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2018十大科学流言榜,[python实用课程],[C++单片机原理],[C#网站搭建],[Nodejs小程序开发],[ios游戏开发],[安卓游戏开发],[教会用大脑用想法赚钱实现阶层跨越]
前段时间,某品牌冰淇淋因中外版本用料不同,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那么,用奶粉做的冰淇淋真的是“低档”货吗?另外,骆驼奶更接近母乳?“增高针”可以帮助孩子长高?“防闷神器”可以缓解口罩闷热感?
这些疑问,8月“科学”流言榜为您释疑。
流言:某品牌冰淇淋中外版本用料不同,在国内使用“低档”的奶粉,而非“高档”的牛奶,不仅降低了标准,还抬高了价格。
真相:不管冰淇淋生产商用浓缩奶、奶粉还是牛奶,最后都是要调节冰淇淋里面的蛋白质含量,实际生产的时候多个成分常常一起用,并没有什么“高档”和“低档”之分。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冰淇淋里最主要的功能成分都是脂肪、蛋白质、糖,三种成分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冰淇淋蛋白质的来源以乳蛋白为主,但无论用牛奶还是奶粉,最终呈现在产品里的蛋白质作用是一样的。
在冰淇淋行业,中国企业用奶粉的比较多见,欧美国家用得最多的则是“浓缩奶”,其实这也不是“牛奶”。简单来说,浓缩奶是介于牛奶和奶粉之间的,水分没有完全去掉的牛奶。
冰淇淋厂家选择奶粉或浓缩奶主要是看市场供应的情况,这不是地域歧视,而是因地制宜。比如在奶源丰富的欧洲、北美、澳洲,冰淇淋厂更倾向于采购浓缩奶。而在奶源相对不足的地方,比如中国,则大多厂家都选择用奶粉。
其实无论是奶粉还是浓缩奶,在食品工业都属于“标准化”产品,不同批次间的差异比较小,基本不受季节的影响,且保质期比生牛乳长,储运方便,更利于产品品质的稳定。
流言:被誉为“沙漠白金”的骆驼奶,成分最接近母乳,比起牛奶更适合喂养新生儿。
真相:新生儿最好的食物是母乳。母乳中不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所有营养,而且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都在婴儿所需的合理范围内。母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的含量通常分别是1%、4%和7%,而三者在牛奶中的含量约为3%、4%和5%。与母乳相比,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乳糖含量过低,而骆驼奶的糖含量比牛奶还低,蛋白质又比牛奶还高。即使不考虑微量营养成分,仅是主要营养物质的组成,骆驼奶就已经跟母乳相差甚远。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实现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是唯一被认可的选项。不管是基于牛奶、羊奶还是大豆蛋白,婴儿配方奶粉中的营养成分都经过调整,尽可能地“模拟母乳”,从而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
流言:燃油车在大暴雨中被水浸泡后常常就报废了。电动汽车防水性好,不怕泡水,甚至可以当“陆地潜艇”使用。
真相:理论上来说,电动汽车的涉水能力比燃油车要强。电动汽车因其产品特性,通常在“三电系统”(指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密封性,被浸水的概率小。但是,暴雨时的环境并不可控,洪水的成分也比较复杂,或还具有大量泥沙等,比实验室的情况复杂得多。
正常情况下电动车泡水不会有漏电情况发生,如短时间内轻度泡水,经过及时修理后依旧可以正常使用。但是长时间深度泡水后,电动汽车也照样会报废。暴雨可能会使装配在电动汽车底部的电池剐蹭浸水,造成短路、漏电,从而引发危险。如果电池底部在位移过程中被撞击导致破损,电池包内部进入水汽,也将对电池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雨水中的杂质可能会在电池内部导电,导致电芯间短路、电池温度迅速升高,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发生爆炸。
如果电池进水后没有及时拆解,也可能对电芯造成腐蚀,然后导致自燃。而车辆控制系统内部进水后如果水汽未能排净,集成电路板也将逐渐被水汽腐蚀,从而对汽车整体性能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低压系统线束及线缆接头的防水级别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即便三电系统具备防水防尘功能,但电路线束及线缆接头出现问题,也一样会使电动汽车浸水后面临较大安全隐患。
不管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除了观察最核心的动力系统有没有被水淹,还需要注意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内部零件在浸泡后受到损伤,裸露的金属钣金件发霉锈蚀、电子设备(音响系统、传感器、线路)被水泡过后不及时维修引发的其他问题等。
流言:如果担心孩子的身高不够,可以到医院打“增高针”解决问题。
真相:“增高针”就是生长激素,在医学上主要用于治疗矮小症,有明确的使用范围。患者能否能打生长激素,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和体检指标,比如年龄、骨龄、激素水平等,并不是想打就可以打的。
注射生长激素的不良反应有很多,有些孩子在注射后,甲状腺功能会出现暂时性减低的情况,会有疲劳、乏力、虚胖等症状;有些孩子在注射后会出现血糖高的问题,需要定期监测,避免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还有的孩子注射后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
所以,通过滥用生长激素的方式“拔苗助长”,孩子们的健康反而很可能会受到损害。
流言:天气热时戴口罩会感到非常憋闷,“防闷神器”支架可以将平面口罩支撑起来,增加口罩与口鼻的距离,从而减少闷热感。
真相: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在口罩里加一个支架,会影响到口罩的密合性,令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规范化佩戴口罩时,需要双手把口罩捂住,用双食指进行鼻夹塑形,贴合脸颊。支撑架一般是由塑胶制成的,形状统一,难以符合每个人的脸型,又容易发生移位。“防闷神器”中央的支撑幅度过大,容易导致口罩两侧缘出现缝隙,影响口罩的气密度,削弱其防护性。
