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送给别人的东西是否还能要回来,送出去的爱,还能收回吗?——聊聊“赠与”的法律智慧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自愿送给别人的东西能要回来吗,[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送给别人的东西是否还能要回来

送给别人的东西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要回来的,但有以下特殊情况除外

  1. 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的撤销

  2. 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这意味着,如果礼物还没有被对方接受或者所有权还没有转移,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并要回礼物。
  3. 特定情况下的法定撤销权

  4. 即使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如果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或者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仍然可以撤销赠与并要求受赠人返还礼物。
  5. 赠与人的撤销权需要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6. 赠与人经济状况显著恶化

  7. 如果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赠与人可以解除赠与合同,不再履行赠与义务。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解除不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即赠与人对于已经履行的赠与,无权要求受赠人返还。
  8. 特殊赠与合同的不可撤销性

  9.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以及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这意味着,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即使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也不能要求受赠人返还礼物。

综上所述,送给别人的东西是否能要回来,取决于具体的赠与情况和法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后,赠与人就丧失了任意撤销赠与合同的权利,但在上述特殊情况下,赠与人仍然有可能要求受赠人返还礼物。

二、送别人的东西要回来违法吗

一、满足一定条件要回是不违法的。如下情形可以追回:

1、如果受赠人同意退还的,赠与人可以收回;

2、如果受赠人存在严重侵害赠与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等情况的,赠与人可以收回;

3、如果受赠人存在不履行相关义务的,赠与人可以收回。

二、1、一般规定:

恋爱中正常花费,一般不予退还。对订婚造成的财产损失,如举行订婚仪式请客送礼耗费的钱财,以及恋爱过程中双方吃喝玩乐共同耗用的财产损失,解除婚约时一般不得要求赔偿;恋爱、订婚期间,一方赠送给对方亲友的财物,无权要求返还;订婚、恋爱期间,互赠一些财物,这可以视为一种正常的赠与关系,一方送给对方的财物,如果数量不多,价值不大,一般不得要求返还。

2、赠与物性质特殊的话,具体分析:一方赠与对方的钱物是复员费、转业费、医疗费、伤残费或抚恤金等,如因收受财产一方提出解除婚约或中断恋爱关系,则应返还全部或大部分。

3、法律保护方面:所谓分手费等纠纷都是属于双方自愿的行为结果,如果一定要通过法院解决,我国法律是没有相关规定的,也是不予保护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八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百六十三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送出去的爱,还能收回吗?——聊聊“赠与”的法律智慧

2025-08-11 14:50·焦勇刚律师礼物,是情感的载体,是善意的流动。小到一束鲜花,大到一套房产,赠与行为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当情感的暖流遭遇现实的冰山,当昔日的承诺化为今日的纠纷,那份沉甸甸的“礼物”便成了矛盾的焦点。送出去的房子,给出去的钱,真的就“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吗?


法律并非不近人情,它为这份善意设定了清晰的边界和规则。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判决,拨开围绕在“赠与”周围的迷雾,看看法律是如何在亲情、爱情与财产之间寻找平衡的。


一、附带条件的赠与:你的承诺,是我的底线

很多时候,赠与并非毫无保留,而是附带着某种期望或明确的义务。这种“有条件的爱”,在法律上被称为“附义务赠与”或“附条件赠与”。如果受赠人没有遵守约定,赠与人便可能拥有“收回”礼物的权利。


1.“你养我老,我赠你房”——以赡养与居住为义务

【参考案例1】:以“养老居住”为条件的房屋赠与,能否反悔?

