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银行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在银行的微信小程序里面存款安全吗?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存款渠道也越来越多,以前我们只能去银行线下网点存款,如今不仅可以在线下存款,还可以在银行app,银行官网、第三方平台、银行微信公众号、银行微信小程序上,足不出户便能线上存款,但随着第三方平台存款被监管叫停,越来越多的存友将目光投向了银行微信公众号、银行微信小程序上面的存款。那么在银行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在银行的微信小程序里面存款真的安全吗?如果微信被封了,你的存款怎么办?
以19家民营银行为例,19家民营银行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部分银行还有名目繁多的微信小程序,而且很多民营银行的APP都能与微信公众号互通,即在银行app上能够查询到自己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存款。
而19家民营银行还是有2家银行比较奇葩:第一家银行是新网银行,新网银行没有银行APP(19家民营银行只有新网银行一家),只能在微信公众号存款,具体分析原因在上篇问答里有分析。按照新网银行官方的说法:“新网银行没有银行APP,是因为把自己的银行直接开在了各家合作的场景上,不管是贷款也好、存款也好,我们和场景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新网银行通过与其它第三方平台合作,已经实现了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功能,有没有银行APP都一样。不过现在第三方平台存款已经关闭,新网银行后续要想加大揽储力度,除了在微信公众号继续揽储以外,预计也会很快自己的银行APP,毕竟开发一个银行APP对于新希望集团、小米集团来说,只是小事一桩;
第二家奇葩的银行则是新安银行,新安银行有银行app,但银行app没有和微信公众号互通,在app上看不到微信公众号上的任何存款。很多存友反映在新安银行微信公众号上存款体验感极差,每次登陆都需要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登陆,一个微信号只能对应一个手机号和一个新安银行账户,换一个微信号则根本登陆不上新安银行的电子账户,新网银行同样也是这种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的特色存款重现江湖,特色存款几乎是一存难求,那在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的微信公众号存款安全吗?
1、首先,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都是经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民营银行,参加《存款保险条例》,50万以内本息包赔,所以只要是在两家银行存款本息不超过50万,都是安全的。按照目前两家银行的营业状况,5年内几乎没有任何破产的可能,即便破产都会安排新的银行接收,参照包商银行的处置方法。
2、微信号被封,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个人微信号被封,如果个人微信号被封,微信客服已经明确回答,个人微信号被封后可以临时登陆,把里面钱包、理财、贷款等按照操作指引取出来或者还款。咨询过新安银行的客服,如果微信号被封,你需要提供资料证明,按照操作流程就可以把银行公众号里面的存款退到你绑定的一类银行卡或者带身份证去线下办理;第二种情况:银行微信公众号被封,这个情况出现的机率微乎其微,就算出现,银行也会想办法开通另外的渠道进行存取,比如之前滴滴被下架,新安银行客服也是这样回答,实在不行只能带身份证去线下办理。总之一句话,如果微信号被封,网上流传这个钱就根本取出来就是谣传,有很多证据都能证明你在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存款,除非是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不想开业了。
3、在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存款比较多的存友,万全之策是去找银行再开一份存款证明,以备不时之需,即便开这份存款证明比较繁琐。
回答了在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微信公众号存款是否安全的问题,基本也就回答了在银行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在银行的微信小程序里面存款是否安全的问题。个人认为在微信公众号存款是安全的,只要存款本息不要超50万,且确认是存款产品不是理财同样也要看清楚其存款协议,再加上一份存款证明,即便是微信被封出现问题,也胸有成竹。当然更希望的,是新网银行和新安银行尽快让银行app和微信存款互通,存款体验做好一点,大家的疑虑也就打消了。
最后补充一个问题,众邦银行的豆子,亿联银行的学习增利,其他银行的加息券、助力券,这些额外的增利部分受《存款保险条例》保障吗?个人意见,这些增利部分肯定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障,正常存款利率则没有任何问题,大家觉得呢?
银行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信只提供了相关银行的入口,具体的储户信息都存在于银行。若即使有一天微信被封,银行也会提供自己的app或其他入口的。只要存款有保险且本金长利益不大于50w,应该存款是安全的!
不安全
树叶掉下来会把头打破的!
