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产品详细

胡银岳中央音乐学院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胡银岳中央音乐学院,[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中央音乐学院的学术研究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校级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校级: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现代电子音乐中心、音乐治疗中心、嗓音研究中心1987年至2012年,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奖8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61项。2013年,学院有国家级项目立项4项。
2013年国家级项目立项一览表序号项目批准号负责人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课题经费(万)112FYS008王新华16、17世家西方音乐音高组织体系之演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5212QKA100温永红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40313FYS006项筱刚李凌音乐评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413AD003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0中央音乐学院2011-2011年科研成果(论文)一览表作者名称成果形式出版日期出版/发行单位杨民康德昂族情歌“阿坡翁”当代发展变异状况的考察与研究论文40575《民族艺术研究》李昕Somequestionsontheinstrumentsusedin“Qiuci”music论文2011-1-22IndiranagarSangeethaSabha(RegdTrust)India李昕MyUnderstandingofAfricanPianism论文2011-12-8MRIPress,USA李昕ABriefreviewOftheearlydevelopmentOfJazz–styledmusicinShanghai论文2011-12-1MRIPress,USA杨民康云南布朗族风俗歌[索]的变异过程及其异文化解读论文2011-1-15《中国音乐学》吕钰秀移动的脚步移动的岁月―马兰农耕歌谣风论文2011-1-15台东杵音文化艺术团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书写的范式、结构及教学应用论文2011-1-8《音乐艺术》宋瑾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与音乐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论文2011-1-8《音乐艺术》娜木拉如何改进握弓姿势论文2011-1-5《小演奏家》宋学军短暂而辉煌的一部团史——记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论文2010-12-3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李昕AfricanMusicStudyinChina论文2010-12-15CompositioninAfricaandtheDiaspora,Volume2肖学俊《对“汗都春”现象的文化解释》论文2011-5-15《音乐研究》宋瑾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论文2011-5-15《音乐与表演》娜木拉掌握大提琴把位的规律论文2011-5-13《小演奏家》陈荃有《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活动述评论文2011-4-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和云峰《关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若干思考(2)——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四份教学计划看其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更新》论文2011-3-25《中国音乐》袁静芳南北曲在明代佛教音乐中的传承与发展——兼析明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论文2011-3-15《2010年两岸戏曲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曾永义主编王次炤《音乐与文学》论文2011-3-13《人民政协报》娜木拉如何掌握正确的握弓方法论文2011-3-3小演奏家李晓冬《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音乐进程》论文2011-3-1《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何宽钊浪漫主义的文化-美学阐释论文2011-3-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胡银岳《二战后日本现代音乐发展研究》论文2011-3-1上海音乐学院杨民康少数民族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我所知道的田联韬老师论文2011-2-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刘悦《论李斯特清唱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宗教思想内涵》论文2011-2-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宋瑾新历史主义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2-15《交响》姚恒璐《我们这个时代的作曲家》论文2011-2-15《福建艺术》娜木拉如何做到与合作者默契配合论文2011-2-15小演奏家王次炤发人深省以史为鉴——为《毛宇宽音乐文集》作序论文2011-2-12《人民音乐》王华对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实物管理存在问题的探讨论文2011-2-8《中国经贸》宋瑾斯蒂芬·戴维斯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7-15《中国音乐学》杨民康德宏傣族佛教寺院的信众吟诵艺术及其文化变迁论文2011-7-1《民族艺术》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舞台展演的意义和作用——兼谈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种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论文2011-7-1《音乐探索》肖学俊《汗都春平调音乐的传入及发展——锡伯族“汗都春”的历史与现状系列论文之二》论文2011-6-20《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田联韬藏文化圈边缘区跨界民族音乐研究论文2011-6-12《人民音乐》娜木拉关于拇指在按弦技巧中的重要性论文2011-6-7小演奏家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舞台展演的意义和作用论文2011-6-5《广播歌选》陈荃有中国音乐期刊:脚下的路该要如何走?论文2011-6-1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润洋《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论文2011-6-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宋瑾斯克鲁顿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2011-5-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张乐心关于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的几个问题论文2011-5-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沈凡秀德理格奏鸣曲曲演奏CD2011-9-25北京东方影音公司娜木拉晨兴音乐桥论文2011-9-22《小演奏家》杨民康跨界族群与跨界音乐文化——中国语境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意义和范畴论文2011-9-15《音乐研究》宋瑾感性学:去蔽与返魅论文2011-9-15《天籁》赵寒阳二胡学习中的几点经验论文2011-9-12《人民音乐》和云峰《再论“原生态”音乐》论文2011-9-1《音乐探索》盛原巴赫音乐与中国文化在澳门交汇论文2011-9-1澳门利马窦学社贾国平现代音乐在中国论文2011-9-1《人民日报》肖学俊《“汗都春”与锡伯族的多重文化认同》论文2011-8-2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袁静芳历史古老的北京智化寺音乐论文2011-8-15《东洋音乐研究》宋瑾言说音乐的三种术语及隐喻论文2011-8-15《交响》李淑琴中西音乐深度融合下的传奇歌剧——写在歌剧《白蛇传》荣获普利策奖之时论文2011-8-12《人民音乐》何宽钊歌剧“白蛇传”的美学思考论文2011-8-1《人民音乐》杨民康清代北京藏传佛教的道歌演唱与艺僧制度——兼论三世章嘉活佛对传承传播蒙藏佛教乐舞的贡献论文2011-7-25《黄钟》钱茸地域性声乐品种音乐分析新议论文2011-7-15《中国音乐学》杨民康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论文2011-7-15《艺术百家》叶小钢《林泉——叶小纲音乐典藏》CD2011-7-15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刘悦《李斯特清唱剧创作的历史贡献》论文2011-7-15《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和云峰《知其难为而为之——关于当代“跨国族群”音乐文化研究难点透析》论文2011-11-15《音乐研究》李萌古筝盛世华章名家协奏曲音乐会《八面风》DVD2011-11-15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付涛涛融会贯通独树一帜--杨儒怀教授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论文2011-11-12《人民音乐》褚历《十番锣鼓的数列结构》论文2011-11-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于润洋《谈谈音乐学视域下的和声对位教学问题》论文2011-11-1《人民音乐》于润洋《席曼诺夫斯基的艺术人生》论文2011-11-1《艺术评论》周耀群《2009年西方音乐史研究综述》(中国音乐年鉴条目)论文2011-11-1文化艺术出版社曹晓青中国手风琴新作品专辑CD2011-11-1中国唱片总公司戴嘉枋论“文革”后期对传统音乐的秘密“抢救”论文2011-10-25《黄钟》李起敏罗贯中的理想国探求-走出国家政权更迭的轮回论文2011-10-22《东平湖》杨民康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论文2011-10-15《世界宗教文化》周海宏感性的智慧与内心的真情——借为秦文琛作品评论集作序而作的自我表白论文2011-10-12《人民音乐》何宽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声及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哲学-美学阐释论文2011-10-1《音乐研究》李起敏借得铁干银钩笔来传雪域春消息论文2011-10-1台湾《美丽宝岛》月刊社潘澜略论席曼诺夫斯基晚期创作中的民族性论文2011-10-1《艺术评论》和云峰《辛勤耕耘一甲子桃李芬芳忆往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研究、教学60年》论文2011-12-25《中国音乐》和云峰《藏传佛教及其音乐在摩梭人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和云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课的设置理念与若干思考》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杨民康从聂耳日记看其音乐创作的乡土因缘和传统回归论文2011-9-25《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李萌古筝《盛世华章》--《铜鼓舞》CD2011-12-15天天艺术出版夏苒记第四届中国ConTempo&瑞士Cultruescapes新室内乐作曲比赛暨ContempoPrimo现代室内乐团培训计划论文2011-12-15《2010中国新音乐年鉴》馆藏资源
截至2011年8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面积4780平方米,馆藏图书乐谱、音像资料、音乐期刊等各种载体形态的资料逾47万件(册),包括古琴、琵琶文字谱、寺庙音乐工尺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谱等珍贵资料,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外国作品。另外还有不同语种的专业理论及工具书7.5万余册,音乐期刊1万余册,音像资料22.6万余件,是中国最大的专业音乐图书馆。同时,数字图书馆还拥有《馆藏音乐书籍全文库》、《馆藏音乐乐谱全文库》、《音乐核心期刊全文库》、《馆藏音像资料点播库》等数据库。电子资源覆盖书籍、乐谱、期刊、音视频,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业音乐电子资源库。图书馆还收藏有中国现代作曲家的资料及手稿,以及许多珍贵的文字和音响资料。1997年,该馆加入了国际音乐图书馆协会(IAML),成为国内的第一个会员馆。
学术期刊
学术性季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是全国艺术类中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唯一拥有教育部名栏的期刊,201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央音六部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首演

