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任正非三次走出抑郁症,[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网传当年李一男在离开华为前,曾与任正非有过一段言辞激烈的对话。
任正非直指李一男怒斥说:“华为总裁你都不愿当,非要造反么?李一男也对着吼起来:“你说对了,我就是要造反!躲在门外的华为高管听得瑟瑟发抖,从来没见过华为“一号人物和“三号人物这么大动干戈。
也许这段对话是假的,但这件事却是真的。很快,在“欢送宴后,李一男正式离开了华为。也开启了华为成立30多年的时间里,代价最为惨痛的一次“内战。华为失去了一个天才,任正非失去了李一男。
曾有华为研发部门的员工评价李一男,他少年得志,堪称“技术鬼才,但态度蛮横,不顾及别人的面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要裁掉你,和任正非很像。这个曾与任正非亲如父子的“华为少帅,为何会离华为而去,为何最后又会被华为“围剿呢?
一方面和任正非的决策错误有关,另一方面源于外资势力的侵蚀。
一、一个“错误的决定,任正非“送走了李一男
2000年,是华为实施“IBM化改革的第二年,为了更大范围地尝试西方管理模式,同时也为了简化华为内部冗杂的组织结构,任正非开启了华为“内部创业计划。当时,随着华为连年在国内市场的不断攻城略地,内部一些老员工们出现了消极怠工、人浮于事的现象,任正非希望效仿美国通用电气、杜邦、3M等大公司的内部创业模式,激发团队斗志。任正非曾表达过,当年国内通信行业的创业公司不如美国多且精,华为自然也没有办法像美国思科那样通过收购壮大自己。与其强行吸收合并,不如向外分散。在这些分散出去的公司,华为会给予资金、产品、政策上的支持。比如一个员工如果半年内创业失败,都可以回到华为,且职级待遇不变。
李一男就是选择在这个时点出走的,当时华为内部期刊上登了李一男的《内部创业个人声明》。与官面上的为“华为开枝散叶不同,李一男离开有两个真实的原因,其一是任正非为培养他的全面能力,将他从华为的中央研究院调往了市场部,李一男认为这是被边缘化,“变相削权。其二是李一男与华为另一位研发高级副总裁郑宝用矛盾升级,无法磨合。
李一男走后任正非非常痛苦,不只是华为失去了一个天才,任正非更是失去了一个“干儿子。李一男1992年入职华为,在25岁的年纪成为华为副总裁,华为的CC08万门程控交换机、GSM、CDMA、全球扩张计划等关键战略决策,李一男都是核心决策人员,甚至有些方案直接由他拍板定夺。华为的副总裁有100位之多,李一男无疑是最闪耀的一个,任正非更是待他如亲儿子。
任正非发起内部创业,原本是要将一些“动力不足的创业元老请出公司,没想到走的却是李一男。任正非事后痛苦不已地说:“该走的没走,该留的没留。自此,任正非也患上了抑郁症,凌晨睡不着就打电话给“华为女皇、时任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倾诉,任正非知道这是病,但他只能这样排解。
二、谁是华为真正的敌人?并非是李一男
2000年,30岁的李一男带着价值1000万元的分红和设备创办了港湾网络。在创业之初,李一男和华为签了“君子协议,只做华为的代理商,不涉及关于相关产品的研发,不和华为展开竞争。起初,李一男的确做到了。当华为还在争取电信运营商,并在国际上与思科争夺高端市场的时候,港湾网络采取了当年任正非使用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集中力量投入数据网络设备领域,并快速占领了国内中低端通信设备市场。
2001年,成立仅仅一年的港湾网络年销售额达到了1.47亿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华为的产品分销。此后,港湾网络几乎每年翻一番,2003年收入已超过10亿,业内堪称“小华为。
随着业务的扩展,港湾网络的业务范围不可避免地和华为产生了冲突。此时以美国华平资本和龙科创投为代表的海外资本携带巨资向李一男抛出橄榄枝,愿意投资港湾网络6100万美元。不满足活在华为的“影子下的李一男,答应了。
有了西方资本的加持,再加上李一男对华为产品的优缺点都非常清楚,李一男开始自大起来,认为自己的才华是被华为掩盖了,于是决定自己做技术研发,将此前与华为签订的君子协议抛在脑后。李一男开始不断挖华为的墙角,华为市场部门的副总裁彭松、华为数据通信部门的总经理路新等许多高管都在李一男的“利诱下进入了港湾网络,并且前前后后还有100多名技术人才和市场销售精英被挖到港湾网络。
与此同时,李一男还买通了华为的研发人员,这些人员并没有从华为跳槽,而是留在华为,为港湾网络提供华为相关的产品研发信息,并且还避开了港湾网络的相关领域。而且港湾网络还照搬华为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定位,甚至连上下班时间都和华为一模一样。很多一直和华为合作的客户,也将订单转给港湾网络。
李一男的行为产生了蝴蝶效应,华为内部弥漫着歪风邪气,许多从华为离职创业的人开始效仿他的行为,窃取华为的技术和商业机密。同时,华为也处在风雨飘摇中,核心人才李一男的出走,“二号员工郑宝用也被查出脑癌需要到国外进行治疗,任正非则因为癌症刚做完两次手术。而中兴等强敌也步步紧逼,思科也对华为发起了诉讼。
但为何在此时,任正非却成立了“打港办,要集中力量扼制港湾网络呢?