不安全的话存XW的就完了根本就没有App
只要是50万以内应该是安全的吧
不安全其实
不安全的,[捂脸][捂脸][捂脸]返正咱没钱也不怕这个
二、网上贷款需验资,要自己银行卡存款,有风险吗
我建议您别这么做。有被使用假身份证冒充本人取款的风险。我还没听说过都还没面谈就要先验资并且大量收集本人身份信息的。如果一定要试试的话,教您个法。比如说验资10天。就去银行开个卡然后把钱存进去。存进去后开个一个11天的银行存款证明,这样您的存款就被冻结了。就算冒充您本人去支取这笔钱也需要您开立的存款证明文件。否则银行打死都不给你解冻。在存款证明的第10天本人持身份证和存款证明去把钱支取掉。而且不成功千万别先交费!一分钱都不给。
退休之后,把50%的存款换成这四样东西
湖南原创原创标注系作者主动申请,作者保证其发布作品系原创,如存在侵权,请联系平台处理。
在开头,大家看一条信息。

湖北武汉,一位老人忽然过世,女儿为其处理后事时,发现老人在银行,还有39万存款。
要把钱取出来,颇费周折,要相关的证明和程序。女儿一时半会,也难以提供。
更糟糕的是,老人的父母早已过世,亲属关系的证明,三五句话说不清。为此女儿还特意去了墓地,寻找证据,发现奶奶的墓碑上只有“李老孺”三个字,没有体现真实姓名。
无奈之下,女子寻找记者帮忙。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老人有存款,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麻烦。不是存取困难,就是儿女为此争执不休。而老人本身,并没有享受到拥有钱财的快乐。
作为退休老人,一辈子抠抠搜搜,真的没有必要。
不要认为,有了存款,什么都好办,一直会幸福。而是综合长远和当下,把逼自己把50%存款换成以下几样东西,让生活变得通透,提升幸福指数。
01
把存款换成“风景”,不留遗憾。
我身边有一位老人,一直想去庐山看看。
可是一直拖着,一方面是舍不得花钱,一方面是认为自己还健康,来日方长。
直到有一天,他一病不起,再也走不动了,才后悔。
他常常梦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也是南柯一梦了。
有多少风景,是我们梦见过的,也一直向往的。
上班的时候,没有时间,工作忙碌,也还要随时照顾家庭。
退休了,应该是有时间的。拿出一部分存款,去旅游,不一定看很多地方,不一定周游世界,去最期待的地方,还是可以的。
走一走,看一看,不能得到什么利益,但是能够让自己少一些后悔的事情,了却一段心事。
02
把存款换成“美食”,提高生活质量。
有一位老婆婆,买了一筐梨子。
回到家,发现一个梨子有一点点烂了,就拿出来,把烂的部分削掉,和老爷爷分开,吃了。
第二天,又发现一个烂梨子,又拿出来,削一削,吃掉。
如此反复,经历了一个星期的样子,一筐梨子都吃掉了。但是老夫妻,一个好梨子都没有吃到。
有多少老夫妻,总是在“吃烂梨”呢?
他们一辈子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结果生活的质量,一直不高。
一碗剩菜,一杯白开水,要过期的饮料......在老人看来,都是要珍惜的。甚至他们都要下午去买菜,因为菜不够新鲜,也更加便宜。
退休了,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管理自己的一日三餐。
一年到头,奢侈那么几次,体验了美食,生活的乐趣就多了;也可以自己变成美食家,生活的开支会大一点,但每天都有乐趣,还能学到一些技艺。
穿可以朴素一定,干净就行。吃真的不能太低廉,不仅要干净,还有可口,适度满足自己的食欲。
03
把存款换成“健康”,别总是隐忍病痛。
有病了,拖着,这是很多老人的习惯。
我的一位同学老张,他的父母长期在矿区居住。
老人认为,矿区有菜地,人也少,生活开销少,还很自由。
当老人到了七十多岁,走路都要拄拐了,还是不愿意搬到城里,和儿女一起住。
更可恶的是,老人总是怕麻烦儿女,就隐瞒自己的病痛。
任何时候,儿女打电话,老人都说:“好,都很好。”甚至在打电话的时候,都是隐忍了自己的咳嗽声音。
直到有一天,老父亲痛得起不来了,才不得不去医院。这一查,就是癌症。后续的费用,耗尽了老人一辈子的积蓄。
为什么平时不投资“健康”呢?常常去体检,有小病就及时就医,应该比“忍住痛苦”,好很多吧。
投资健康,对身体的状况很了解,听医生的建议。这样做,不仅老人活得更好,儿女也放心很多。
04
把存款换成“亲情”,家和万事兴。
退休之后,很多老人会去带孙子、外孙。这是一件好事,也能够体现几代亲。
可是退休老人,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就算孩子买什么,要么不买,要么买了之后,要儿女掏钱。这就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聪明的老人,常常为孩子花小钱。买小玩具,衣服,学习用品,公园游玩的门票等,这钱花了,大家都开心。
若你退休的时候,老父母还健在,就更应该花孝顺的钱了。你的条件,相对其他没有退休的兄弟姐妹,好一点,就多出一点钱,吃亏是福。
给老父母花钱了,还多去陪伴,那就更好不过了。
若是你和老伴,有什么遗憾,那就花钱,去弥补。比方说,拍下婚纱照,去某个景区打卡。平时,送点小礼物给老伴,也是一份浪漫。
若你的儿女,遇到了困难,你掏出一点钱,撑过难关。也未尝不可。只要儿女做正事,老人应该支持。
05
塞·约翰生说过:“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享受两种快乐。”
人活一辈子,也多半是几十年,不要想自己能够活万万年,需要千千万万的资金。
有存款,是做人的底气,但是你一直不动存款,这底气就不会转成福气。
只要生活有计划,不乱花钱,晚年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真的糟糕透了,那也预示着,人要告别红尘了。
存钱的初衷,就是为了晚年幸福,别忘了。
辛苦了大半生,该享受生活了。
作者:布衣粗食。
/p>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