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仕女图是什么,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专业网络营销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明清时期瓷器服饰图片大全简单,[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仕女图是什么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仕女图的代表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和《纨扇仕女图》等。

二、传统吉祥纹饰识别指南

  纹饰,是一件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器物上装饰一定的纹饰,不仅能增加器物的美观程度,还能通过寓意美好的纹饰,寄托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希冀。

  中国传统纹饰最为繁复精致的时期,当属明清两朝。尤其是明代的金银饰品,运用累丝、镶嵌、捶鍱等多种工艺,在小巧玲珑的头面上做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人物纹饰,并用宝石加以点缀,更显富贵雍容。

  明代金镶宝石牡丹花头银脚簪

  日前在常州博物馆开幕的金玉玲珑大明王室的宝藏展览中,就展出了100余件(组)出土于明代藩王墓的精美金银器、玉器。上面的纹饰从传统的龙凤,到与宗教密切相关的三大士、金翅鸟,无不彰显着大明王室的生活格调、艺术品位与精神信仰。

  明代金镶宝石三大士分心

  明清时期的各种工艺品乃至石刻、家具、建筑上,一些常见的纹饰,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稍加了解,就能知晓它们的寓意。例如龙纹、凤纹寓意吉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权力的象征;牡丹寓意富贵;莲纹出淤泥而不染,或者与佛教有关;松、鹤、桃等图案都寓意长寿;石榴寓意多子;葫芦谐音福禄

  还有一类纹饰,是动植物纹样的组合,通过谐音来表达美好的含义,非常浅显易懂。比如一只老狮子和一只小狮子,寓意太师少师,希望家族早日飞黄腾达;一匹马的上面有只猴子,谐音马上封侯,也是早日升官发财之意;一匹马驮着一摞钞票,寓意更明显了,马上有钱(对不起跑偏了)

  清代四合院太师少师砖雕

  图自《日下遗珍北京旧城四合院建筑文物研究》

  也有一些纹饰,同样是几件器物或几种动植物的组合,意思却颇为难解,甚至看上去有些令人害怕。实际上,这类纹饰也在大玩谐音梗和寓意梗,在美好含义方面一点不比龙、凤、牡丹差。这样的纹饰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暗八仙纹

  在一些工艺品或者织绣上,常常能见到鱼鼓(或拂尘)、宝剑、花篮、扇子、葫芦和拐杖、荷花、玉板、横笛这八种图案一起出现,每种东西上还都系着丝带,十分别致。

  这是一种道教图案,名为暗八仙,因为只画了八仙每个人手中所持法器而没有画出八仙本仙而得名。

  其中,鱼鼓(或拂尘)代表张果老,宝剑代表吕洞宾,花篮代表蓝采和,扇子代表汉钟离,葫芦和拐杖代表铁拐李,荷花代表何仙姑,玉板代表曹国舅,横笛代表韩湘子。

  清乾隆款斗彩缠枝花卉暗八仙纹碗常州博物馆藏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种纹饰的寓意,是要借八仙的法力扫除一切妖魔鬼怪,保护器物主人平安顺遂、心想事成。

  八吉祥纹

  同样是八种器物的组合,在一些器物上是暗八仙纹,在另一些器物上却换成了轮子、海螺、伞、华盖、花、罐、鱼、盘肠八种。

  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合称八宝,是藏传佛教中的八种法器,可以消灾解难。由这八种法器组合而成的纹饰八吉祥,是元明清时期器物上十分流行的纹样。

  清宣统粉彩八吉祥纹盘

  图自《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清代官窑瓷器》

  八吉祥纹自元代出现以来,发展到明代,有了比较固定的排列顺序。明代早中期器物上的八吉祥纹,通常排列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而到了明代晚期,顺序又变成了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清朝乾隆以后,八吉祥的顺序又发生了变化,八种法器随机排列,不再有严格的谁先谁后分别。

  艾虎五毒纹

  一看纹饰里有毒,就生出了不好的预感。而如果不了解五毒纹的寓意,这种纹饰看起来同样会令人害怕:艾叶、老虎、蛇、蜈蚣、蝎子、壁虎(一说为蜘蛛)、蟾蜍。这几种东西放在一块儿,大多数人应该会感到不适吧。