张某茹诉秦某滋赠与合同纠纷案(2023)京02民初77号】中,母亲张某茹将自己唯一的房产赠与女儿,双方明确约定,女儿需保障母亲在该房屋内的永久居住权并承担赡养义务。然而,女儿过户后不久便将房屋挂牌出售。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这是一种典型的附义务赠与,女儿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合同义务,侵害了母亲“老有所居”的核心权益。因此,法院支持了母亲撤销赠与、要回房产的请求。


2.“我们结婚吧”——恋爱期间的大额赠与

恋爱中的转账稀松平常,但当关系破裂,这些钱款的性质就变得微妙起来。并非所有恋爱转账都是附带结婚条件的赠与,法院会综合考量多种因素。

【参考案例2】: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赠与,分手后应当返还

李某乙与李某甲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川07民终1413号】中,李某乙在与李某甲恋爱期间,多次向其大额转账。四川省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这些超出日常交往范畴的大额转账,应视为以将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现双方分手,结婚目的无法实现,所附条件已不成就。在扣除恋爱期间的小额、特殊含义(如520、1314)的赠与及共同消费后,判令李某甲返还大部分款项。

【案例启示】:“有条件的赠与”中,条件和义务是核心。在进行大额财产赠与时,最好能以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于恋爱期间的财务往来,法院会区分是维系感情的日常消费,还是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大额赠与,前者通常不予返还,后者则可能在分手后被要求返还。


二、法定的“后悔药”:当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被触碰

即便赠与时没有明确附加“养老”条件,法律也为父母保留了最后的“安全阀”。因为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不受任何合同约束。

1.子女不孝:赡养义务是法定底线

【参考案例3】:儿子拿到钱就不管父母,法律如何裁决?

詹某、谢某诉詹某甲、詹某乙赠与合同纠纷案(2021)苏1112民初2348号】中,詹某、谢某夫妇将积蓄赠与两个儿子。这份赠与并未签订书面协议。一年后,父亲詹某因病住院,两个儿子却对医疗费用不闻不问。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法院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儿子们在接受赠与后,未履行法定的赡养义务,其行为触发了《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法定撤销情形。法院最终支持了父母撤销赠与。

2.撤销权的“保质期”:反悔要趁早

【参考案例4】:赠与房产十一年后,还能以“不赡养”为由撤销吗?

刘某某、王某某等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新01民终1780号】中,刘某某、王某某夫妇于2012年将房产赠与大儿子。十一年后,他们以大儿子长期不尽赡养义务为由,起诉要求撤销赠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出,根据《民法典》规定,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父母主张儿子长期不履行赡养义务,却在长达十一年后才主张权利,其撤销权已因超过一年的除斥期间而消灭,故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

【案例启示】:法律赋予赠与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撤销权,旨在维护公序良俗和家庭伦理。但权利的行使并非没有期限。当发现受赠人有不履行赡养义务等法定情形时,应及时在一年内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否则可能“过期不候”。


三、婚外赠与: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无效

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夫妻一方将共同财产赠与婚外第三方时,原配起诉要求返还,似乎是天经地义且稳操胜券的。但法律的逻辑远比道德直觉更严谨,一个出乎意料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1.法律关系定性错误:当“赠与”的诉讼遇上“嫖-资”的抗辩

【参考案例5】:“嫖-资”还是“赠与”?一场颠覆认知的判决

樊某与高某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吉02民终1020号】中,妻子高某起诉,要求樊某返还丈夫王某赠与的138万余元。一审法院根据双方聊天记录中充满“宝贝”“想你”等亲密称呼,认定构成赠与关系,因违背公序良俗判决返还。然而,樊某上诉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抗辩:她与王某之间是性-交易关系,收到的钱是嫖-资,并非赠与。

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从双方的交往模式(事前商定价格、事后付费、频繁交易)来看,樊某的抗辩更能反映双方关系的实质。二审法院最终认定,王某与樊某之间不存在赠与合同关系,而是非法的性交易关系。因此,妻子高某以“赠与合同无效”为案由提起的诉讼,因其主张的法律关系(赠与)根本不成立,其诉讼请求被驳回

【案例启示】:这个案例极具警示意义!它告诉我们:

