整流畅,笔势有力,整体品相尚佳是件难得的千年墨宝。
方曙商工创办人方雨庵,字曙,别号现代老夫子,生于民国九年,卒于民国九十二年;出身江苏省常州市望族,诗书传家,督饬亦严。
先生自幼颖慧,过目不忘,先就私塾,读孔孟之书,奠定深厚之国学基础,民国二十四年在上海法政学院毕业,曾在江苏省武进县卧龙镇卧龙国小担任老师,勤学进修,相继荣获美国佛兰克林大学哲学博士、林肯大学教育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荣誉州民、德克萨斯州(TEXAS)荣誉州民、达拉斯市(DALLAS)荣誉市民。长期从事教育新闻事业,曾先后担任台湾省私立方曙工业家事职业学校董事长、方曙汽车驾驶训练班设立人、方曙电工厂董事长、方氏出版社发行人兼社长、方曙飞行训练中心董事长等教育机构和企业负责人。毕生作育英才,为社会奉献,著书立说尤为杰,先后出版著作有:新假凤虚凰、十年梦幻、阿狗嫂等电影剧本;不是传奇、雨庵随笔等著作;中国食谱、西洋调酒等英文版著作、法学通论、刑法总则、民法总则等大学凿书,暨擅长甲骨文,享誉海外。
先生本中国儒家思想、佛家禅理,以立信为本、仁义为法、节俭为根,秉持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理念,以礼义廉耻为校训,毕生奉献教育达六十余年,先后创办三所学校,一所在大陆、二所在台湾,受教学生万千,桃李满天下。
LOT.12537-8世纪唐代写本敦煌写经《观世音经》纸本手卷
著录:《承贤斋藏敦煌遗书》中华书局出版,201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143,编号CXZ010号
备注:本拍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1825cm.约4.9平尺
RMB:300,000-350,000
提要: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长行、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前三纸为《妙法莲华经》卷七残卷,首尾残,存有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之尾行及第二十五品之品题。后三纸为《观世音经》残卷,首残,尾全。古代拼接,清末装裱,钤慧、如意宝、上善等印。共存六纸,纸二十八行,行十七字,有刮改。第一纸28.7cm,17行,首断,有品题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第二纸47cm,28行;第三纸47cm,28行;第四纸10.7cm,6行;第五纸46cm,28行;第六纸35.5cm,14行,尾全有尾题观世音经一卷。
上图为鉴定证明
LOT.12567世纪初唐写本敦煌写经《大般涅槃经卷第八》水墨纸本手卷
备注:本拍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6725cm.约6.0平尺
RMB:400,000-500,000
提要: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十二】,此经卷高25cm长267cm经潢打纸,蚜光上蜡,有乌丝栏,经卷部分为原纸,卷首卷尾有装裱,有提拔。经卷共有7纸,第一纸29.3cm18行,第二纸46cm,28行,第三纸46cm,28行,第四纸46。1cm,28行,第五纸46cm,28行,第六纸46cm,28行,第七纸4.8cm,3行.此经卷开头仅缺:迦叶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一句,从纸张和书法来看本经卷是一件非常珍贵难得的初唐写经之精品,纸张表面光滑细腻,轻盈有韧性,加之染潢打蜡,实属唐经之尚品纸,书法笔酣墨饱,笔力劲挺,气韵流畅,抄写虔诚。此卷治字末笔完整,不避讳唐高宗李治,书法风格仍有六朝遗风。虽历经千年仍品相极佳,是不可多得的唐代书法之墨宝,佛法之智慧。
LOT.12577-8世纪唐代写本敦煌写经《妙法莲华经》水墨纸本手卷
42325.6cm.约9.7平尺
RMB:500,000-600,000
提要:《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此卷高25.7cm长423cm,原纸,首尾残,纸张为典型唐代写经纸,经染黄,蚜光上蜡,每纸长50.6厘米,每纸28行,每行17字,有乌丝栏。此卷书法遒丽精美,法度严谨,笔精墨秒,气势磅礴,黄卷璨然,宝华庄严,跨越千年时空为一件写经中的精品之作。
甘肃省博物馆的十六大“镇馆之宝”
2024-04-24 14:46·敦煌发布
来源:齐居士甘肃省博物馆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二级文物2606件(组)、三级文物48164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目前,向社会推出的展览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1949》五个基本陈列,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什么是国宝级文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尤其以凉州(今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铜奔马)最具代表,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脚踏实地、勇敢创新、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馆藏文物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换言之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而且鉴定专家必须共同在场,至于鉴定时所持的标准,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甘肃省博物馆的16件国宝级文物
01/铜奔马(东汉)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也同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这件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制作的铜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使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都叹为观止。同时它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脚踏实地、勇敢创新、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02/莲花形玻璃托盏(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元代,出土于定西市漳县汪氏家族墓群之汪惟孝墓,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玻璃熔模压制整体呈普蓝色晶莹润泽色泽纯正内含少量气泡不甚透明。分盏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托平口浅盘状内凹折八瓣莲花形边沿,平底。盏为花口由七瓣上仰莲组成弧壁有七条弧棱出筋平底饼状假圈足。此件托盏造型华美完整成套颜色高贵,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