此外,过大的呼吸区,也会令呼出的水汽难以蒸发,湿热的气体积聚,只会让人感觉更加闷热。
医护人员在高风险区域使用的N95等口罩,虽然也有支撑结构,但这是在确保没有漏气的情况进行的支撑,原理上是不一样的。
流言:疫苗根本没有消灭天花、控制脊髓灰质炎与麻疹,疫苗本身是一场骗局。
真相:疫苗在消灭天花、控制脊髓灰质炎与麻疹传播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大规模疫苗接种等手段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疫苗接种后一些传染病并未消失为由,来制造“疫苗无效”的谣言,往往故意忽略很多细节,甚至自相矛盾。
比如,有文章宣称“英国1853年开始强制接种天花疫苗,但1870年仍然暴发天花疫情”来指控疫苗无效。实际上,自1853年开始强制接种天花疫苗后,英国天花疫情的致死率大幅下降,1870年的疫情源于法国的天花暴发,并不能说明疫苗无效。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从1988年起与世界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全球计划。正是得益于这一国际合作,脊髓灰质炎的全球病例从1988年的35万例降到了2018年的33例。可以说,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数据证明。
至于麻疹,2000年至2011年,全球每年死于麻疹的人数从54.2万下降到15.8万,下降了71%,这也得益于全球麻疹疫苗接种工作的进展。
流言:新冠拉姆达突变株是超越德尔塔突变株的“新毒王”,疫苗没用了。
真相:确实要警惕不断出现的突变株,但也不必理会一部分人拿突变株进行“恐吓营销”。从血清中和实验来看,最近一些研究确实显示拉姆达有一定的免疫逃逸,但在众多突变株中谈不上突出。根据现有研究,拉姆达也没有使疫苗失效。
不过,在评估一个传播能力强的突变株的潜在影响时,还要考虑到目前各个主要突变株间的竞争与此消彼长。依据跟踪研究,拉姆达对其他突变株(特别是德尔塔突变株),并未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对全球疫情而言,拉姆达的实际影响远不如德尔塔。
流言:草酸影响钙代谢,食用过量会导致骨密度降低,所以吃苦瓜会导致骨质疏松。
真相:过多的草酸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钙的吸收,但它只是导致骨质疏松的若干个因素之一。苦瓜含有一定量的草酸,确会影响部分钙吸收,如果肾功能不健全,过多的草酸还可能与钙结合形成肾结石。但苦瓜并不是唯一含有草酸的食物,甚至算不上所谓“草酸含量极高”的食物。
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骨钙大量流失,导致骨密度明显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性别原因(女性风险高)、年纪大、家族遗传、钙摄入不足、过度节食等等。草酸的影响只能归结到钙摄入量那个因素。
流言: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这种物质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因此常喝浓茶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真相:单宁的确会妨碍铁的吸收,但从各国的实际人群调查来看,喝茶不会对人体吸收铁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导致贫血。对于一般人来说,喝茶对铁的吸收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人们喝茶一般不会很多,从茶叶中能够溶解出来的单宁就更少了,对于铁吸收的影响其实很小。另外,日常的饮食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食物都含有铁,只要多吃点富含铁的食物,就不用担心缺铁。有很多食物可以促进铁的吸收,比如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
导致贫血的病因是错综复杂的,除了常见的缺铁性贫血之外,缺乏造血所需的其他营养同样会导致贫血,比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B12等等。
实习编辑董宇
校对王利绚
编审王云
2018年1月6日,智止流言,传播真知——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揭晓。十位院士和专家通过讲道理、摆数据、做实验等方式现场击破了这些流言。
发布
十大“科学”流言榜发布院士和专家揭开真相
本次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是在百度搜索数据量的基础上,从2017年发布的94条“科学”流言中由专家评委根据其传播广度和危害性投票选出,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既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也有事关人体健康的“一滴血就能测癌”“狂犬病疫苗无效”“受冻会导致关节炎”“坐月子决不能吹风”;还有与热点新闻紧密相关的“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需穿‘防引力波辐射服’”“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
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郭光灿,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沈政,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孙铁铮,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张军等十位院士和专家,通过讲道理、摆数据、做实验的方式对十大“科学”流言一一进行批驳和解读,不仅向公众传播了科学知识,同时也践行了科学精神。
真相
引力波新闻刷屏
需要穿“防引力波辐射服”进行特殊防护?
