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劲松,中国内地男演员,身高179cm,1968年11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后成为南京市话剧团演员。
2、王劲松在九十年代进入演艺界,早年演出的影视剧有:《新乱世佳人》(冒之良)等。
3、2000年至2010年,参演了《等你归来》(黄会光)、《大哥》(陈文宝)、《第一次亲密接触》(齐明远)、《锦衣卫》(朱由检)、《桃花深处》(姜云阳)、《大明王朝1566》(杨金水)、《国歌》(顾云峰)、《我是老板》(马一平)等影视剧。
自1987年扎根上海创业以来,郑维雄先生始终秉持着回馈社会和故土的情怀。他尤其在教育和资助方面付出了实际行动,时常带头捐款,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在第20个教师节,他满怀爱心地回到家乡,一次性的捐款达到了5万元,用于支持教育事业。1997年,了解到泗桥乡有众多贫困学生面临失学困境,他果断召集驻沪党支部委员,倡议发起与泗桥学区的结对助学活动。这次活动资助了71名中小学生,让他们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此外,还有38家企业参与,共计捐资12万元,帮助了248名贫困学生。
郑维雄先生的善举并未止步于泗桥,他多次为其他山区小学捐款,如亥窑小学在火灾后,他积极动员党员企业进行重建援助。在他的倡导下,周宁在沪企业中形成了浓厚的兴教助学氛围,企业家们在周宁一中迁建和科技楼建设中慷慨解囊,许多企业家因此成为学校的名誉校长,郑维雄先生本人更是荣任周宁一中名誉校长。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群众,郑维雄先生全力支持周宁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慈善总会的倡议,他在各种场合呼吁并亲自参与,自己首先捐出50万元,带动了在外企业主的积极响应。据统计,他们为周宁县慈善总会认捐的总额超过800万元。因此,郑维雄先生被授予周宁县慈善总会“永久荣誉会长”的崇高荣誉,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郑维雄 男,周宁县慈善总会永久荣誉会长,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宁德市工商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周宁县驻沪党委书记、周宁驻沪工作处主任;福建省上海商会常务副会长、宁德市上海商会会长、上海市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副会长,周宁上海商会名誉会长,周宁一中名誉校长等职务,周宁县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党代表和人大代表,2007年又先后当选为宁德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这位中国的“穿裙子的卡拉扬”性格倔强,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最好;不认同,那就做出来给你看。”倔强也是某种遗传基因。1929年9月27日,郑小瑛出生在上海。父母没有按照家族辈分排行给女儿取名,而是用了父亲的姓和母亲的名。这是他们不顾反对、追求爱情,坚持婚姻自主的结晶。郑小瑛的父亲郑维是福建永定客家人,是清华大学第二期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商科博士。郑小瑛的母亲温嗣瑛出生于四川重庆,受“五四”思潮影响,执意要去上海念女子体育高等师范班,学习新式体育。这在那个女孩子足不出户、笑不露齿的年代,乃是大逆不道。可性格倔强的温嗣瑛硬是瞒着家人买了统舱船票,背着行李独自登上了去上海的轮船。毕业后,温嗣瑛回重庆当上了中国第一代女子体育教师。据说她当时还让女学生穿上灯笼裤、背心裙走上操场,在留声机播放的音乐伴奏下,跳西方舞蹈,轰动山城。郑小瑛谈到母亲温嗣瑛时,坦言:“我独立好强的性格,与从小接受妈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拿着喇叭吆喝的指挥郑小瑛参加的中原大学文艺训练班解放后成了武汉中原大学文工团。1952年,文工团保送郑小瑛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郑小瑛6岁学习钢琴,音乐天赋极高。1955年,苏联指挥家杜马舍夫在中央乐团开办合唱指挥训练班。因对报名学员不甚满意,就又到中央音乐学院亲自挑选了一些人,其中就有在作曲系学习的郑小瑛。转年,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创建,郑小瑛任主课教师。1960年郑小瑛赴苏联深造,毕业证书上这样写着:郑小瑛1960年至1963年间在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管弦系歌剧交响乐专业进修,导师是功勋艺术家安诺索夫教授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教授。郑小瑛在苏联指挥演出了多场音乐会。1962年10月3日,郑小瑛在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命名的剧院指挥演出了难度极高的歌剧《托斯卡》,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舞台的中国指挥。就这样一位女指挥,放下了身段,一生执着于古典乐在中国的普及工作。