2021-12-16 19:43·音乐周报

文|纪晨

继12月4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之后,12月10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与中国音乐创作中心联合举办的“和乐中西·融创未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民族室内乐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举行。六部民族室内乐的新作品首演颇受业内关注。

备受期待的新作品首演

“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对于作曲系原创作品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不仅为作曲系的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也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自由创作的平台。想要把作品创作做好,就需要把创作和音乐会结合起来。”音乐会开始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陈泳钢走上舞台介绍道,“从今年起,‘和乐中西·融创未来’将每年在学院的支持下举办管弦乐音乐会和民族室内乐音乐会,为作曲系更多中青年老师提供更好的创作机会。感谢指挥系对作曲系的支持,也要感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为这场演出大家精心排练了一周。因为有大家的付出,才有这样一场精彩演出的呈现。”

当晚的演出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担任演奏,陈冰指挥。经过排练与集体商议,整场音乐会的演出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每部作品演出前,作曲家本人都会上台介绍作品。第一部作品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龚晓婷创作的《山居竹春》。“我一直很喜爱民族室内乐,我的第一部获奖作品也是民乐作品。但后来我的创作机会有限,这次有机会创作民族室内乐,我很珍惜。”龚晓婷表示,《山居竹春》的创作受到唐诗的启发,“在古代,竹春代指八月,就是现在的农历八月。我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色彩斑斓的,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我通过音乐表达了很多色彩,以及我个人的想法和追求。”作品寄托了作曲家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也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所蕴含的文化气质。

