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油米古村落主播,[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婺源篁岭有怎样的美景?
篁岭,位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人文景观丰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篁岭的美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梯田景观:篁岭最为著名的就是其壮观的梯田景观。春季时,梯田里灌满了水,形成一面面镜子,反射着天空的蓝色和云彩的洁白,犹如一幅幅天然的水彩画。夏季,梯田中的水稻绿油油一片,随风摇曳,生机盎然。到了秋季,金黄色的稻谷成熟,整个山谷仿佛被金色覆盖,美不胜收。
古村落风貌:篁岭的古村落保存完好,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古朴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马头墙,雕花木窗,无不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气息。村中的老宅、祠堂、牌坊等建筑精美,充满了历史的沉淀。
晒秋文化:篁岭的“晒秋”是一大特色。每年秋天,村民们将丰收的辣椒、玉米、南瓜等农产品摊开在屋顶上晾晒,五彩斑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传统的晒秋场景,不仅展示了农耕文化的魅力,也成为了摄影爱好者和游客追捧的对象。
自然生态:篁岭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天,则银装素裹,静谧祥和。四季更迭,各有千秋。
人文活动:篁岭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活动。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中秋赏月、端午包粽子等传统节日活动,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此外,篁岭还经常举办摄影大赛、绘画写生等活动,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
夜幕下的篁岭:当夜幕降临,篁岭又是另一番景象。灯光点缀在古老的建筑间,星星点点,如同繁星落入人间。夜晚的篁岭宁静而神秘,让人流连忘返。
二、...美的陕西自驾游好去处推荐,陕西省内大山深处适合自驾游古村落...
陕西特色小镇有很多,袁家村马嵬驿大多数人已经去过了,逢年过节人又超多,你去看的是人绝对不是风景,下面这些幽静小村落也是有一定历史的,每一帧风景都美如画。
1.粉笔村
陕西户县祖庵镇双旗村座落于户县县城西边2号路南端,当地人也叫两旗村,分为双北村和双南村两个自然村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双旗村悄然兴起了制作粉笔的热潮,全村80%的农户都在制作粉笔,成为庄稼人勤劳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
那时的双旗村,家家户户的前后院子、街道两旁,摆满了晾晒粉笔的架子,五颜六色的的粉笔就像一道道彩虹,把村子装扮的十分美丽壮观,“粉笔村”由此得名,也是名副其实的“彩虹村”。
地址:户县祖庵镇双旗村
2.秦岭大寺
大寺是一个秦岭深处的山村,位于距西安市南62公里的秦岭分水岭处。大寺是古时关中地区到宁陕县的官道,曾经非常繁华,鼎盛时期山路边还有防护栏,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石壁上的遗迹。
这里也是西安驴友心目中永远的向往。没去过的,想去;去过的,还想再去。在西安驴界,没有走过大寺都不敢称作驴友,只有走了大寺,才算是真正的驴子。这里被陕西驴子盛赞为秦岭的“香格里拉”,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尘世的烦恼一扫而空。
地址:距西安市南62公里的秦岭分水岭处
自驾路线:西安—G210国道-分水岭—沣峪林场—转播站三岔路口—大寺三组—大寺二组—大寺一组—高冠瀑布—环山路—G210国道—西安
3.秦岭六合村
在秦岭深处,还有一座古村,由于她本身的美丽和人迹罕至,堪比大寺,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一抹惊艳。
这座位于秦岭深处、在绿林环抱之中的村子—六合村,宁静、美丽、与世无争,农家小屋散布坡上坡下,原木围栏和乡间小道相映成趣,不多的几块庄稼地里长着绿油油的玉米、金灿灿的麦子,还有漫山遍野不知名的小花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图。
注意:此地位于秦岭大山深处,为户外线路,需由专业的户外领队带领,切勿贸然前往。
4.柏社村
陕西柏社村在三原新兴塬上,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关中通往陕北、甘肃、宁夏的重要通道,自古这里就是一个兵家要塞,是当地遗留规模最大的地窑村。
这里,进村不见村,见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树冠露三分。被誉为“中国古窑第一村”、“地平线下的村庄”。2014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它拥有的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展示出一种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在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微风荡漾下一切显得那么的静谧、古朴而又美好,令人陶醉。
地址: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
自驾:从西安出发自驾,历时2小时1分钟,全程71.1公里,途径:包茂高速公路、X204
5.厚畛子镇
陕西最文艺的小镇。厚畛子镇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太白脚下,黑河源头,这里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尤其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一厚一畛,让你领略不尽这大山的神奇,难得的人间仙境!