●诉讼案由至关重要:法律是精确的,打官司必须找准法律关系。原配选择了“赠与合同纠纷”,当法院最终认定不存在“赠与”时,即便丈夫的行为违法且不道德,原配也无法通过这场官司拿回钱款。

●并非所有婚外转账都是赠与:法院会深入审查双方关系的本质。如果一方能够证明转账是基于其他法律关系(即使是违法的交易关系),就可能推翻“赠与”的推定。

●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二审法院的判决并不意味着认可或保护性-交易。判决明确指出,嫖-娼卖-淫是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等行政部门处理。但民事审判只能在当事人主张的法律框架内进行裁判。这个案例提醒我们,维权时选择正确的法律路径是多么重要。


2.返还全部还是返还一半?——夫妻共同财产权的完整保护

【参考案例6】:丈夫赠与情人的钱款,应返还50%还是100%?

况某、肖某霞、王某龙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川16民终583号】中,一审法院判决第三者肖某霞向原配况某返还赠与款项的50%。但况某上诉后,四川省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予以改判。二审法院明确指出,夫妻共同财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夫妻双方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所有权。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擅自处分共同财产的行为,侵害的是另一方对全部共同财产的平等处理权。因此,该赠与行为应认定为全部无效,第三者应将所获财产全部返还。

【案例启示】:法律不保护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婚外第三方的行为因其根本目的的不道德性,通常被认定为全部无效。配偶作为共同财产的所有人,有权起诉要求全额返还。法院会综合聊天记录、转账细节等证据,对所谓的“服务费”、“借款”等抗辩理由进行实质审查。


四、不可撤销的赠与:离婚协议中的房产约定

当然,赠与也并非都可以随意撤销。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旦做出,便再无反悔的余地。

【参考案例7】:离婚协议约定给子女的房产,能单方撤销吗?

徐某华诉王某飞、第三人王某某赠与合同纠纷案(2024)苏09民终2396号】中,法院明确指出,离婚协议中的财产赠与条款,与解除婚姻关系、子女抚养等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道德义务和身份关系的性质。这种赠与并非单纯的财产处分,而是夫妻双方为顺利离婚、妥善安排子女生活而做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单方面撤销,有违诚信,法院不予支持。


五、看似赠与,实则不然:别让“爱”的名义混淆了法律关系

1、遗嘱不是赠与合同:“身后给你”不等于“现在就送”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既然长辈在遗嘱里写明了房产归自己,就等同于得到了一个不可撤销的“赠与”承诺。但法律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

【参考案例8】:“姐姐立遗嘱说把房子给我”,我为她付了50万房租,她能反悔吗?

※案情回顾:程某雯与程某英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吉01民终3482号】中,妹妹程某雯称,姐姐程某英曾立下遗嘱,表示名下的一处商业用房份额在自己去世后归妹妹所有。基于这份“承诺”,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妹妹为姐姐支付了50万元的房租,让姐姐安稳居住在另一套公寓里。然而,几年后,姐姐通过诉讼调解的方式,将遗嘱中提到的那套商业用房处分给了自己的养女。妹妹认为姐姐的行为撤销了对她的“赠与”,导致自己50万元的付出付诸东流,遂起诉至法院,要求姐姐返还50万元租金。

※法院判决: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最终驳回了妹妹程某雯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

●遗嘱≠赠与合同:法院明确指出,遗嘱与赠与合同是完全不同的法律行为。遗嘱是立遗嘱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只在立遗嘱人去世时才发生法律效力,并且在此之前,立遗嘱人可以随时通过法定形式予以修改或撤销。而赠与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需要赠与人“愿意给”和受赠人“愿意要”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

●缺乏赠与合意:在本案中,妹妹程某雯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她和姐姐之间就案涉房产达成了明确的、双方一致的“赠与合意”。姐姐立下的遗嘱,仅仅是她单方面对自己身后财产的安排,不能等同于一份在生前就具有约束力的赠与合同。