03/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天水市甘谷县西坪出土,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颈、平底,腹上部有双耳,颈部有堆纹一圈。瓶腹绘黑色人首形的鲵鱼图样,一双短臂向外伸出,全身为斜格纹,尾部弯曲。
04/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元代,通高18厘米,直径11.7厘米,重249克。圆牌为铁质,文字为银质。两面镶嵌凸起的元朝官方文字八思巴文正体字五行,一正一反,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制作工艺精细。这面银字圆虎牌,是朝廷或者诸王公为军情急务遣使者所用的信物。
05/彩绘木轺车(西汉)彩绘木轺车,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马高88.2厘米,长78.8厘米;车高95.2厘米,长96.5厘米;俑高33.6厘米。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舆车有双辕,双轮各有辐条16根。御奴跪坐,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头部有铜当卢、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据汉代制度,此车为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乘坐的车。
06/彩绘木雕博戏俑(西汉)彩绘木雕博戏俑出土于武威市磨嘴子汉墓,以其精绝的构思和卓越的雕技而享有盛誉,绘木雕博戏俑由两个跪坐老者和一棋盘构成。松木雕刻。一俑高29.1厘米,宽15.5厘米;一俑高26.7厘米,宽14.6厘米。棋盘长29.2厘米,宽19.3厘米。二人玩的是一种名为“六博”的游戏。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神贯注的博弈,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对弈时蓄势待发的场面。
07/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唐代)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唐代,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坐佛高130厘米。全跌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彩绘虽已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详的神韵,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183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体着紧身束带天衣及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180厘米。发髻耸起,余发成三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恬静,庄严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合,影塑技术已臻完善。
08/《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宋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画面高182厘米,宽127厘米。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坐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图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和僧俗人众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的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画,共有15幅。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每幅画的右侧或左侧都有墨书题榜,说明所画内容。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
09/金棺、银椁、铜匣、舍利瓶及石函(唐代)金棺、银椁、铜匣、舍利瓶及石函,唐代泾川县大云寺出土,此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最外层为石函,高42.5厘米,长50.5厘米,宽49.5厘米。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顶上正中刻方格,格内刻“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阴文隶书,书法遒劲有力。第二层为铜匣,高12.3厘米,铜匣形同石函。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莲花,十二瓣,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第三层银椁,高9.3厘米,长10.7厘米,宽8.4厘米。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第四层金棺,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形同银椁,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莲蒂、莲叶均对称。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有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金棺内置一玻璃瓶,长颈、圆腹、平底,白色透明。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全套作品精巧华丽,光彩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高巧水平,也是佛教艺术的珍品。
