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洛神赋图 是,《洛神赋图》:一场浪漫的邂逅

专业网络营销推广——跟随大平台节奏

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洛神赋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地位,[专业新媒体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抖音运营推广课程],[微信运营推广课程],[小红书运营推广课程],[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洛神赋图是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容小觑。这幅画作的灵感来源于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顾恺之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曹植诗中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画面上。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大家,他的才情横溢,尤以绘画技艺闻名于世。《洛神赋图》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璀璨明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顾恺之成功地捕捉到了诗中洛神的神韵和情感,让观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梦幻般的仙界之中。

二、《洛神赋图》背景简述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繁,复杂多变而又分裂的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时局的混乱动荡,虽带来了经济的普遍衰退,却反而前所未有的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一个自由解放、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尤其人物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依托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快速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动乱,北人南迁加之外族的侵袭形成南北和各民族之间生活与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敦煌北魏时期的壁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外来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南方的绘画同样也深受宗教题材的影响变得更加虔诚而丰富。

早在秦汉时期,由于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人物画必然被统治者当作宣传政教的工具,因为山水画和花鸟画无法很直观的教育人们该如何做才能符合上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只有把人物的行为举止很形象的刻画出来才能被群众普遍接受并以其为行动指南。这多少加强了人们对人物画的重视。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虽然便于保存的卷轴画比较少见,但我们可以从之前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象砖上依稀看到其影子,比如东汉明帝在洛阳云台画功臣像等等。

可以说魏晋以前的人物画基本还处在实用的功能,到了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依然作为统治者专制工具而存在,那股从汉代“定儒家为一尊”的政教伦理风气尚带着强大的惯性而对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论是曹植绘画“存乎鉴者”的作用,还是王煽画孔子弟子图以励人的愿望,都是儒家入世教化思想的反映。就是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只是也还处在教化的实用功能。

但这以后,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人之生命的朝不保夕,使得作为统治思想和社会胶合剂的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那种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便应运而生。由于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出现,写了大量的理论作品,包括顾恺之在内,人物画也因此进入到了审美的高级阶段。在《洛神赋图》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洛神赋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地位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洛神赋图》:一场浪漫的邂逅

2020-10-1709:04·光明网

《洛神赋图》(宋摹局部)

古典名画欣赏

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洛神赋图》,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创作原型,用绘画表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国美术史上首幅为文学作品而创作的绘画,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氛围。

顾恺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

《洛神赋图》的构图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连环画讲述一个故事多为一幅一幅的画,因为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我们知道如果将不同地点和时间发生的故事放置在同一幅画中,似乎难度比较大,但《洛神赋图》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连接。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在技法上,《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状态,像金花装饰的犀角梳子,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铀饰犀栉”。但水势、水态、水性却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

《洛神赋图》表现出对女性美的颂扬,在此图中,作者企图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画方面近乎图解性质的倾向,而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表现自然的优美和生气。由此可见绘画的功能已经由“图解”向审美转变,为后代的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来源:广州日报

【WINDRISES NETWORK MARKET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题

洛神赋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地位
发布人:lu19780915 发布时间: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