●情谊行为vs法律义务:由于无法证明赠与合同的存在,妹妹为姐姐支付50万元租金的行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姐妹之间的“情谊行为”,即基于亲情自愿的帮助和付出,而非履行一份具有对价关系的合同。因此,她不能以姐姐“违约”为由要求返还。

【案例启示】:这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要将遗嘱当作生前承诺。

一份遗嘱,在立遗嘱人健在时,只是一份可以随时更改的意愿表达,对任何人都没有法律约束力。你不能拿着这份遗嘱去要求对方履行“赠与”义务。

●“有条件的付出”需要明确的合同。

如果你基于对方“未来会把财产给你”的承诺而进行大额的、持续的财务付出,一定要将这种安排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签订一份明确的《附义务赠与合同》《遗赠扶养协议》。只有这样,你的付出和对方的承诺之间才能建立起法律上的直接联系,你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亲情付出,法律有界。

在没有明确协议的情况下,家人之间的经济帮助和付出,很容易被认定为自愿的“情谊行为”,一旦关系破裂,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追回。

2、赠与还是保管?

【参考案例9】:情侣间转交工资,是赠与还是保管?


段某犁与汪某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吉01民终3479号】中,段某犁在与汪某恋爱期间,将工资交给汪某。法院审查双方聊天记录发现,段某犁曾明确表示“咱俩开个户,都往这里面存钱”、“留着买房啥的”。法院据此认定,双方的真实意思是共同储蓄,法律性质应为委托保管,而非赠与。在扣除共同生活的合理开支后,汪某应返还剩余款项。

3、赠与还是财产归还?——警惕名为“赠与”的“物归原主”

在复杂的家庭财产安排中,一份文件的名称并不能决定其法律性质。法院会穿透形式,探究其背后的真实目的。


【参考案例10】:姑姑“赠与”侄子房产,为何不能撤销?

※案情回顾:曹某1等与曹某2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京01民终5313号】中,姑姑曹某1与她的哥哥曹某3签订了一份《赠予合同》,约定将一套拆迁安置房无偿赠与曹某3的儿子,也就是曹某1的侄子曹某2。后来,姑姑曹某1反悔,想撤销这份“赠与”。

※法院判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驳回了姑姑曹某1的诉讼请求,认定该“赠与”合同有效且不可撤销。

※法院认为:

●探究财产真实来源:法院查明,这套拆迁安置房的真正来源是哥哥曹某3的自建房被拆迁后置换所得。当初为了在拆迁中分户以便多获取拆迁利益,才由姑姑曹某1作为名义上的签约人(即“借名”)。姑姑自始至终并未实际出资、占有或使用该房产。

●合同的真实目的:这份《赠予合同》虽然名为“赠与”,但其真实目的并非无偿地将姑姑自己的财产送给侄子,而是为了将原本就属于哥哥曹某3一家的财产,通过书面形式明确归还并指定给其儿子曹某2。这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部对“借名”财产的归属确认和交还行为。

●不具备赠与的“无偿性”特征:赠与合同的核心是“无偿性”。而本案中,姑姑曹某1并非在处分自己的财产,她只是在“归还”本就不属于她的东西。因此,该合同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赠与。

●无权行使撤销权:既然该合同不是赠与合同,姑姑曹某1自然就不享有赠与人所特有的任意撤销权或法定撤销权。她想以“赠与人”的身份反悔,于法无据。

【案例启示】:

●法律重实质而非形式。不要被合同的“名称”所迷惑,法院会深入审查合同签订的背景、财产的真实来源、当事人的真实意图,来判断其法律性质。

●“借名登记”有风险,书面协议是关键。在房产“借名登记”等操作中,虽然存在法律风险,但一份清晰的、能够反映真实权利归属的书面协议,是保护真实权利人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明确法律关系,才能用对“后悔药”。如果一份协议本质上是财产归还或确权,那么就不能套用赠与合同的撤销规则。找准正确的法律关系,是维权的第一步。


4、网络直播打赏:是消费还是赠与?——一个颠覆认知的判决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一个新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丈夫给女主播的巨额“打赏”,妻子能以“赠与无效”为由要回来吗?一个来自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为我们揭示了其间的复杂性。

【参考案例11】:丈夫给女主播的打赏,妻子能要回吗?