  但明代人的想法正好与现代人相反:蛇蝎蜈蚣之类固然是毒虫,但旁边如果放上艾叶和老虎,就能把毒虫镇住了呀~于是,艾虎五毒纹在明代,便成了辟邪除秽的象征,端午节的时候更为常见,颇具时令色彩。

  明代虎镇五毒纹妆花纱

  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瓶+三支戟

  一个瓶子里插有三支戟,旁边或许还放着乐器笙,这种图案在明清时期的家具、石刻上或许经常能见到。戟谐音级,笙谐音升,因此这种纹饰寓意平升三级,希望人们官运亨通或者考试顺利。

  清代绣荷包,最左边为平升三级图案

  图自《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

  有的图案在平升三级的基础上又稍加变动,在瓶子里除了三支戟外,多放了一朵莲花,就成了连升三级。

  梧桐+喜鹊

  明清时期的工艺品上,有时能见到梧桐+喜鹊的组合图案纹饰。其中,梧桐谐音同,喜鹊代表喜,图案的寓意即为同喜。由于同喜一般代表着有两件喜事,所以又引申出喜相逢的含义。

  以此类推,还可以组合出很多寓意喜事的吉祥纹饰,例如:豹子+喜鹊=报喜、喜鹊+梅花=喜上眉梢,等等。

  蝴蝶+花卉

  在明代的金银饰品上,蜂蝶花卉、凤穿花这两种装饰都十分常见。凤穿花的吉祥含义很好理解,那么蜂蝶花卉装饰又是什么含义呢?

  其实,蜂蝶花卉图案的构思,最早来源于五代两宋绘画中的花鸟写生图。这类绘画小品常常清新典雅、富有意趣,很快被设计成装饰图案,移植到金银器物上。

  明代金累丝镶玉蝶赶梅耳坠

  到了明代,蜂蝶花卉的图案更发展出蝶恋花的寓意,与凤穿花一起成为金银器装饰界的两大巨头。凤穿花富贵典雅,蝶恋花清新隽永,两者各有特色,就看你pick哪一款了。

  鹌鹑+菊花+落叶

  菊花、落叶或许象征着秋天,满目萧瑟荒凉,但如果有一只鹌鹑蹲在落叶上,旁边还画有菊花,那么图案的寓意可和荒凉萧瑟半点关系都没有。原来,鹌鹑谐音安,菊花谐音菊,落叶谐音乐业,合起来就是安居乐业。(真的很佩服明清时人谐音联想的能力了。)

  清代杨柳青年画《安居乐业》

  图自《赏年画吉祥年画》

  蝴蝶+瓜

  几只蝴蝶绕着几个大瓜飞舞,这种图案在明清的各种工艺品上时常能见到,并不是说蝴蝶认为这瓜真香,而是瓜瓞绵绵的谐音。

  清康熙蓝色地织五彩串枝牡丹瓜蝶纹妆花缎

  图自《南京云锦图典》

  瓜瓞绵绵这个成语,来自《诗经绵》一篇的前三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寓意为子孙繁衍昌盛。

  蜻蜓

  蜻蜓轻盈灵巧,又是益虫,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清时期,首饰上装饰一只蜻蜓,则有青春永驻、亭亭玉立之意,是对佩戴蜻蜓的女子的美好祝愿。

  清代金镶宝石蜻蜓簪,故宫博物院藏

  图自徐启宪主编《宫廷珍宝》

  在清代,蜻蜓又根据它的谐音,衍生出了大清安定的含义。此时佩戴蜻蜓首饰,既是在为自己求好运,也为国家祈求昌盛。

  蜻蜓+莲花+鹭鸶

  蜻蜓单独出现,表示祝愿女子青春永驻。它与莲花、鹭鸶一同出现的时候,图案的含义则会发生变化。三样东西凑在一块儿,不是代表池塘小景,而是一鹭蜻莲,谐音一路清廉,表示对为官之人的劝勉和希冀。

