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13013593944736319/
2025-06-07 09:42·禾安文章2025年6月6日清晨,全国多地高考考点外上演了一场“仪式感大作战”:考生们手持向日葵、身着红色T恤,排队触摸印有“985”字样的车牌;家长们高举“旗开得胜”“一举夺魁”的横幅,甚至有老师身着状元服为学生击掌壮行。这些充满寓意的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高考前的“玄学”仪式,究竟是压力下的心灵慰藉,还是过度焦虑的映射?
现场直击:摸车牌、举向日葵,考生家长“花式祈福”
在辽宁沈阳某考点,一辆车牌尾号为“985”的私家车被考生和家长围得水泄不通。车主王先生是考点附近的志愿者,他特意将车停在显眼位置,供考生触摸车牌。一名考生边摸车牌边笑称:“摸完985,考上985!”家长们则举着向日葵花束,寓意“一举夺魁”,还有人将甘蔗绑上粽子,取“高中(甘蔗高挂粽子)”的谐音。
在广东广州,某中学高三教师集体穿上红色状元服,与学生击掌加油。一名女生在击掌后突然抱住老师大哭:“老师,我紧张得手抖!”老师轻轻拍她的背安慰:“放轻松,你比想象中更优秀。”
仪式感背后:压力与期待交织的集体心理
这些看似“玄学”的举动,实则是考生与家长在高压下的心理调节方式。心理学专家指出,高考作为人生重要转折点,考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情绪。通过参与集体仪式,人们能获得“群体认同感”,缓解孤独感;而象征吉祥的物品(如向日葵、985车牌)则成为心理暗示的工具,帮助考生建立信心。
“摸车牌不是迷信,而是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名考生家长坦言,“孩子备考一年太辛苦了,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支持。”
但也有专家提醒,过度依赖仪式感可能适得其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表示,若考生将考试结果与仪式成败强行关联,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真正的底气来自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稳定的情绪,仪式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争议与反思:仪式感如何“适度而不失真”?
社交媒体上,关于高考仪式的讨论呈现两极化。支持者认为,这些举动是“中国式浪漫”,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反对者则批评其“形式大于内容”,甚至质疑“摸车牌就能上985?这是对教育公平的亵渎”。
一名网友的评论引发共鸣:“我高考那年,妈妈只给我煮了一碗面,说‘吃饱了好好考’。现在想来,那碗面比任何仪式都温暖。”
教育学者指出,高考仪式的本质是情感表达,但需警惕“仪式化焦虑”。学校和家庭应引导考生将注意力回归备考本身,而非过度追求外在形式。例如,某中学在考前组织“减压运动会”,通过跳绳、拔河等集体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效果显著。
社会支持:从“玄学祈福”到“科学护航”
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推出“科学护考”举措:
? 心理辅导:高考前一周,部分学校开设“考前焦虑干预课程”,教授考生呼吸调节、正念冥想等技巧;
? 交通保障:多地交警为送考车辆开辟“绿色通道”,部分城市允许私家车悬挂“爱心送考”标识临时占道;
? 医疗支持:考点附近医院设立“高考急救站”,配备心理医生,随时处理突发状况。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社会对高考从“单一分数竞争”到“全方位保障”的理念转变。正如一名考生所言:“比起摸车牌,我更希望考完能睡个好觉,和爸妈吃顿火锅。”
结语:愿仪式感成为祝福,而非枷锁
摸车牌、举向日葵、穿状元服……这些高考仪式,是考生与家长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投射。我们无需苛责其“迷信”,但更应思考:如何让仪式感回归祝福的本质,而非成为焦虑的载体?
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轻装上阵中发挥实力,在从容自信中书写人生。毕竟,真正的“985”,不在于车牌,而在于脚踏实地的努力;真正的“一举夺魁”,不在于向日葵,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
高考加油!愿所有努力,终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