※案情回顾:在周某、刘某跃等赠与合同纠纷案(2025)吉01民终2492号】中,妻子刘某跃发现丈夫王某罡在婚姻存续期间,向网络主播周某支付了大量款项,遂起诉要求周某返还。这些款项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微信直接转账给周某的“线下转款”;二是在抖音直播间充值后打赏虚拟礼物的“线上打赏”。

※法院判决: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终审)作出了一个区分处理的判决:

●对于线下直接转账的部分,法院认定其属于王某罡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无效赠与,在扣除周某已返还的款项及代为购物的费用后,判令周某返还剩余的5768元

●对于线上直播打赏的部分,法院认为不宜简单认定为赠与,对该部分的返还请求不予支持,并告知当事人可另行解决。

※法院认为:

●线下转账vs线上打赏:性质不同。法院对两种支付方式进行了关键区分。线下直接转账,是典型的A到B的资金转移,在无其他合法理由时,容易被认定为赠与。

●线上打赏是“网络服务消费”而非“直接赠与”。法院深刻地指出,线上打赏并非简单的金钱赠与。其过程是:用户(王某罡)与抖音平台建立网络服务合同关系->用户充值购买平台的虚拟财产(抖音币)->用户使用虚拟币购买虚拟礼物,对主播进行打赏。

●用户获得了对价——精神消费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不仅观看了表演,还获得了平台提供的多种增值服务和精神满足感,例如:使用礼物时的特效、账户等级提升、在直播间内的社交满足感等。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娱乐消费行为,而非无偿赠与。

●涉及多方利益,不宜在本案处理。由于线上打赏涉及到用户、平台、主播三方复杂的合同关系,且平台会从中抽取分成,直接判令主播返还全部打赏金额,会触及平台的合法利益。因此,法院认为这种复杂的法律关系,不适合在原配诉主播的“赠与合同纠纷”中一并解决。

【案例启示】:这个判决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它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界线:

●维权路径大不同。

同样是丈夫的钱流向了主播,但通过不同渠道,妻子的维权路径和难度也完全不同。追索“线下转账”相对直接,可以“赠与合同无效”为由起诉。但要追索“线上打赏”,则可能面临巨大的法律障碍,因为其消费性质削弱了“赠与”的主张。

●网络打赏的法律定性是关键。

将打赏行为定性为“网络服务消费”,意味着丈夫的行为是在履行与平台签订的服务合同,而非对主播的无偿赠与。这使得原配主张“赠与无效”的法律基础变得薄弱。

●证据收集要有针对性。

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必须清晰地区分“线下”和“线上”的资金往来,并采用不同的诉讼策略和证据组合。对于线上打赏,可能需要考虑是否能从“未成年人充值”或“平台监管责任”等其他角度寻求突破,但这已超出了赠与合同的范畴。


六、结语

赠与,连接着人情与法理。它既可以是一份温暖的礼物,也可能成为一把伤人的利刃。法律为赠与行为设立的种种规则,并非要限制人们表达善意,而是为了让这份善意更加纯粹、更加牢固,防止其被滥用或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

了解这些规则,我们才能在付出爱与善意时,既保护他人,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毕竟,一份经得起考验的礼物,才配得上那份真挚的情感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基于法律规定及公开案例的个人解读和普法分享,不构成法律意见。由于个案情形千差万别,如遇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更多细节】请参阅原文

原文出自:微信公众号【法律知否】

「链接」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自愿送给别人的东西能要回来吗
发布人:rop68299283 发布时间: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