这座小镇,有着一群淳朴的山民,他们唱着动听的山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自驾路线:从西安出发自驾,历经3小时51分钟,途径:京昆高速公路、关中环线。
6.棣花古镇
棣花古镇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西15公里处,是六百里商於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如今,棣花古镇依然保留着宋金时期的原始风貌,淳朴的丹凤人祖祖辈辈在这里守护着这片被历史冲刷却依然存在的地方。
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店铺,年代久远的二郎庙,青砖铺成的充满怀旧感的清风老街。万亩荷花塘注入了古镇江南水乡的意蕴,一到花开时节,这里荷花的清香扑鼻而来,满塘荷花摇曳生姿,美不胜收。
在这里,你会看到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会看到坐在宅子门口缝鞋垫的老奶奶,嬉笑打闹着去上学的孩子们,和蹲在大门口慵懒的晒着太阳的小狼狗。走在这里,仿佛手表里的指针都会走的慢一些,情不自禁的和这里的丹凤人一样,渐渐爱上了这个天然去雕饰的小镇。
地址:商洛市丹凤县
7.熨斗古镇
熨斗古镇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熨斗镇建在喀斯特地貌的溶岩之上,现存古街多是明清时期建筑。
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富水河紧紧环抱,虽经千百年的时代变迁,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朴、优雅的风貌,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熨斗是个多民族集聚地,民风纯朴,在此听汉剧吃特产,使人疑在川中;乘木舟闻渔歌,又似江南别景;在咿咿的方言中,穿行古街,仿佛时光倒流;而古戏楼、牌楼、酒楼和吊脚民居常使游人流连忘返。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
自驾路线:西安—大河坝(石泉/佛坪,西汉高速155公里—两河镇(210国道11公里—石泉县(省级公路39公里—莲花古渡/汉江三峡(省级公路9公里—桂苑(省级公路24公里—熨斗镇(全程249公里。
8.青木川古镇
青木川古镇位于陕南汉中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曾先后称“草场坝”、“回龙场”。
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历经岁月沧桑,现有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古街、古祠、古栈道、古建筑等历史遗迹。
地址:汉中市宁强县的小镇
自驾路线:走西汉高速公路,西安—汉中—宁强—青木川,全程450公里
9.灵泉古村
在灵泉古村漫步,不经意间就可以遇到在其他村子已经不多见的毛驴套着的四轮车,扛着铧犁牵着耕牛的老人从南城门前的关帝庙前走过。
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感受到村民的淳朴善良、温顺谦恭。沏茶让座,递烟送水,热情得让人感觉不是来做客,而是回到了久别的家中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身处祖先遗留的珍贵房产之中,却是粗茶淡饭、土炕简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有些人家已然在翻新老宅盖新屋,他们的生活状态仍如同身居桃花源地一般安然。
地址:渭南市合阳县洽川镇灵泉村
自驾路线:西临高速—渭南—108国道—合阳县,从合阳县出发沿X305向东行驶约20公里即到达灵泉村。
10.建安古堡
建安堡是明延绥镇长城沿线36座营堡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乡境内,建安堡为明成化10年(1475年巡抚余子俊置,万历35年(1608年包砖。经年累月,鼎盛时期曾有一千多人口的建安堡,现在只有几十户人家了,平时仍在堡里居住的人就更少了。
1993年,王家卫曾率领众多香港明星在建安堡取景拍摄电影。这里的黄沙烈日、残垣断壁、刀光剑影,加上林青霞、张曼玉的风情万种,造就了一部独特而经典的武侠电影《东邪西毒》。
地址:榆林东北方
自驾:下高速沿榆林城外向金鸡滩方向走
11.蜀河古镇
蜀河古镇位于旬阳县太极城以东53公里汉江与蜀河交汇处,是东进中原、南抵湘鄂、西通川渝、北上关中的古今管道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为中国航运史上一名港,素有“小汉口”之誉。
走进古镇,感悟商贾云集依旧的古街区,看人流穿息的古巷道,抚千百年来的古城堡石墙,品错落有致的古民居,论高大雄伟的古建筑遗存,听娓娓道来的古镇传奇,仿佛将人带入那纤夫号子震天、汉江千座桅杆、万家灯火攒动、古道马蹄声声、戏楼歌舞升平、商贾一片繁忙的遥远时代
地址:旬阳县太极城以东53公里汉江与蜀河交汇处
12..鲍旗寨
这里三面环山,地势起伏蜿蜒,山雄水秀,川美岭阔,被摄影爱好者美誉为”中国的普罗旺斯”。这里一年四季色彩斑斓,景色迷人。块块田地随着起伏的山峦,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把这片大自然演绎的如此“国画”。