第二部作品《生生不息》来自作曲系副教授胡银岳。“《生生不息》的创作灵感有两个。十几年前我参加同学聚会,当时只有一个女生没有到场,全班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时隔多年,我们发现班级微信群里多了一个人,不知道是谁找到了她。原来,她现在生活在四川甘孜州亚青寺,是一名觉姆(藏语,意为出家的女众)。有时她会在群里发一些寺里的照片,有时她也会发一些歌,这些歌都是她有感而发,自己想到什么就唱出来的。从她的歌声中,我能感受到那种纯洁、质朴,感人至深。再结合几年前我去五台山游历时所见,我创作了《生生不息》。”在作品中,能具象地听到转经筒旋转的声音、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响,带给人无尽的想象,正如作品名称一样,生生不息。

上半场的第三部作品是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泳钢创作的《夜歌》。“按常理,作品是作曲家的‘孩子’,作曲家最喜欢的是自己的作品。但最近的排练,我竟然发现我更喜欢其他老师的作品。我想这就是创作、排演有趣的一面,不仅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让老师间互相了解彼此的创作。中国幅员辽阔,有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也带动整个作曲群体集体成长。”作品《夜歌》的音乐从安静的夜晚逐渐展开各种变化,逐渐恢弘、灿烂,最后回归宁静。

勇于探索的郭文景和“郭家班”

下半场的第一部作品是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文景以纪念勋伯格逝世70周年为主题,为梆笛、曲笛、高音笙、次中音笙、大阮和管钟而作的六重奏《寒山》。郭文景介绍:“我写这部作品有两个原因,一是纪念我大学时期的偶像勋伯格。今年是他逝世70周年,纪念不能只用嘴说,所以我以他的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的音列为民乐六重奏写了这部作品。读大学时,第一次在学校小礼堂里听到现场演奏勋伯格的作品,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下决心要学习十二音作曲技法。但当时学校里没有老师会,我找到罗忠镕先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毫无保留地教我,我们也成为了忘年交。今年9月,罗先生去世。这部作品也是为了缅怀他。二是为了探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可能性。十二音是现代派技法中影响最广、最深的作曲技法,在调性瓦解之后,在‘无抓挠儿’的时候,它提供了一个建立秩序的方式,在无调性的场域里建立秩序。罗忠镕先生用这个技法写了带有中国色彩的作品,这是罗先生的创举,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涉江采芙蓉》《暗香》。用十二音的技法写中国风味的作品,是在设计序列的时候就埋藏了中国元素。我想在勋伯格的序列里,在没有埋藏中国元素的序列里,写出中国色彩的作品,这就是我这部作品所做的尝试。”

“接在郭老师后面我很紧张,尤其郭老师还是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主课老师。”作曲系青年教师纪宇上台后,介绍了他的作品《小组曲》,“以往在大家的印象里,民乐协奏曲都是一件民族乐器在前面演奏,后面是管弦乐队协奏。我想,既然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机会,我希望自己能够写一个不一样的民族室内乐作品,我选择带上一件西洋乐器:单簧管。《小组曲》是一个无调性作品,我个人也很喜欢无标题的作品,这样大家可以自由地去想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即便我说出来我自己在创作时脑海里的想象或故事,传达给观众后,大家感悟到的画面和我的还是不同。但这些都没关系,只需要享受音乐就好。”担任单簧管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黄子超。在三个乐章中,全曲以绵延又富有张力的气息娓娓道来,单簧管与民族室内乐团的融合创造了全新、有趣的音响质地。同时作品引入民间吹打乐的模式以及呼吸吐纳的形态,将不同乐器的音色放置在不规则的节奏内,使音乐饱满又富有张力。

最后一部作品《倾杯乐》来自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欣若。陈欣若接过麦克风,风趣地说道:“谢谢纪宇老师帮我‘挡枪’,我也是郭文景老师的学生,郭老师是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和老师的作品同在下半场演出,我也感觉压力很大。刚刚郭老师介绍了他大学时期的偶像,而我和郭老师学习了6年,他也是我的偶像。他向他的偶像致敬、学习,他拿出了他的作品;而我向我的偶像学习的方式是另一种——因为我了解他的作品,知道如果我按照他的创作道路来走,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他。于是选择反其道而行,不走他走过的路。很多作曲家都在追求更多的可能性,追求更鲜明的表达自我。而我选择不表达自我,把自己交给音乐,让音乐带着我走。”在作品《倾杯乐》中,陈欣若将多国家、多民族的音乐风格兼容在一起,乐曲将京剧元素、文人音乐、印度音乐等元素并置在不同层次中,变换、交织,不断带给听众惊喜和趣味感,形成一种崭新的、兼容并蓄的音乐风格。

-THEEND-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胡银岳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人:pqlzyo456 发布时间: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