三、华为的反击战
当初为了和华为正面对决,港湾网络在吸收风投资金后便开始了急速扩张,不过由于多线作战,很多产品不赚钱,却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很快钱不够烧了。2005年3月,TVG投资、淡马锡控股和港湾原股东华平投资、龙科创投被李一男说服,再次注资3700万美元,为了能够冲击上市,李一男再次答应了。不过代价是港湾要让出50%的股权,以及李一男所有从华为带走的研究成果都要与外资共享。
而这却触碰到了任正非的“逆鳞,任正非并没有打算给港湾网络留下任何机会。“打港办由孙亚芳亲自领导,集中华为全部火力“围剿港湾网络,目标就是阻击港湾网络的上市计划。
孙亚芳采取了3步走:
第一、补充弹药:
华为出售了子公司安圣电气,获得了7.5亿美元的现金支持。
第二、抢夺项目:
只要是港湾网络参与的项目,华为的报价都会更低,甚至可以不赚钱,并且还规定:办事处把订单给其他企业没关系,一旦给了港湾网络,那负责人就地下岗。
第三、动摇敌心:
“打港办开始高薪挖走港湾网络的研发人员,并表示只要港湾员工回流到华为,官升一级,薪酬上调。
面对上市受阻,再加上风投机构急于刷获利的压力下,李一男决定将港湾网络出售给西门子。2005年9月,西门子派出团队进驻港湾网络洽谈收购条件,然而华为的反击非常快,在当月就向港湾网络发出律师函,指控其侵犯了华为的知识产权。为了不影响当时与诺基亚在通信业务上的合并,西门子开始低调处理港湾网络的收购事件,并逐渐退出。
2006年,穷途末路的港湾网络被华为以17亿元收购,李一男也重新回到华为。在回归仪式上,任正非对着李一男和曾经出走华为的旧部坦言,这几年的对抗大家都有苦衷,而西方资本是这场“华为内战的始作俑者,为了窃取中国20多年积累的通信技术,他们不择手段。
四、结语
与网络上很多传闻不同的是,重回华为的李一男再次被任正非重用,作为首席电信科学家会见来自全球的重要客户,甚至领导了华为手机芯片的研发。虽然两年后李一男再次离职,不过再没有进入与华为正面竞争的公司。
无论是“叛将,还是“旧部,李一男对华为的贡献足够了,惩罚也足够了。一路走来,李一男有自己的绝顶聪明、恃才傲物,也有被名利蒙蔽的双眼和被资本捧杀的欲望。
不是当事人,我们无法评述当年李一男的“走出华为和“对抗华为的对与错,但至少有一条经验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境外资本的目的都是掠夺,尤其是当“中国制造屡屡打破外国技术垄断的今天,我们更要认清这个现实。
文|华商韬略吴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艰难”,已经成为任正非发言的高频词。
11月25日,在荣耀送别会上,任正非开口就说:“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处在一个最艰难的时期,我们本来是一棵小草,这两年的狂风暴雨没有把我们打垮,艰难困苦的锻炼,过几年也许会使我们变成一棵小铁树。”
10月27日,在研发应届生招聘座谈会上,任正非同样开门见山,直言:“2021至2022年是求生存、谋发展战略攻关最艰难的两年。”
去年,接受媒体访问时,任正非更是表示:“三十年来,华为全都是痛苦,没有欢乐,每一个环节的痛苦是不一样的。”
即便如此,不可否认,正是通过克服艰难困苦,任正非一次次渡过劫难,华为才走到现在,成为影响世界的巨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1.
1987年,任正非创立华为,从销售进口的电信设备,一步步打开市场。
这个过程中,不乏危机,比如供应商被竞争对手收购。不过,这也迫使华为着手研发自己的产品。
早期创业,任正非遭遇的劫难之一,是“最欣赏的人背叛了自己”。
这个人,便是华为历史上知名的“技术天才”李一男。对于李一男,任正非曾评价,“这小子太厉害了,看问题太深刻,如果我要做个人投资,我一定投他。”
事实确实如此,从1993年到2000年,李一男率领研发团队,在和国际巨头的竞争中表现抢眼。这段时期,华为市场营收从4.1亿狂增50倍,超过200亿。
2000年,为了给老员工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也为将来在市场上“团战”做准备,任正非发起“内部创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李一男也主动参与这股内部创业大潮,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李一男竟然“叛变”,他带着用华为内部股份兑换的价值1000多万元的华为设备北上创建“港湾网络”,不久获得美国华平、淡马锡等机构近亿美元的投资。
关键是,李一男对华为产品的优势、劣势都十分清楚,港湾网络得以在市场快速进击,销售额很快破亿。与此同时,李一男还到华为挖人,2001年,上百号华为核心研发人员加盟港湾网络。
不要小看这种势头,本质上,是在挖掘华为的“护城河”。后来,任正非回忆说,2001年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临崩溃的边缘,公司很多人效仿港湾,在风险资本的推动下,合谋偷盗公司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002年,华为出现公司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这之后,任正非接连出手,对于使用港湾网络设备的客户,华为予以回购,且买一送一;港湾中标的,华为甚至可以白送;同时,展开“反挖人”行动,港湾网络一个研发部门被整体挖走。更重要的是,华为以侵犯知识产权的名义,向其发去律师函,要提起诉讼。
一系列彪悍措施,港湾网络无力应对,2006年6月,并入华为。经此一役,任正非重新稳定军心,把华为拉回了发展轨道。
2.
