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14078489977373184/
2025-06-10 06:25·健脾学府谭教官#头条深一度-深度阅读计划#
在广州正佳广场的泡泡玛特门店,常能看到年轻人趴在玻璃柜前挑盲盒,我这个陪女儿挑玩具的中年男人,看着Labubu的夸张造型,总想起小时候攒的变形金刚——潮玩的本质,或许就是每个时代年轻人的情感投射。
一、盲盒里的成人童话:Z世代的情绪刚需
珠江新城的白领们总说“生活需要一点甜”,Labubu的火爆,像极了广州早茶里的奶黄包——看似孩子气,却是成年人的解压密码。女儿班上的小学生都在交换盲盒卡片,我那在投行工作的侄子,办公桌上摆着全套Molly——这让我想起90年代广州街头的四驱车热潮,本质都是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泡泡玛特把潮玩变成“社交货币”,就像北京路的奶茶店,买的不是饮料,是打卡发圈的仪式感。
二、河南首富的生意经:从“制造玩具”到“制造符号”
王宁的成功让我想起广州的玩具厂老板。当年番禺玩具业靠代工赚加工费,如今泡泡玛特靠IP赚溢价——这和广州服装业从代工到原创设计的转型如出一辙。Labubu的饥饿营销,类似广州老字号的“限量发售”,本质是用稀缺性制造话题。但品控问题频发,又让我想起中大布料市场的教训:爆款虽好,底线是质量。就像广州酒家的月饼,再网红也要守住食材本味。
三、潮玩赛道的护城河:不只是卖玩具,更是造梦工厂
在广州塔下的潮玩展,我见过捧着Labubu合影的年轻人。泡泡玛特的生态闭环(展会孵化IP+直营门店引流+社群沉淀文化),像极了广州长隆的运营逻辑:用内容吸引流量,用场景留住用户。对比52TOYS依赖授权IP的困境,这让我想起广州本土品牌“例外”的坚持——只有自有设计,才能掌控灵魂。TOP TOY下沉市场的策略,则像极了茶颜悦色入粤,用性价比撕开新战场。
四、中年人的冷思考:潮流易逝,文化长存
每天路过体育西路的泡泡玛特旗舰店,看着排队的年轻人,我总会想起当年红极一时的BB机。Labubu能火多久?或许取决于它能否从“网红玩具”进化为“文化符号”。就像广州的骑楼,只有注入岭南文化的灵魂,才能从打卡点变成地标。王宁在玩具展上挖掘艺术家的坚持,让我看到一点“广交会”的影子——真正的产业升级,永远始于对源头的尊重。
暮色中,女儿抱着新买的Labubu蹦蹦跳跳。我突然意识到,潮玩经济的本质,是用物质载体承载情感价值。就像广州的早茶,喝的不仅是茶点,更是一盅两件的生活哲学。Labubu的走红,不过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在快节奏里,给自己留的一个“拆盲盒式”的小确幸。至于能否成为下一个“岭南文化符号”,且看泡泡玛特能否把“潮”玩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