  金镶宝石一鹭蜻莲顶簪

  莲花+莲叶+鹭鸶

  莲+鹭鸶的组合不变,只是把蜻蜓换成荷叶,这种纹样的含义与一路清廉又有差别。莲花和莲叶合起来是一棵完整的莲花,即莲棵,谐音连科。

  清代一路连科绣荷包

  图自《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

  因此,这种纹饰表达的是一路连科,祝愿科举考生门门过、场场过;如果是已经做官的人,也可以用一路连科祝他官运亨通。总之,一路连科的功能大概类似于今天的杨超越。

  图案中莲和鹭鸶的旁边,有时还会加上芦苇,意为柯,同样是科的谐音。

  螃蟹

  螃蟹长相丑陋,谐音似乎也没有什么好词,成为寓意吉祥的纹饰,难道是因为它好吃?

  当然不是好吃,是因为它有甲。

  明清时的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成绩榜分为三甲:一甲有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明代对二甲第一名和三甲第一名还有专称,称为传胪;到了清代,传胪则专指二甲第一名。

  拜明清科举考试所赐,螃蟹在吉祥纹饰中也占了一席之地:一只螃蟹代表一甲,两只螃蟹代表二甲,三只螃蟹代表三甲,简单粗暴,特别接地气。还有的纹饰在两只螃蟹周围画上芦苇,二甲传胪的含义,不要太明显哦~

  清道光二甲传胪图鼻烟壶,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除了这些已经模式化的吉祥纹饰外,中国传统纹饰中还有一类人物故事图,表达的含义也十分丰富。比如麻姑拜寿图寓意长寿,毛女故事图寓意成仙,赵子龙单骑救主图寓意忠心等。

  明代金镶宝石毛女簪局部,传说毛女生活在华阴山中,靠吃松叶充饥,身轻如燕,长生不老

  明代四马投唐图金分心,表现的是李密、王伯当、柳周臣、贾闰甫四人投奔李世民的情景

  这类纹饰既有历史故事,也有传说故事,需要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判断纹饰的寓意。中国历史典故、传说故事浩如烟海,根据故事情节设计的、具有美好含义的图案,更是绚丽多姿,数不胜数。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原创2019-01-16 20:43·四眼观天明朝皇后十二龙九凤大礼服冠

前一段时间在一个评论里,跟条友议论过明清外命妇的服饰了,因为评论里说的有限,答应他写一篇文,把这个事细说一下。

明清两代都有内命妇、外命妇(诰命)专门的礼仪服装,“凡命妇入内、朝见君后,在家见舅、姑、并夫及祭祀,则服礼服”。妇随夫阶,朝廷按照等级对礼服的颜色、纹饰、衣衫面料、冠饰等方面均有着较严格地规定。

明朝三翟冠六品安人

清朝和明朝还不一样,清朝的外命妇又分为满洲外命妇和汉人外命妇,满洲外命妇的服饰国家出了《钦定大清会典图》,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汉人外命妇的服饰,并未做硬性规定,依然沿用明朝的制度,这也是清朝女子不易服的政策。所以清初很多命妇的服饰跟明朝的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有可能它在前朝是命妇,清朝之后她依然穿着之前的衣服参加各种重要场合。

恂勤郡王

清恂勤郡王?胤禵及福晋(满洲命妇)服饰

就像明朝初年的服饰与末年的服饰有区别的道理相同,随着时间的过去,潮流的变化,汉人外命妇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到了清朝中后期,就形成了自己不同于明朝的鲜明特点。这是一个大体的概述,我们接下来就细致地把这个事拆白一下吧。

明代兵部侍郎、右都御史顾养谦妻子李淑人

明朝代元朝之后,原本国家的服饰是有蒙古族特点的,新朝建立之后,洪武元年就开始制定新的服饰,由于元朝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不能有人完全记得宋朝的服饰,至于前朝典籍图册有遗存,但是新朝乍立也不能搜罗的那么完全。所以明朝的服饰只能稽古不能复古,有些东西一时说不清,实用性上,穿着还挺舒服,就连蒙古服饰及元素也得以保留下来(比如曳撒、比甲),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明朝外命妇的服饰制度制定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经历了洪武四年、洪武五年、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二十六年的四次修改,基本上确定了外命妇的服饰制度。之后,永乐年、嘉靖年又做过一些调整。