地址: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
13.党家村
党家村是韩城乃至我国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选址合理,村容如舟,瓦屋千宇,不染尘埃,布局集中紧凑,做工十分精细,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
经过680余年的沧桑变迁,党家村至今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125院。以集中紧凑,错落有致,保存完好而扬名中外,是罕见的人文景观。近年来,国内外古民居建筑专家纷纷来党家村实地考察,无不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其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地址: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深山里遗落的“密符”
2015-06-19 15:58·新华社发布
双语标语:“每个党员是一面旗帜”。
大东巴和树昆为清华百年校庆写下了432字的东巴贺词。
清朝留存下来的东巴文《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赵丽明供图)
■新华社记者杨春雪崔元磊
一张清朝道光年间留存下来的泛黄纸页上,几排歪歪扭扭的字符似乎在传递什么信息。它们有的酷似“人”形,有的令人联想到大山、小河或者树叶,更多的是难以识别的直线、曲线、规则的或者不规则的圆圈。
这张乍一看如孩童随意笔绘的图案是清华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赵丽明带领学生跋山涉水找到的珍宝。事实上,这是一张近两个世纪以前的地契,上面的“密符”记录了一块土地的交易,大意为:“田地东到水流为止,南到水沟为止……代字人笔墨费一袋麻布,已付……”
而地契中记录时间、地点、买卖双方、四周边界等基本交易信息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东巴文。
东巴文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纳西族使用的象形文字。这种图画般的象形文字约1400多字,纳西语称之为“serjelvje”,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清代余庆远在他所著的《维西闻见录》中曾描述:“麽些(纳西族旧称),有字迹,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
因形态上被公认为比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更原始,东巴文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云南古城丽江,东巴文却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图案呈现在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上。这在令游客神往的同时却让包括赵丽明在内的很多学者忧心:沦为赚钱工具的古老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去。
为了寻找原生态的东巴文,过去五六年,赵丽明带领学生走访横断山脉中没有被现代社会吞噬的古村落,深入到没有通电、通路、通信号、只有马帮才能到达的地方,收集了大量遗落在深山大川里的“密符”,这张地契便是其中一份。
除了地契,他们还收集了礼单、会议纪要、调解协议、民歌民谚和对联等,共57份。“这些都是用东巴文书写的日常应用性文书”,赵丽明说。
她介绍,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发现的近两万册东巴文古籍中,绝大多数是经书,只有几十份文书,而他们收集到的文书“几乎等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收集到的文书数量总和”。
同世界上很多古老民族一样,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起源于宗教,在公元2世纪的东汉末年就有记载。其孕育的文字——东巴文通常由纳西族的祭司“东巴”所掌握并用来书写东巴经文,因此学界认为东巴文是一种宗教文字。
“这些数量空前的文书的发现意味着东巴文字已经突破了宗教文字的局限,走进了日常生活。”她说。
除了大量的文书,赵丽明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东巴古籍——一份明确标记着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的地契。而在《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所收录的897册中,最早的经书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新发现的地契将东巴文献历史上限提前了122年。”
