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产品详细

中印边境问题即将解决

一、中印边界究竟是什么问题?

中印边界争议的历史根源及现状分析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全长约650公里,自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中段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约650公里,始于札达县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这段历史没有正式划定边界,而是通过双方历史行政管辖形成的传统习惯边界线。

英国的殖民统治是中印边界问题的祸根。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英属印度当局将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中国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导致中印边界出现分歧。英国利用边界未正式划定的情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陷入混乱,英国殖民主义者看到了入侵中印边界的良机。英印政府通过派遣军队、金钱引诱、签订契约等方式,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镇压、渗透。同时,英印政府派遣测量探险队,秘密进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大量侦察、测绘活动,为日后侵占中国领土做准备。

1914年,英国为实现侵略企图,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企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分立出去。尽管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但英国政府利用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在秘密交易中被迫在“麦线”图上签字,骗夺中国领土9万多平方公里。

“麦线”是非法、失效的边界线,自1914年被炮制出来,就埋下了中印边界东段争端的祸根。在西段,19世纪末,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侵占拉达克,后又在1865年派遣官员潜入新疆南疆地区,绘制地图,将阿克赛钦等地划入英属印度版图。

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印度政府借机不断越过“麦线”,向北推进,侵占门隅、珞瑜、下察隅等地,甚至在已被和即将被其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东北边境特区”。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侵占了桑、葱沙等地,并逐步侵占香扎、拉不底、乌热等地区。在西段,印军在1951年前后侵占了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5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1954年以后侵占了巴里加斯等地。

面对印度的步步蚕食,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态度,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不懈努力。周总理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提出五项原则,为解决边界问题奠定了基础。然而,印度政府在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改变边界现状,不断制造边境紧张局势。印度政府在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后,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诬蔑,导致中印边境局势恶化。

中国政府始终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保持克制。尽管面临挑战,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友好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展现了为维护边境稳定和友好关系所做的努力。

二、龙象共舞面对问题

自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印关系中的主要挑战无疑是边界问题。尽管中印之间的边界谈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尚未实现重大突破。1993年,印度前总理拉奥访华时,两国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旨在保持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1996年,中国原主席江泽民访问印度,双方又签订了涉及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协定,明确了实际控制线不影响各自对边界的立场。


然而,外界尤其是西方和部分印度媒体有时会发布一些对中印关系的错误报道,诸如“中国入侵”等未经证实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和谐的中印友好合作氛围中显得刺耳,对双边关系的发展构成了干扰。例如,自2003年起,中印特别代表进行了11轮会晤,仅2006年就有3次会议。2007年在新加坡的东盟系列峰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解决边界问题需要耐心和努力,只要双方坚持友好协商,互让互利,最终会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2008年,“共同展望”文件进一步确认,中印将以和平谈判解决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遗留分歧,同时确保这些问题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总之,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尽管存在挑战,但中印边境总体上保持着和平与安宁的态势。双方通过持续的对话和合作,致力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龙象共舞”是中国和印度友好与合作而提出的一个理念。龙指的是中国,而象指的就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龙象共舞”不仅是中印两国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这两个占世界人口差不多1/3的大国对亚洲与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印就边境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但恐是印度缓兵之计,还会卷土重来

首发2024-10-2218:23·研究员李春光

#头条创作游园会##中印就边境问题达成解决方案#

自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体量都不小且均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就在外交和军事渠道进行了多轮会谈和磋商。从2020年至今,两国外交部门举办的“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会议”与中印军长级会谈,均各自超20次之多。从中可以看出,两国政府高层都希望对边境局势实现较好的管控,不愿闹到“真刀真枪开打”的程度。在“加勒万河谷”事件爆发4年后的今天,问题解决的曙光似乎终于降临了,只是不知其能让中印边境的安宁局面维持多久。

(中印边境印度一侧的印军)

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证实了有关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就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给出的说法,即“印度已与中国就两军在中印边境具争议地区执行的巡逻安排达成协议,双方有望回到2020年脱离接触的状态”。

(“加勒万河谷”事件中被打败的印军)

虽然协议具体内容暂未可知,但这应该是中印双方经过长时间多轮会谈后,达成了某种双方均可接受的共识。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印度,这自然都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对于“新德里方面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协议中的相关规定”这件事,笔者并不很看好。究其原因,自印度独立建国后,“扩张主义”早已深深刻入该国政治精英阶层的头脑中,这个妄图称霸南亚次大陆、甚至立志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国家,绝不会轻易放弃逐步蚕食他国领土的“臭毛病”。现阶段与中国达成的协议,很可能只是暂时性的“蛰伏”和积蓄力量,以待日后“更好地窃取中国领土”。