明朝比甲乃是元世祖皇后必察所制

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后,外命妇的礼服制度基本定型,命妇的服饰由冠、衫、霞帔及坠子、褙子组成。品级方面是妻随夫阶。各个不同的品阶由冠饰的装饰差别、大袖衫的材质、霞帔的花纹、坠子的材质、褙子胸前的绣纹来区别。

明洪武二十六年外命妇服饰制度表

精美的坠子

虽然规定霞帔是石青色的,但是实际中也有别的颜色

明朝的女冠有好几种,一种是皇后的大礼服冠,是一种龙凤珠翠冠,这种冠和宋朝的凤冠很相似,是一种帽子形的,直接戴在头上,冠的边缘是齐额的。大礼服冠是和翟衣、常服一起穿的。

大礼服冠和大衫、霞帔

还有一种是皇后的常服冠,这里说的常服不是日常穿的便服,也是一种次于大礼服冠的一种礼服。这种要小一些,是把头发像男人一样挽在头顶,把这种冠套在发髻上,外面再装饰龙凤发钗,珠花宝石。明朝皇后带的是双凤翊龙冠,嫔妃戴的是鸾凤冠。这种常服冠是和大衫霞帔一起穿戴的。这种常服冠也叫特髻,特原意是公牛的意思,引申为单独,特别,可能以为戴特髻,头上要梳一个发髻的缘故,才起这么个名字吧。

曹国长公主七翟特髻

下图是明成祖徐皇后的画像,在这顶双凤翊龙冠的顶部,我们看到还能看到徐皇后的头发,这种冠的后面有可能是活的,套在发髻上后,可以用丝带绑上面,顶上是不封顶的。后期明神宗皇后的双凤翊龙冠又和大礼服冠类似,是个帽子形的,直接套在发髻上的了,说明尽管有严格的规定,这些服饰还是存在变化的。

明成祖徐皇后画像

以上两种是皇后的冠,命妇是不能戴的。命妇戴的是翟冠,翟就是山鸡,山鸡又叫山松,所以翟冠又叫山松特髻。皇妃和亲王妃都是九翟冠。按规定一品夫人是五翟冠,但是实际中很多人都用了七翟。这个翟冠也是中间做了一个发套,外面插上按照等级差别的饰品,明初有博鬓,洪武二十六年之后就不用了。具体的饰品见上表。这种冠饰是和大衫、霞帔一起穿戴的。

明朝五翟冠加真红大袖衫

再有一种冠是更加简单的,是和袄裙一起穿戴的,叫?髻,就是一个用金银丝或黑漆竹丝编制的一个圆锥状的发套,套住头发,用簪子别住。?髻上用各种“头面”装饰。顶上用“宝花”(也叫挑心),两边可以装饰“捧鬓”、中间插“分心”,下面插弧形的“花钿”,后面用“满冠”别住。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爱好,可以插“压鬓”、花卉草虫样儿的钗。这种?髻简单方便,上到皇后、下到庶民的妻子都会佩戴,是明朝主流的冠饰。

明朝王洛家族墓出土?髻,上有挑心,中有分心

袄裙和?髻

袄裙?髻

明朝普通妇女吴氏画像

还有大袖衫都是用真红色,一品到五品,丝、绫、罗随用,六品至九品、绫、罗、绢随用,可能是要根据个人财力情况,这个不是特意的规定。

霞帔的材质是用深青缎子来做,因为缎子肥亮厚实,压在礼服外面不会轻易飘动,显得庄重肃穆。

明朝某家祖先像

这个款式是国家规定的,但是两百多年间,人们不可能一直严格遵守这个规定。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服装上出现严重的攀比和僭越,在现有保留的明朝外命妇画像中,一品夫人的七翟冠戴在了各种品阶的命妇头上。这说明两种情况:一、或者是画像和真人服饰不同,反正人已经去世了,祖先堂里的不准外人进,给自己祖先画的等级高一点也不会有人追究。二、就是实际上明朝确实普遍存在服装僭越的现象。

这些画像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冠是要戴的,而且等级也不低,然而很多命妇的画像没有穿霞帔和褙子,只是穿了真红圆领袍,胸前有补片,腰间束玉带。也许是霞帔只在出席官方场合的时候才会佩戴的缘故。