与港湾网络对战的同时,任正非经历着生命中的另一场劫难。
2001年,任正非的母亲在云南昆明买菜时遭遇车祸,等他赶到昆明,母亲已经离开人世。
母亲去世前,还给任正非留下几万元存款。在她的观念中,做生意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这些钱可以用来帮任正非“救急”。
失去至亲,对任正非打击很大,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华为又遭遇“强敌”。2002年12月,美国通讯巨头思科提出,华为侵犯了其产品知识产权,要求华为承认侵权、赔偿,并停止销售产品。
2003年1月,思科在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对华为发起专利诉讼,诉讼内容长达77页。华为拓展国际市场已有三年时间,思科意在阻击华为,对此,任正非带领华为发起“绝地大反击”。
很快,华为组建由多名副总裁领衔、多名专家参与的“应诉团队”赶赴美国,一边积极沟通,一边让美媒认识真正的华为。胜负关键是,华为与思科的源代码是否雷同。
2003年10月1日,双方律师对源代码的比对工作结束,得出结论:华为的产品是“健康”的。第二天,思科、华为达成和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这场诉讼,没有打垮华为,反而使其在国际市场名声大噪,产品更赢得诸多国际客户的青睐。
但在这个时候,任正非也感觉到,按照当时发展的状况,华为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时美国一定会打击我们”。
为提前应对这种状况,任正非给华为规划了两条道路。其中一条是,生产拖拉机。
看到拖拉机,是不是有种违和感?恰好相反,任正非称,当时中国拖拉机1000美元一台,但是存在常漏油、发动机不耐高温等问题,华为想把洛阳等所有拖拉机厂买下来,用向IBM学习的IPD方法解决技术问题,将拖拉机价格提高到2000美元,创造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机王国。
第二条道路是,绝大多人继续走通信道路,不过,得戴着摩托罗拉的“帽子”。在手机市场,当时摩托罗拉、诺基亚并驾齐驱,从电信设备商起家的华为刚开始做手机,任正非准备把华为以10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摩托罗拉,且“已经签好了合同”。
任正非坦承:“希望卖给摩托罗拉,就是为了戴上一顶美国的‘牛仔帽’,公司还是几万中国人在干,也是体现中国人的胜利。资本是美国公司,劳动是中国人,这样有利于在国际市场扩展。”
由于摩托罗拉CEO被免职,新任CEO拒绝签署这笔交易,华为最终没有“卖身”,也没有转去生产拖拉机,而是接着干通信行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3.
在通信行业,一开始,任正非并不想做手机。
当时,小灵通被视为移动手机的低成本替代品,业务相当火爆,不少人想让华为投资小灵通,任正非几乎每天都会收到高管的报告,催促其支持小灵通业务。
为什么高管纷纷“上书”?
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资金被任正非主导,投入到3G研发之中。据媒体报道,那时候,监管机构预计最早将于2003年批准3G,但到2009年中国首次发牌前,华为已经在3G领域投入了60亿元人民币。
眼前赚钱与提前烧钱卡位,形成强烈“落差”,作为华为掌舵者,任正非承受巨大压力。他表示,“我每看到一次报告,就是一次内心的纠结折磨,痛苦得无以复加,可能抑郁症也是那个时候变得严重的。”
任正非的传记作家田涛透露,华为员工曾告诉他,任正非无法入睡时,会打电话给他们说,担心无法支付每月3亿元人民币的员工工资。
田涛还表示:“任正非六七年前曾向员工透露了一个秘密,他自己曾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
好在熬过艰难时期,华为3G上的投入,获得丰厚回报,以此为切入点,深耕通信业务,同时加码技术研发,建立了庞大的业务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尽管和任正非早年预判的一样,华为遭到美国“打击”,近两年更是掀起“狂风暴雨”,但正如送别荣耀时任正非所说,“艰难困苦的锻炼,过几年也许会使我们变成一棵小铁树”。
“那些打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可以说,华为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渡过劫难的过程中走向强大。
上个月,华为发布2020年三季度经营业绩。2020年前三季度,华为实现销售收入67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净利润率8.0%。华为表示,2020年前三季度业务经营结果基本符合预期。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