(印度缺乏足够多的通往高海拔地区的公路)

从技术角度来说,印度之所以在现阶段与我们达成协议,最大的因素恐在于难以克服高海拔地带对军事部署、尤其是长期部署大规模军队所带来的困难。现在已是10月下旬,恰恰是青藏高原刚刚开始进入大雪封山的时候。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大雪封山期,任何向驻扎在高海拔地带的部队提供物资补给都是极度困难,甚至可说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中国和印度来说皆是如此。站在印度的立场上来看,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在于,自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后便开始的向中印边境高海拔地带增加兵力部署规模的做法,已经持续了近4年,这对印度政府和军队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印军高原部队做瑜伽)

回顾几年前的报道,笔者清楚地记得环球时报曾转载过一篇来自印媒的新闻,内容中提到有印军高级将领为“印度向高海拔地带部署了多达20万兵力”一事感到“自豪”,原因在于“此前从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冬季的高海拔地带部署如此大规模的军队”。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种典型的无知观点。冬季的高海拔地带并不适合大规模部队驻守,更难以展开有效的作战行动,为了达到“在气势上不能输给中国”的目的而强行让20万士兵在高原山地过冬,纯属是对国家和军队的内耗。

(高原地区的解放军边防部队会餐)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在高原地带维持一名士兵生存和作战所需的物资成本,是平原地区维持一名士兵生存和作战所需物资成本的约4倍。随着士兵部署海拔的增加,相关成本也会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这个数字会从4倍增加到7倍之多。而我们经常听到的“为了向高原地区运去一罐燃油,往往需要让运送补给的卡车和直升机烧掉好几箱燃油”的说法,就是一种直观的体现。

(印军采购了大量不同款式的他国防寒服)

而从中印两军部署在实控线两侧的兵力规模来看,在“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前,国内官方媒体曾披露过一个数字,那就是印方部署在中印边境一侧的兵力规模约为中方的8倍。虽然这些印军不可能都驻扎在高海拔地区,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驻扎在高原山地的印军数量注定远多于解放军边防部队。而在“加勒万河谷”事件后,新德里方面还以近乎蛮干的方式强行向高海拔地区增兵,甚至不惜如“临时抱拂脚”般地采购他国二手防寒服、防寒防雪恒温帐篷和高原地区单兵口粮等。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高海拔地区驻守的解放军边防部队所面对的印度军队总人数,说不定是自己的8倍还要多。

(适合在高海拔地区作战的15式轻坦)

在基建能力较差故高等级公路数量有限、后勤补给效率较低和缺乏诸如中国15式轻坦等专用的高海拔机械化装备的情况下,大批被“赶”到寒冷缺氧的高原山地地区的印度军队,就真的只是具备极其有限的“象征性意义”,实战效能恐并不高。这种用“垒人头数量来强撑场子”的做法一维持就是4年之久,高昂的部队后勤成本或早已让印度苦不堪言,于是才有了如今与中国达成协议的结果。

(印度对直升机高原飞行能力十分重视)

但我们应该清楚,印度在向高海拔地区派遣和永久部署军事力量这件事上遇到的困难和麻烦,都并非完全无法解决。假以时日,诸如足量的防寒服和防寒防雪帐篷、可为高原地带提供物资补给的公路和机场、高海拔飞行能力更强的运输直升机和可在高原山地作战的机械化装备等,都是可以逐步解决和获得的。这就是为何笔者认为新德里方面当前的态度和做法只是缓兵之计,待力量恢复和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其恐怕又会犯起改不掉的“臭毛病”。

(在高海拔地区巡逻的解放军边防部队)

对此,中国倒是也有应对之策。一方面,对于有着“基建狂魔”之称的我们来说,造桥、修路、建机场等基础设施修建工作的速度脚步,自然不能落在印度人的后面。只要能够有永久地跑赢对面,那印方就难以在兵力调动和重装备部署等方面赢过我们。

另一方面,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在约2000公里的中印边境上,有长达1700公里的范围存在争议。虽说中国从不窥伺他国领土主权,但既然印度总喜欢用“游击式”手段尝试蚕食中国领土,那我们倒也不妨在其他诸多方向上主动打破现有局势,如以“让边防巡逻队往前多走100米”的方式,让印度人时刻处于被骚扰的状态。“今天是这里多出现了几个解放军,明天是那里的解放军巡逻队‘越境’了三五十米”,唯有把印度逼入防御态势,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趁着双方达成协议后的一段“平静期”,或许解放军高层可以考虑一下未来的应对手段了。

发布人:kenge2638 发布时间: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