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女子漫展穿和服,警惕日本的罪恶脱敏测试;勿忘历史,吾辈当自强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91817908009140746/

首发2024-07-15 19:44·金榜题名时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庄子·外物》


释义:在卖鲍鱼的店铺里待久了,就闻不到鲍鱼的腥臭味了,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气味。后来引申为对不好的事情或环境习以为常,失去了应有的警觉和判断力。

近期在长沙举行的ACC漫展上,确实发生了两名女性因为穿着和服和木屐而被保安拒绝入场的事件,这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广泛讨论。


图片与事件无关(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漫展有相关规定:



有的网友指出,:在追求个人表达自由的同时,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可能触及他人的情感或引发社会争议时。参与者在选择服装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也有网友指出,穿衣自由,主办方不应该限制个人的自由;



无独有偶,2021年7月18日,有国人女子身穿和服游逛南京夫子庙,引起网友热议:


2021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也有女子在南京身穿和服逛街。

1937年7月7日晚,在北平(今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附近,日本驻屯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演习过程中,日军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拒绝。这一要求实际上是一种挑衅,旨在寻找借口挑起冲突。随后,日军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起攻击,中国第二十九军奋起反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这场冲突迅速升级,日本后续部队陆续增援,中国军队也投入更多兵力,双方在华北地区展开大规模交战。



南京大屠杀,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


有网友说:日本外务省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中国公众意见,以减轻或消除中国民众对日本某些政策或行为的负面看法或批评。这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议题如核废水排放、历史遗留问题或是双边关系紧张时。日本政府可能会投入资源用于公关活动,旨在改善其国际形象,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正面信息传播。通过资助文化交流项目,如邀请中国“大V”(网络红人)赴日访问,以期展示日本的积极面并影响中国公众的看法。

也有网友说:日本政府通过大量将本国文化无差别输入中国,侵入到中国人的时时刻刻,从平常的穿和服,带日本色彩的图书、漫画;当中国人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就会在国家公祭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或者地点进行文化入侵,形成所谓的”罪恶脱敏“,让国人逐渐忘记历史,沉迷娱乐。

笔者认为,在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学会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穿着和服或其他文化的传统服饰,如果出于欣赏而非戏谑或不敬,是可以的,但必须考虑场合的适宜性和周围人的感受。在追求个人表达自由的同时,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可能触及他人的情感或引发社会争议时。参与者在选择服装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此类事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社会各界可以就文化敏感性、历史记忆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进行深入讨论。


各位对此事如何看待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发布人:q4483309274 发布时间: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