不过,她指出,很多已发现的文献可能时间更为久远,但由于文献上没有标明时间,很难考证。
寻找这些封存完好的东巴文献并非易事,往往只有极其恶劣的地理环境才能阻断现代文明的侵蚀。每一个寒暑假,赵丽明和她的学生都在川滇大山里穿越迂回,冒着坠入悬崖、湍流的危险走进与世隔绝的山村。
好多次当他们进入某个村子,发现村里的人穿着自家纺织的麻衣、粗布,养马作为出行工具,生活方式仿佛停留在百年之前,“像是误入桃花源”。村里多数人只讲纳西语,仅有少部分人上过一两年学,会讲一点汉语,多数老人不懂汉语。
“他们开始远远地望着,看我们在做什么,后来就慢慢围拢过来,我们跟他们分享北京的糖果和烟酒,聊起来就熟悉了。”赵丽明说,他们聊天多是在懂汉语的当地人的热心翻译下进行的。
赵丽明和她的学生每到一个村子都拜访东巴先生,挨家挨户地收集东巴文献。这些文献大部分都装订成“书本”一样,也有刻在木棒、画在长卷上的。
当村民打开尘封百年的藏经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他们爷爷、甚至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几乎粘成一坨的经书时,赵丽明惊异地发现,在一些偏远山村,东巴文被全民性地传承着。“家家都有经书,每家至少五本以上,几乎每个男性都懂东巴文。”
每到新年,各家的男主人都要点几根松树枝、柏树枝或者杜鹃花枝为香,召集全家温习《家谱经》,念《烧香经》、《平安经》等,祈福除秽。孩子长大分家了,老人会请东巴把经书抄几套传给后辈。赵丽明说,“对他们来说念经更像是一种心理慰籍,比如与人发生口角、心里别扭、盖房子、出远门等都会念经。”
更令赵丽明惊讶的是,东巴文不仅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还开始与现代文明、甚至国际“接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里的大东巴和树昆曾为清华百年校庆写下了423字的东巴文贺词,翻译成汉语后是一篇文采斐然的美文。他随身携带的电话号码本还用东巴文记录了人名。
2011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展暨研讨会”上,来自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拉伯乡油米村的老东巴杨扎实学习了国际音标,并用东巴文记下了元音、辅音等音标符号。
不仅如此,赵丽明发现,东巴文自身系统也在悄然“进化”着。
最早收集研究东巴文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曾指出东巴文具有高度的象形性,是一种“画谜”,在传统经书中仅起提示性作用,需要东巴根据字符提供的零散信息,串联成完整的句子诵读出来。
“由于对字符的理解因人而异,相同的经书在不同的东巴口中,完全有可能得出不同的语句。”赵丽明说。
经过研究发现,新收集的文书,每个字符都有固定的音和义,形态、用法和意义高度一致,可以逐词、逐音准确地记录语言。
在白地村篮球场周围房屋墙壁上,汉字和东巴文——对应地写着“每个党员是一面旗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现代标语。“东巴文用了同音假借和引申意译的方法将这些现代标语精准地翻译出来。”赵丽明认为东巴文正在开始走向成熟。
“东巴文文字系统蕴藏着一个动态的文字发展史,研究它可以填补甲骨文之前文字历史发展形态的空白,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她说。
尽管东巴文在不断“进化”,但同世界很多古老的语言、传统文化、技艺一样,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困境。
人口数量约三十万的纳西族属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少数”。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不断离世,解码这种神秘文字将愈发困难。
参与1999年出版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译注工作的10位老东巴在2003年前后全部离世。“我们一边抢救,老人一边离世,有时一个暑假就离世三位老祭司。”赵丽明说自己的工作是与时间赛跑。
赵丽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在活人身上的文化。“我们的工作就是描写、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人类文明成果,让后人知道先人曾经这么走过。”
如今,走在熙攘的丽江古城,面对书写东巴文等各类商业表演,赵丽明的态度有所转变:文化产业其实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方式,但在此之前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描述。
她已习惯在商业化的传统文化前面加一个“后”字:“用‘后女书时代’、‘后东巴文时代’来区别过去自然形态,这样就心安理得多了”。尽管如此,她更敬佩那些“仍然贫困着,但是守望着、执着着、热衷着的传承人”。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