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司马光是干什么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先贤司马光造像小记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司马光雕像,[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司马光是干什么的?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3][4]宝元进土。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1]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出生,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县令(今河南光山县),所以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个人成就

司马光雕像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吕蒙正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二、古籍记述小孩聪明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

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县现司马光宾馆{县委招待所}内,为宋代官衙遗址,内有司马光砸缸的雕像。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先贤司马光造像小记

2024-06-21 19:44·吉林李晓艳【原创作品】

作者王长海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王长海画作

司马光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担任过的高官要职,今天的人们知道的恐怕不多了,我只记得他体恤下层民众的困苦,政治上固本务实和对宽容政治的追求是今人十分赞赏的。但是一部《资治通鉴》足以将其名字载入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的行列,和司马迁并称为“史家二司马”是当之无愧的。

为了《资治通鉴》虽没有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惨受腐刑,却也因泥守旧制而疏离朝廷,投闲置散,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仕途困厄,政治失意方专注于治史一十九载。自言:“骸骨癯瘁,目视近昏,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唯如此终成大手,史坛虎步,不输马书班赋。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王长海画作

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自周威烈王(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录1362年之事迹,成书294卷300余万字。通鉴以其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阙,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兼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有资于治道,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

老人家将此书终生相伴,批阅17遍,至书页残破仍手不释卷。我对司马光的仰望是从《资治通鉴》开始的,但对其人知之甚少,直到不久前听松原知名作家、史学家、书家李旭光老战友把酒论大宋,微醺话司马才使我坚定了为先贤造像的信心。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王长海画作

在此向旭光致诚挚的感谢。

我将画面定格于先生暮年仍然校注通鉴的时光里。目光沉稳坚毅,眉宇间有披阅千年之淡定,揽百代兴衰之从容。瘦硬的太湖石是其风神之隐喻,挺拔修竹象征其向上之精神。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我觉得先生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时在甲辰龙年夏至日七十二叟王长海于松花江畔素朴斋

作者王长海


作者简介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司马光雕像
发布人:kuangmiaodun0222 发布时间:202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