结婚时的凤冠霞帔

明朝命妇服装还有一个现象:假借。依据中国古代的惯例。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平民的正妻结婚时,可以假借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用来标志自己是妻而不是妾。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民国。

据清朝《续通典》记载: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

明清之会,男子易服,女子并不易服,清朝为满族内命妇、外命妇制定了详细的礼服制度,以往朝代没有女蟒袍,清朝满族命妇穿的是女蟒袍。有清一代,始终没有制定汉人命妇的礼服制度,就算是默认汉人命妇在穿戴上是自治状态的。在清朝乾隆年间《崇庆皇太后(甄嬛原型)万寿庆典图》中有汉人命妇,穿着不同于满洲命妇的服装。满洲命妇的服装是石青色的女蟒袍,汉人命妇保留了真红色的大袖衫,但是上面是绣蟒纹的,头上戴的是翟冠,这已经是清朝中期了。《雍正十二妃行乐图》中嫔妃也是着明末的汉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府的人都是穿汉人服饰,但是她们又不缠足。因为曹雪芹家的人是汉军旗正白旗,她们是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服饰,同时她们又不必缠足。

清初祠堂里的画像,反映了朝代交叠的服饰问题

媳妇和婆婆的衣服一模一样,只是颜色不同。

所以我们在有的祠堂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的祖先),一张祖宗画像中,上一辈的男性穿明朝服饰,女性穿明朝的大衫和翟冠,下一辈的男性穿清朝服饰,但是女性依然穿明朝的大衫和翟冠。

清初大沙方氏祖先画像,诰命服装如明朝一丝不改

随着时间的变化,服饰也在变化,由于没有官方的限定,这种变化比明朝还要明显。因为没有了汉人皇室,内命妇的服装最早发生改变,清宫中汉人内命妇开始穿女蟒,这个受到朝廷的影响很大。外命妇原本只有翟冠,但是后来渐渐翟冠和凤冠不分,反正没有汉族皇室了,戴凤冠也不算僭越,清朝后期的外命妇冠都成了凤冠了。

这样的凤冠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增加了一些绒球,还有奉天诰命的字样。

清朝中期衍圣公孔昭焕陈夫人

奉天诰命的示意图,这个像是新画的的,不是老的

清朝南方女子的发髻梳在脑后,上面就没有可以戴冠的地方,于是凤冠的样子就要发生改变,成为半开口的样子,像京剧里面的凤冠,戴在头上,后面用丝带扎在头上,这样就可以固定了。由于诰命服装都是彩绣,以前的染色技术不行,彩绣的服饰是不能洗的,只有在重大场合穿上,回来就要换下来,穿上便服。南方女子的发髻梳在脑后,很容易蹭到衣服,那时女子都用香油梳头,这样就会把衣服弄脏。为了避免弄脏衣服,南方女子就开始使用云肩,于是诰命服装又加了这样一个附件。

云肩

清朝的汉族外命妇也使用霞帔,一开始使用石青色的缎子加坠子,后来渐渐的,霞帔加宽,霞帔加宽后,本身重量就增加,不会随意摆动,如果中间加上坠子,宽大的霞帔就会被拽向中间,两头翘起,这时坠子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东西,于是被取消掉了,改用均匀分布的流苏。

霞帔最终演化的样子,还有云肩的设计

再后来霞帔继续加宽,形成一种近似于满族背心的东西,原本明朝外命妇的补子是在大袖衫上的,外面的霞帔狭窄,遮挡不住补子,可以通过补子分辨命妇的阶级。现在霞帔变得这么大,在大袖衫上的补片就完全被遮挡了,为了表示身份,人们干脆将补片放在霞帔上了。于是就形成了清末外命妇的服饰样子。

清朝诰命服饰

我们在老照片上看到的一些近代的诰命照片服饰只是清朝汉族诰命服饰一个阶段的样子,并非是整个清朝都如此,这个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原创不易,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WINDRISES NETWORK MARKET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

明清时期瓷器服饰图片大全简单
发布人:lu19780915 发布时间: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