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蟑螂是外来入侵物种吗,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蟑螂是生物入侵吗,[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蟑螂是外来入侵物种吗

蟑螂在我国既有本土种类也有外来物种。本土蟑螂中,中华地鳖是一种常见且被广泛养殖的种类,它在中药中有行瘀化血的功效,被称作土元,特别是在接骨续筋方面有显著效果,因此得名“接骨虫”。中华地鳖也常被用作珍贵的营养菜肴材料,如“油煎银鳖”和“红烧地鳖”,表明它也是可食用的一种。

我们在家庭环境中常见的德国小蠊和美国大蠊确实属于外来物种,它们可能是通过人类的贸易活动传入中国的。确切的传入时间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蟑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尔雅》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其中就有对蟑螂的记载,称之为“虫垤”,并描述了它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同时,《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也对类似蟑螂的生物有所记载,如“光凝”和“蝮蛇光凝”。这些生物的形态和习性虽与现代蟑螂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属于昆虫类生物,与蟑螂有一定的关联。

二、中国古代有蟑螂么?它是外来入侵物种么?

有,因为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不是外来入侵物种。

蟑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俗称蟑螂,是常见的医学昆虫。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

扩展资料

曾经有生物学家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下了一个定论: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全球核子大战,在影响区内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和甚至鱼类等都会消失殆尽,只有蟑螂会继续它们的生活!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人类身体所能忍受的放射量为5rems,一旦总辐射量超过800rems则必死无疑。

而德国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则达到967500rem!(表示辐射剂量。rem剂量当量雷姆(rem)希[沃特](Sv)1Sv=100rem)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幸存下来。美国政府用来消灭蟑螂一年的费用就达到15亿美元,大约是用在防治艾滋病预算的两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蟑螂

蟑螂竟是外来入侵物种?拉丁蠊新种“小强”有何不同?

2022-12-2211:56·光明网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更多种类、更广来源和逐年增加的进口原材料,在国内的运输方式多样且流向复杂,使得病虫害藏匿更为隐蔽,增加了检验检疫的难度。这些可能成功躲过检疫的“偷渡者”,我们称之为外来物种。其入侵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人们身体健康、生物多样性等也同样具有威胁。

11月,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港海关在进境原木中,截获2种国内未见分布的拉丁蠊属蜚蠊,俗称蟑螂。在我国因其生命力顽强难以防治,被赋予了昵称“小强”。“小强”家族庞大,目前全世界已知蜚蠊种类约有4337种,我国约有250多种,近几年蜚蠊已知种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幅较缓。蜚蠊是海关检疫的重要病媒生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截获的蜚蠊中,除了已有报道的多恩拉丁蠊外,还有一种拉丁蠊为全球首次报道的新物种。新截获的两种“国外小强”有哪些特征,它们和“国内小强”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潜在危害?

本次从原木中截获的蜚蠊为拉丁蠊属,鳖蠊科,拉丁蠊亚科,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我国比较常见的蜚蠊为德国小蠊,两者在外部形态有着一定区别,可从体型大小、颜色和翅膀,前胸背板等特征上进行区分:

蟑螂是生物入侵吗

1、体型大小:此次海关截获的拉丁蠊新种体长5.8mm,而被截获的另外一种蜚蠊为多恩拉丁蠊,体长4.3mm,即便加上它的翅膀,全长也只有4.8mm;我国常见的德国小蠊体长约为13-19mm,截获的两种“外国小强”在体型上仅有“国内小强”的二分之一左右。

2、颜色和翅膀特征:截获的两种拉丁蠊呈黄褐色,多恩拉丁蠊右翅分不透明区和透明区,后翅残缺;拉丁蠊新种右翅亦有透明区和不透明区,但透明区更加明显,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不发达;德国小蠊翅膀完全覆盖尾部,呈褐色至深褐色。

3、前胸背板特征:拉丁蠊新种和多恩拉丁蠊前胸背板后缘中间稍微凹陷,具“Y”形浅沟,纵沟延伸至后缘;德国小蠊在前胸背板上有2条深褐色至黑褐色纵条纹。

三种蜚蠊的前胸背板特征图

“外国小强”虽然在形态上和“国内小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亦存在很多相似点,如拉丁蠊和国内已有的蜚蠊口器类型相同,主要为咀嚼式口器,以啃食植物或固体组织为主,若它们此次不被截获而入侵成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繁殖能力,可能对农作物的幼苗造成危害,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与国内大多蜚蠊物种相同,拉丁蠊是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其体内可能携带多种致病微生物,污染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具,留下难闻气味的同时,还可能造成多种病害的传播,威胁人畜健康。

蜚蠊对食物及农业危害(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何蜚蠊会有“小强”这样的昵称?简单地说便是其生命力顽强、繁殖迅速、迁移和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如美洲大蠊在有水无食的情况下,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即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们还可以互相残食,以求生存。

“小强”的繁殖能力强且速度快,产卵量较大,子代发生周期短。一只成熟的雌性蜚蠊每周可产出一只含有约40粒卵的卵鞘,一年下来可繁殖数万只后代,有的雌性蜚蠊只需交配一次,就能实现雌雄同体,之后不需交配就可持续产卵。

有些“小强”虽然有翅,但只有部分种类能作短距离的飞行或滑翔,活动主要靠足,爬行速度很快。其体小、灵活且不易被发现,易伴随家具、书籍或进出口货物的迁移而造成人为扩散或非法偷渡,入侵他国。它们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隐蔽地方,昼伏夜出,难以发现,从而很难有效防治。

蜚蠊和幼虫及其生活环境(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新截获的拉丁蠊,是国内未见分布的物种,其与我们熟悉的“小强”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但由于对其认识并不深入,所以有效地防止“外国小强”的入侵就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做到将其拒之门外?

1、源头防治:在进口贸易中加强海关检疫,严防进口货物携带入侵物种,做好虫卵的消杀工作,尽量做到进口货物未入先消的防治工作,在源头上阻止“外国小强”进入我国。

2、注重科普力度:增强民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尤其是对从事外贸工作,进出口贸易等重点人群要加强科普,让人们在源头上重视进口货源无污染的重要性。

3、未入先防:通过对本次截获的拉丁蠊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提前预防其发生和传播;其次,定期对重点场所进行化学防治,并在其可能活动的场所放置黏板进行捕杀或者人工诱捕后用酒精消毒、高温密闭焚烧;生物防治是针对“小强”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如投放蜚蠊天敌对其进行捕食。

作者:阮东孝(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本科实习生,云南农业大学在读大二学生)

科学性把关:吴婧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校外导师)

参考文献:

[1]李媛,刘靖涛,刘英杰,刘勇.我国进境原木携带检疫性病虫害概述[C]//.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30-35.

[2]李婷婷,刘德星,陈健,魏晓雅,邱德义,柯明剑,岳巧云.首次截获2种国内未见分布拉丁蠊属(Latindiinae:Latindia)蜚蠊的形态学鉴定[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2,33(05):742-747.

[3]张巍巍,《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重庆市,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05-30.

[4]孙耘芹,李梅,何凤琴,齐欣.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J].昆虫知识,2004(03):216-222.

[4]姜志宽,吴光华.蟑螂防治(二)──蟑螂的生态习性与常见种类[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15(02)
:169-172.DOI:10.19821/j.1671-2781.2009.02.032.

[5]房英春编著.走进动物:房英春编著,2009:21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

【WINDRISES NEWMEDIA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159999-78052

专注于新媒体运营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

蟑螂是生物入侵吗
发布人:q399362120 发布时间: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