流言:
自从引力波被发现以来,网上许多商户迅速推出了“全球首发!由高科技纤维制成的防引力波辐射吊带背心,专为孕妇打造??”“珍藏限量版,高科技银纤维背心,能防引力波重力波??”等“防引力波辐射服”。
真相:
在引力波被发现的报道广泛传播之后,网上出现了众多的相关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于防引力波辐射的,因为大家只要看到“辐射”这两个字就会“恐慌”——既然引力波已经到达地球了,当然要想办法防引力波辐射!而专门为孕妇做的“防引力波辐射服”最畅销。
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15),就会向外辐射能量,比如玻璃杯里的热水早晚都会变得和室温相同。但只有能量高的电离辐射才有破坏人体的能力,如射线、x射线等。即便是电磁波,如果不是长时间曝光在强电磁波下,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微弱的。引力波作为一种携带能量的时空波动,一直存在于宇宙中,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本不需要防护。
癌症筛查获重大突破
一滴血就能“测癌”?
流言:
一篇题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网络,文中提到2016年10月的一则“旧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
真相:
早在2013年,媒体对“肿瘤标记物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报道时,面对当时同样被称为“滴血测癌”的说法,罗永章就曾辟谣过:“‘滴血检测肿瘤’的说法很不准确,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次,在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Hsp90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可以持续监测。”
而当标题被误读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后,罗永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也迅速地作出了回应:肿标(肿瘤标记物)最大的好处是快速、方便、便宜,可能筛查出许多危险人群。一滴血可对癌症病情检测和疗效评价并没有错,并没有说百分之百能检测出癌症(这也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
像Hsp90这样针对肺癌和肝癌的监测标记物,面对术后的患者从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来看可能更具参考价值。如果用于筛查,一定要有其他手段辅助,而且面对的应是高危人群而非普通大众。
寒冷削弱免疫能力
受冻会导致关节炎?
流言:
长期或严重的寒冷刺激可削弱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及免疫防御能力,使软骨面溃烂、破损而发生炎症,患上关节炎。
真相:
大多数骨关节炎都与关节达到使用寿命有关,一些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所致。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没有因为寒冷直接导致的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在受凉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让人误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罪魁祸首。
几乎所有的人到40岁时,负重关节都会有一些病理改变。
目前已知的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雌激素缺乏、骨密度异常(骨质疏松与骨硬化)、过度运动、吸烟、维生素D缺乏,以及创伤、关节形态异常、关节周围肌肉无力、反复的应力负荷等。
受凉后腿痛确实是关节炎的表现之一,但寒冷并非是导致关节炎的直接原因。虽然不会因为受冻直接患上关节炎,但关节受冻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和滑液分泌减少,也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这就增加了关节的负担和受伤的可能性,如果已患有关节炎还会加重相关症状,因此寒冷天气下重视保暖关节并没有错。
(据央广)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电话+V:159999-78052
机构由一批拥有10年以上开发管理经验,且来自互联网或研究机构的IT精英组成,负责研究、开发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公司具有完善的课程研发体系,一直走在整个行业发展的前端,在行业内竖立起了良好的品质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