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元代瓷器底部特征,元代瓷器的底足有什么特点?

专业网络营销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元代瓷器底足特征图片及内螺纹,[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元代瓷器底部特征

1.元代瓷器的特点

元代景德镇的瓶、罐等器型,常采用分段制胎后粘合,外壁接痕经打磨,内壁则可见接痕。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不修削,胎体接痕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明显。

2.制作工艺

元代制胎工艺不太讲究修坯,因此大型器物的足边常不规整,有弯曲现象。小型器物则有精致者,胎质洁白细腻。削足处理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有深有浅,圈足不十分整齐。

3.胎底特征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4.支烧痕迹

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这是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

5.元代瓷器品种

元代官窑瓷器主要有釉里红、青花、卵白釉枢府瓷三种,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

6.青花瓷特点

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给人以磅礴刚健之感,但保存完整者极少。

7.釉里红瓷特点

元代釉里红瓷呈色不稳定,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由于技术难以掌握,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

8.卵白瓷特点

卵白瓷精粗不一,压模印花制作水平参差。早期釉含铁多,白中泛青,后期釉层厚而失透,以致纹饰模糊,上品现已难觅。

9.青釉器特点

元代青釉器较少,例如青釉葫芦形瓷注子,高约13公分,富时代特色,继承宋代青瓷制作技术,但不如宋代者洁净莹润,传世完美品极少,十分难得。

10.瓷器鉴别

二、从瓷器底足鉴真假

陶瓷鉴定通常涉及观察器型、胎釉、纹饰,并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初学者往往会感到困惑,因为信息量庞大,难以入手。然而,经验表明,从底足入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底足如同瓷器的“内脏”,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关键特征,可以更容易地识别真伪。

例如,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和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瓷器年代特征的明显迹象。

乳突是底足中心凸起的部分,它在不同朝代的瓷器上呈现不同的大小和形态。元代的乳突显著,明代早期也较大,洪武中期开始变小,永乐和宣德时期出现细小的乳突。成化、弘治到正德时期乳突较少见,但至嘉靖和万历时期再次出现,并一直延续到崇祯时期消失。

旋痕和跳刀痕在明末清初的瓷器上较为明显,而明初的底足外壁常见重刀斜削痕。宋代的底足内壁有时可见旋转的刀削痕,中间会隆起一脊梁。明正德时期底足常见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在康熙时期的底釉处可见,大小不一,但无论大小都能清楚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代仿品中,棕眼较浅,通常无法看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是由于古代胎土中含铁量高,在高温下氧化成砖红或羊肝色。明代后期火石红变淡,但宣德时期仍常见。清早期火石红依然可见。

湖米底出现在明与明前的砂底大盘中,由于胎中含铁量高,高温通风冷却时,砂底处氧化成类似米饭烧焦的片状痕迹。

敲底是道光时期钧红釉瓷器的特征,因釉肥厚而流到底足处,与垫物粘连后人工敲开,底足处会留下类似狗咬的痕迹,但年代久远后,敲打处胎色变深,手感平滑。

元代瓷器的底足有什么特点?

原创2021-05-13 17:10·芝麻开门收藏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由元朝时期所烧制的各类瓷器制品是被大众所忽视,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左右,出现了转机。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由于不断有地上或者是地下的元朝瓷器被人们所发现,瓷器的身影也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因此才逐渐的引起了收藏者们的广泛关注,才有了现如今元瓷蓬勃发展的现象。


1:元龙泉青釉剔刻四季花卉纹铺首耳罐,尺寸:高29.8厘米,估价:HKD7,000,000,成交价:HKD6,100,000

如今,元朝瓷器广受大众喜爱,自然也少不了收藏之人。那么作为收藏的我们,在收藏元瓷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瓷器特征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们,简单地介绍几点收藏元朝瓷器的要点,为大家的收藏之路,助上一臂之力。


2:元龙泉窑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6厘米,估价:RMB5,000,000~6,000,000,成交价:RMB5,750,000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瓷鉴赏行业中,有一句“举足轻重”的专业术语。这一词的意思是说,收藏者们在鉴定一件瓷器的真伪,及其年代是,观察瓷器的底足是十分关键的一点,因此才会有了这句“举足而知轻重也”的古话。小编接下来也重点从元瓷的底足特征进行介绍。


3:元龙泉粉青釉大贯耳弦纹壶,尺寸:高37.7厘米,估价:RMB3,000,000~5,000,000,成交价:RMB5,520,000

元朝瓷器底足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瓷器底足无釉色。元代瓷器的底足,绝大多数就是以裸露装为主,只有少数的瓷器才会在底部涂抹一层稀薄的保护底部的釉色,这样的釉色也是那种几乎看不到色彩的痕迹。元代瓷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元朝时期沿袭了少数民族喜欢席地而坐的传统喜欢习惯,其瓷器也多放置于地上,瓷器底部釉面的磨损消耗较大,人们也就省略了这一步骤。


4:元青花云龙纹折沿盘,尺寸:直径30厘米,估价:RMB4,500,000~6,500,000,成交价:RMB5,520,000

元瓷底足无釉的另一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元朝时期的瓷器体积一般较大,其瓷器胎釉十分厚实,底部的釉体难以附着,在加上底足上釉的工序十分繁琐且复杂,烧瓷工匠们为了提高瓷器的生产速度,便也就省去了上底足釉的这一步骤。并且由于元朝瓷器不上底足釉面,导致其瓷器的底部经使用后被削磨得十分光滑,十分具有时代特征。

另外,元代瓷器底足还有极为明显的乳突现象,这也是元代瓷器的显著特征之一。虽然说,乳突现象的瓷器在所出土的明清瓷器中也有出现,但是元朝时期的乳突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据专家讲解,瓷器底足乳突现象的出现,是为了让庄重肃穆的元瓷,增添一份俏皮与活泼,从而达到了为元朝瓷器增添了一抹与众不同的气质。


5:元青花缠枝孔雀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0.5厘米,估价:RMB2,800,000~3,500,000,成交价:RMB4,830,000

最后一个元代瓷器底足的特征,表现在瓷器底足会出现不同斑点的状色块。有些是因为瓷器胚土的原因所造成了,还有着是因为烧制时火候不均匀,从而产生一些化学反应而造成颜色的变化。其中主要出现的斑点为火石红斑、芝麻状斑点以及釉斑这三类。以上就是元朝瓷器底足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如果收藏者们还有其他元朝瓷器底足特征的鉴赏,欢迎与我们一起了解鉴赏。

【WINDRISES NETWORK MARKET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图片及内螺纹
发布人:q643828419 发布时间:2024-10-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