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84464842519183881/
2025-03-22 11:07·煎饼小明一场涉及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的港口交易,让李嘉诚的长和系陷入前所未有的舆论与资本风暴。自3月4日宣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后,长和系股价一路暴跌,11天内市值蒸发超323亿港元,连带长实集团、长江基建等关联企业市值缩水超780亿港元。这场被舆论称为“滑铁卢”的交易,为何引发如此剧烈的连锁反应?
一、交易争议:港口卖给美国财团,动了谁的“蛋糕”?
此次交易的核心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覆盖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航运咽喉,对中国贸易至关重要——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中国货物占该运河运输量的21.4%,仅次于美国。若美国财团掌控这一要道,可能对中国供应链施加压力,甚至成为中美博弈的筹码。
香港《大公报》连续发文痛批长和“唯利是图”“漠视国家利益”,直指交易可能让中国“仰人鼻息”,并呼吁“停止交割”。网友更将矛头指向李嘉诚,斥其“卖国”“跪低”,舆情迅速发酵。
二、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业绩下滑叠加信任危机
尽管长和2024年港口收入增长11%至453亿港元,但净利润同比暴跌27%,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减弱。更令市场不安的是,长和在财报发布后罕见取消业绩发布会,被解读为“回避争议”。
资本市场反应剧烈:
长和:11个交易日股价暴跌16.49%,市值蒸发323.6亿港元;
长实集团:同期跌幅12.94%,市值缩水162.75亿港元;
和黄医药:单日暴跌7.95%。
花旗报告虽维持“买入”评级,但将目标价从56.8港元下调至53港元,直言“业绩不及预期”。
三、官方表态与地缘博弈:港府与美国的“暗战”
香港特首李家超罕见发声,强调“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反对胁迫手段”,被解读为对长和的警示。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痛批部分港商“误信商人无祖国”,矛头直指李嘉诚。
美国则试图借机施压。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船只加征“服务费”,试图削弱中国航运竞争力,却意外导致美国煤炭出口受阻,引发行业抗议。这场交易背后的地缘博弈,让长和陷入“里外不是人”的窘境。
四、未来走向:李嘉诚的“豪赌”还能翻盘吗?
长和管理层称将“限制资本开支,专注现金流管理”,试图稳住投资者信心。然而,交易若继续推进,长和在中国市场的商誉恐遭重创,甚至面临长期业务收缩风险。
专家观点:
短期风险: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叠加市场情绪,股价或持续承压;
长期隐忧:若失去国家支持,长和在内地与香港的拓展空间将大幅缩窄。
李嘉诚曾说:“商人的首要责任是股东利益。”然而,当“在商言商”触碰国家利益红线时,资本市场的惩罚来得比想象中更快。这场323亿港元的风暴,不仅是一次财务危机,更是一堂关于“大义”与“私利”的公开课。长和能否悬崖勒马?答案或许将改写香港商业史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