那是1979年的秋天,歌剧《茶花女》在北京西郊五道口工人俱乐部上演。这是这部西洋歌剧禁演十多年后的首次演出,担任指挥的是郑小瑛。台上灯光暗下,身穿黑丝绒演出裙的郑小瑛登台。音乐将起,台下观众仍在聊天、嗑瓜子、吃花生。指挥棒划出起拍,场内仍未安静,乐队不得不放大音量来盖过喧哗。凄婉的序曲演奏得铿锵昂扬,演奏者面带苦笑,观众倒是哄堂大笑。郑小瑛说,幕间休息时竟有观众跑到乐池边和她打招呼,“怨不得这么齐呢,敢情这儿还有个打拍子的呢”,“喂,打拍子的阿姨,你们这光唱不说的叫什么戏”。演出结束,郑小瑛一个人坐在曲终人散的观众席。她翻着谱子,一个小时过去,一行都没看进去。她想让更多人听懂古典乐。从那之后,指挥郑小瑛有了另一个身份:讲解员。于是,每次演出开场前20分钟,郑小瑛就拿着喇叭到剧院门口吆喝,请观众提早入场听讲座。起初只有二三十个听众,后来有一两百人,甚至有人多次买票只为听郑小瑛的讲座。有人拿着节目单,边听讲座边做笔记,甚至有人专门带砖头大小的录音机来录制讲座内容。这便是著名的“郑小瑛模式”。
1997年下半年,退休后的郑小瑛打算去厦门筹建一个乐团。那个时候郑小瑛的饭量突然明显减少,整个人消瘦得厉害。老伴刘恩禹劝她去医院检查一下。11月初,郑小瑛独自一人去医院检查,结果对她如晴天霹雳。郑小瑛患了直肠癌。“我当时紧张是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特别是我想让世界能听到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和歌剧。”郑小瑛最担心的是,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手术后,为了能及早恢复,她每天在老伴刘恩禹的搀扶下,咬着牙关,在医院的走廊上缓慢移动,一步,两步,到几十步,到一百步,到一千步。郑小瑛说,她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重新站在指挥台上,没有。
1998年4月,郑小瑛出院。5月,便飞赴爱沙尼亚的塔林,指挥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因为化疗,郑小瑛头发全部掉光,她戴上了假发,指挥了两场中国交响乐音乐会。当她指挥乐团演奏根据中国古典名曲《霸王卸甲》改编的协奏曲时,刚劲有力的手势下,古战场上金戈铁马的激战,何尝不是她生命的搏斗。郑小瑛一直有把中国作曲家黄安伦写的四幕大歌剧《岳飞》搬上舞台的想法。1997年底,郑小瑛因癌症在进手术室之前,特意叮嘱好友、词作家徐庆东:“我如果出不来了,你要记得,一定要把《岳飞》排出来。”所幸手术顺利。术后,郑小瑛寻根谒祖,第一次来到她父辈的祖居地——福建永定。为祖坟扫墓后,她参观了永定的土楼,一下就被土楼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震撼了。郑小瑛当时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用现代的交响乐来表现古老的土楼文化,这不是更能让世界知道它的价值吗?在郑小瑛的推动下,9个月后,作曲家刘湲创作的5乐章的交响曲《土楼回响》首演。此后郑小瑛指挥厦门爱乐乐团,把这部作品演到了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创下了我国交响乐套曲演出场次之最。郑小瑛笑言这是她的“土楼环球梦”。2015年黄安伦歌剧《岳飞》于天津大剧院首演,86岁的郑小瑛在演出前讲话2005年末,76岁的郑小瑛在福建龙岩演出,身穿标志性白衬衫黑外套的她大步流星从舞台左侧入场。还未登上指挥席,脚底一滑跌到一米多深的场下。地板砸出一声响,所有人都被震得从椅子上站起来。郑小瑛被扶到台边。她稳了片刻,继续登台指挥。开场前,她声音响亮地宣布:“请大家放心,一场虚惊。”身姿依旧挺拔,只是头发有些乱。指挥完一个小时的音乐会,郑小瑛浑身疼了两个月。现在回忆起来,她展眉大笑:“摔跤后我自己安静了一会儿,然后我活了。”“洋戏中唱”则是如今郑小瑛口中“贼心不死”的“人生最后一搏”。她说,西洋歌剧用原文演唱,就将绝大多数的中国听众拒于千里之外。她希望能在更多的歌剧院里恢复上演中文版的西方经典歌剧。几年前,郑小瑛曾试着在国家大剧院用中文演出作曲家马勒的《尘世之歌》,她希望以此获得关注和讨论,可惜和者盖寡。而这次在上海,郑小瑛还将尝试她所提倡的“洋戏中唱”。郑小瑛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是源自于歌剧,也源自于她的执拗,“我就是要把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燃烧在歌剧这件事上”。(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