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左宗棠晚年下场,[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时位列晚清四大名臣,因此很多人都以为两个人是同辈。可实际上,左宗棠可以说是曾国藩一手扶植起来的。按理说他应该对曾国藩敬佩有加。但后来左宗棠居然和曾国藩彻底决裂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左宗棠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被邀请出山,而且在第一场战役当中就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他调度军粮,日夜撰写文书,只为大清能取得胜利,正因为有了他提供的军事方案,长沙才得以守住。在此后,左宗棠声名鹊起。
但正是因为他非常有能力,所以他特别骄傲。曾国藩的地位比他高,很多人都给予他非常高的评价。对此左宗棠非常的不屑,他觉得曾国藩之所以能立下那些功劳,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他顺势而为。他认为自己如果站在曾国藩的位置,他做的绝对要比其要出色。
其实早先,左宗棠最恨的人,应该就是李鸿章。倒不是他们两个有什么私人矛盾,而是他们两个的政见正好是对立的。左宗棠希望的是先平定新疆,而李鸿章等人则是把日本当做假想敌,提出把收复新疆的费用收回,之后升级海防,两方一直争执不下。
虽然最后左宗棠胜利了,但是他为了对抗李鸿章可着实费了不少的功夫。这其实只是左宗棠和李鸿章不和的一个缩影。因为立场的不同,左宗棠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和李鸿章站在对立面。
要知道,李鸿章这个和左宗棠争吵的后辈,也是被曾国藩给提携起来的,所以左宗棠把对李鸿章的厌恶,迁移到了曾国藩的身上。要知道,当时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不和可是人尽皆知,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还是格外照顾李鸿章,这让左宗棠非常不爽。
左宗棠受到曾国藩的提携,他的内心肯定是感谢曾国藩的,但是感激并不意味着在很多事情上他会作出让步。因为很多时候左宗棠代表的其实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集体的利益。如果左宗棠选择妥协,那么他就没有办法在党羽当中树立威信了,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左宗棠和曾国藩无论感情如何,他们表现出现的样子只能是不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希望看到的是大臣们互相制衡和牵制,而不是他们铁板一块。如果大臣们空前团结了,那么该着急的就变成皇帝了。敢让皇帝着急的人,肯定会原地去世的,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人精,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自然明白。
所以他们如果有矛盾,那么他们就大胆把矛盾搬上台面。如果他们没用矛盾,那么他们就强行制造矛盾,以此来让慈禧安心。这并不是他们两个杞人忧天,要知道与他们两个不只是权臣,还是手握重兵的权臣,如果真的联合在一起,是有颠覆清朝统治的能力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晚清政府得到了30余年的喘息时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重用汉臣、大力改革,努力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的乱局中摸索前进,使得国内环境基本安定、洋务运动蓬勃发展,让封建社会出现了最后一次“中兴”气象,后世称之为“同光中兴”。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就是为“同光中兴”的出现和延续做出巨大贡献的4位朝廷重臣,一般认为他们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其中,曾国藩被评价为“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李鸿章被慈禧太后赞颂为“再造玄黄”;左宗棠则是“勋名之盛,秦汉以后,谁与比伦”;张之洞更是被清廷评价为“公忠体国,廉政无私”,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教育改革做出了绝对不容磨灭的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4位晚清重臣还有一个颇令人无奈的共同点,那就是无一例外,全部“抱憾而终”。
曾国藩
“天津教案”以后,被朝野上下评价为“中兴名将”、“旷代功臣”的曾国藩,从神坛之上重重跌下。据时人笔记记载,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被冠以“卖国贼”称号,朝廷赏赐给曾国藩的赞颂匾额被愤怒的国人“悉数击毁”。湖南乡绅甚至还召开大会,公开宣布削除曾国藩名籍,即不再承认他的“湖南人”身份。
“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曾国藩,灰溜溜地返回两江,不到两年便病逝于南京官邸。曾国藩死后,朝廷虽然给予了至高待遇;《清史稿》也罔顾历史,记载有“百姓巷哭”的字眼;但这都无法掩盖曾国藩“抱憾而终”的事实。
李鸿章
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同英、法、美、日等十一国外交代表于北京签订《辛丑条约》,确定了“人均一两,以示侮辱”的4亿5千两白银赔款。继《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尤其是《中俄密约》签订以后,再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彻底戴稳了“卖国贼”的帽子。
李鸿章在晚年的总结和自我反省中,称自己只是“糊裱匠”,“练兵、海事,都不能实在放手办理”,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是,就像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李鸿章在晚清诸多外交事件中,尤其是在签订《中俄密约》期间被坐实的纳贿卖国表现,也足以让他落得“大口吐血、旋即而终”的下场。很明显,李鸿章也是带着一肚子的遗憾离世。
左宗棠
和曾国藩、李鸿章不同,左公在晚清时期是一个绝对值得后世敬仰的另类英雄。仅凭左公“抬棺入疆”的霸气举动,就对得起后世对其“中国之光、民族之光”的至高评价。
光绪十一年,重病在身的左公向朝廷上呈了遗折。在这道遗折中,左公的报国之愿,感人肺腑:
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遗憾平生、不能瞑目”,煌煌左公临终仍怀爱国心、报国志,只是这遗憾确令世人心酸。
张之洞
宣统元年,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的老臣——张之洞病重,时任摄政王载沣前往探望。对于张之洞以“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为由,不可轻易处置袁世凯的建议,载沣只是平淡地给予了“不怕,有兵在”的回应。
就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张之洞称载沣之言为“亡国之言”并无不妥,更难怪张之洞会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去世。
就此来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四位为“同光中兴”做出巨大贡献的朝廷重臣,或因晚节不保、或因国人咒骂、或因壮志未酬、或因哀叹国亡而抱憾离世。
只是,这几位凭借一己之力即可为晚清续命的国之柱臣,为何回落得如此地步呢?
或许,美国学者贝尔斯在其所著《左宗棠传》中对左公的一段评价,最能解释这个巧合:
他对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到一条出路。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4人中,虽然只有张之洞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但4人都曾受过极为系统、正规的传统教育,“忠君爱国”的圣人教诲早已经深入骨髓。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他们看来,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奉献自己的力量就是“忠君”,更是“爱国”。
面对晚清时期的多灾多难,曾国藩平内乱是出于这个目的,左宗棠收复也是这个目的,李鸿章同帝国列强的周旋、张之洞主张的“实业救国”更是如此。只是,他们也只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尽人事、听天命”,晚清的衰败乃至灭亡,无法阻挡;帝国列强的船坚炮利,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更无法阻挡。
正是这种无奈,正是这种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烈对应下的无可奈何,才会有四人临终时的巨大遗憾。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