10/高善穆石造像塔(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出土于酒泉市石佛湾子,年代为北凉。甘肃省博物馆资料显示,塔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材质为黑色砂页岩质,基座已佚。塔高44.6厘米,基座底径15.2厘米。黑色砂页岩质,塔基已佚。基座之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七身立式,一身端坐莲台,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塔基上为圆柱覆钵形塔身,塔身下部刻隶书发愿文与《增一阿含·结禁品》,共三十六行。上顶瓶形覆钵,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菩萨。佛像皆着通肩服装,作禅定相,后有项光,背光。菩萨着宝冠,袒上身,有颈饰,臂钏,下着裙,交脚坐,后有项光和“靠背”。佛座为矮平莲座。圆拱龛,有龛座,无龛楣。覆钵之上有七重相轮,顶端宝盖象征天穹,阴刻北斗七星。此塔为现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
11/肃府本《淳化阁帖》(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明代,高27.4—34.5厘米,宽36.5—40.7厘米,厚5—8.9厘米。淳化阁帖是北宋王朝编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贴,集宋代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不幸的是,此贴印数不多且刻版即毁于火,所以流传的少量贴本,后来成为稀世之珍。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封其第14子朱瑛为肃王,王府就设在兰州,同时赐他一部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肃王府一直视此贴为传代之宝,秘不示人。延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方由著名金石摹刻专家漫如玉、张应召主持,采用陕西富平所产质量特优的铜磐石摹刻,历时七载,完成两面刻文的贴石共144块。据我馆研究书法的秦明智、徐祖蕃两位老专家考证,肃府贴本的前8卷,确系当年北宋宫廷刻版的原拓,今西安碑林所立贴石,即据肃府初拓本重摹而成,“足见肃府本影响之大”。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级文物,是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之外的另一宗镇馆之宝。贴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锁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的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同时,甘肃省博物馆还保留了一部明代翻刻的《淳化阁帖》拓本,被称阁贴中的“善本”。
12/“白马作”毛笔(西汉)白马作毛笔,汉代,1972年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长21.9厘米,径0.6厘米,笔头长0.6厘米。竹制笔杆,端直均匀,管状中空,外表为浅褐色,包笔头处稍有收分,笔杆前端缚扎丝线并且髹漆。笔芯及锋呈黑紫色,外覆黄褐色狼毫。笔杆中部有阴刻三字隶书铭文“白马乍”。作为文房用具,此笔制作精良,在汉代纸张出现,与简牍并用的情况下,书写工具的进步必然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刻铭之笔,物勒工名,尤显珍贵。
13/《仪礼》简(西汉)《仪礼》简,汉代,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简长51-56厘米,宽0.5-0.8厘米。木简顺置于男棺盖前端,分木质和竹质两种,共496枚,为甲、乙、丙三种版本《仪礼》共九篇。具体内容是:甲本为《仪礼》17篇中的7篇,并有经、记、传,共有简398枚;乙本仅存“服传”一篇和经、记、传,共有简36枚;丙本仅存“丧服”一篇和经、记,共有简34枚。简长约55-56厘米和51厘米,相当汉制2.4尺和2.1尺,是古籍记载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标准简长度。宽度约在0.5至0.9厘米间。正面打磨光滑。甲、乙本四道编纶,丙本五道。每简正面书字一行,甲本每简容60字左右,乙本每简百余字,丙本为竹简,每简20至60余字不等。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在版本校勘上有很高的价值,且书写工整秀丽,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上品。
14/医药简(西汉)1972年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计木简78枚,每枚长23~23.4厘米,一类宽0.5厘米,另一类宽1厘米;出土木牍14枚,每枚长22.7~23.9厘米,厚0.2~0.6厘米。简牍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临床医学方面,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以及治疗方剂。方剂有“治伤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岁携”等30多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药物学方面,列举了100多种植物、矿物药,并且详尽地记载了这些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坦雀枝药方法等。针灸学方面记载了三里、肺输、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方法、禁忌等。
15/《大般涅盘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卷(唐代)《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唐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经文首尾完整,有木轴,细帘纹黄麻纸,加蜡砑光。是一部宫廷写经。首题“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尾题“大般涅槃经三十二”。卷首下方题“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于右任敬观”。该卷“世”及“民”字已见避讳。墨书楷体,其书法端正严谨,浑穆古峻,字字珠玑。
16/《道行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卷(北朝)北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卷高27.4厘米,残长641厘米,纸单张长46厘米。白麻纸泛黄,用隶书缮抄《道行品法句经》第三十八、《泥洹品法句经》第三十九两品经文。前有剪截痕,仅存后半,起“闻如前不”,尾书“一校竟”。经文共65行,每行16字至30字不等。末有题纪二则:“升平十二年(公元368年)沙弥净明”;“咸安三年(公元373年)十月二十日沙弥净明诵习法名起”。记录了沙弥净明于升平十年和咸安三年的两次诵经记录,是所知现存敦煌文献中最早的经卷写本,书体显示了简牍书体向经卷书体过渡的字体特色,展现了“经书体”楷法初期的特有风姿。【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