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素食,[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上海的素食鼻祖非功德林素食莫属。功德林素食不仅历史悠久,且在技艺和口味上独树一帜,被誉为“素食鼻祖”。
功德林素食起源于寺庙,清代流入民间。它以豆腐、菌菇、蔬菜为主要原料,通过手工烹饪出形态逼真的“鱼”“肉”等菜肴,这种“素菜荤做”的技艺是其最大的特色。食材选料精细,四季分明,所有“绿色”原料都要用肉眼细心挑选,确保每一道菜品的品质。
功德林素食原本传承扬帮风味,将寺庙里的素菜、宫廷素菜及民间流传的素菜完美结合。其特点在于选料精良、刀工精巧,注重造型和多样的烹饪方法,讲究原汁、原味、原汤,因此既有清淡滑爽的扬帮特点,又有浓油赤酱的本帮风味。著名的素食菜肴包括黄油蟹粉、响油鳝丝、糟溜鱼片、糖醋黄鱼、香卤嫩鸡和鲫鱼冬笋等。
功德林素食不仅为民间素食开创了新时代,更在上海掀起了餐饮新潮流。其“以素代荤”的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精湛技艺的肯定。
非遗美食制作包括南翔小笼馒头、功德林素食、上海梨糖膏、上海老饭店本帮菜和金华火腿。
1.南翔小笼馒头:作为国家级非遗美食和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翔小笼深受上海人喜爱。历经140多年,几代人的传承,已发展成为经典美味。南翔小笼的特点是皮薄、汁鲜、肉嫩、馅丰,每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每只加馅3钱,折褶14个以上。
2.功德林素食:拥有97年历史,代代传承,被誉为上海“逗消素食鼻祖”,并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功德林以豆腐、菌菇、蔬菜为原料,制作出形态逼真的“鱼”、“肉”等菜肴。
3.上海梨糖膏:老城隍庙梨膏糖是上海流传最久的传统土特产之一,以其“甜如蜜、松而酥、不粘不腻”而闻名。梨膏糖以雪梨或白鸭梨和中草药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橘红粉、香檬粉等熬制而成。
4.上海老饭店本帮菜:上海老饭店的“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创制了一批声名远扬的本帮看家菜品,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上海本帮菜以红烧、生煸常见,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
素食烹制技艺
(绿柳居素菜烹制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辛亥革命以后,夫子庙旁的桃叶渡口,开了一家素食店,取名绿柳居。由于人们懂得素食可以养生,顾客一天多似一天,绿柳居声誉日隆。
2009年,素食烹制技艺(绿柳居素菜烹制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
绿柳居菜馆金鼎全素宴
绿柳居的第一、第二代传人个个身怀绝活,厨艺超群。虽然建店之初,只有十多名职工,十几张桌面,但因其独特的素食烹制技艺而享誉全城。其制作原料无外乎“豆制品、面筋、笋、蕈”以及各类蔬菜,但经过厨师的精心烹制,不断创新,终于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荤名素菜,如冷盘类有鸭肫、火腿、烤鸭;炒素类有蟹粉、蟹糊、鱼片、腰花、凤尾虾、宫爆鸡丁;卤菜类有桂花肉、古老肉、炸黄雀、糖醋黄鱼、脆鳝鱼等,不但形象逼真,就连味道也很相像。当年国民党政府要人如宋美龄、白崇禧、戴季陶、孔祥熙、蒋经国等人常来换味尝新。
绿柳居店门口
1962年,南京市饮食公司为著名厨师陈炳钰举行八十寿庆典礼,陈扬市长到会祝贺。在典礼仪式上,陈市长提出作为省会城市应有一家素菜馆,并提出由陈炳钰主持筹办工作。1963年5月1日,绿柳居素菜馆在太平南路杨公井附近重新开张,由陈炳钰任顾问,并从各区调来他的高徒王寿岭、陈正军、魏彩龙、毛家喜、陈德银等人主勺。
老店新开后的绿柳居,烹饪大师们承上启下,上承前辈,下启后代,使传统素食烹制技艺在人脉、艺脉、技脉和文脉上,一脉相承,代代相传。陈炳钰是清朝宫廷御厨,是饮食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具有很高的烹饪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他在继承传统素食烹制技艺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素菜荤做”的制作工艺,主张“荤有素就有”,而且要名副其实。其他厨师大都是陈炳钰的得意门生,是京苏帮的名厨大师,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上推陈出新,创造了几十种素菜新品种,所烹制的素菜以竹荪、香菇、木耳、山药、荸荠、笋子、豆制品为原料,选料讲究而重节令,刀工精细而重变化,烹调多用煸炒方法,以水爆汁,原汁原味,油而不腻,除具有“鲜、嫩、烫、脆、香”的特点外,色、香、味、形酷似荤菜,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每份高档素菜质高而量少,基本上每位客人一块或一只。食后客人感到回味无穷,却不知是何种原材料烹制而成。绿柳居素食佳肴,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品尝。著名画家齐白石、陈大羽,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萧娴等人,在品尝后称赞不已,挥毫泼墨。
1963年至1964年,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两次陪同日本和东南亚8个国家的宗教界代表团来南京栖霞寺观光,指名要绿柳居的厨师前往寺庙办宴。
陈炳钰过世后,魏彩龙在继承传统技艺上创造了几十种素菜新品种,如植物四宝、多色虾仁、明月鸽蛋、翡翠吐司、银芽素翅等,颇负盛誉。有一次,一行日本客人在该店提出要吃“龟”,但他们得知盘中活龙活现的“龟”竟是由素菜做成的,不禁拍案叫绝。
绿柳居门店
1980年,素烧鸡、虎皮鸽蛋、素肥肠、素鸡丁、素桂鱼等名菜,分别收入《南京菜谱》和《南京教学菜谱》。
1984年,素鸡、素烧鸭、素刀鱼、素炸黄雀、鸡酥海参、罗汉观斋等名菜,编入了《南京市场大观》一书。
1997年9月30日,因市政建设就近重建的“绿柳居”在太平南路248号重新开业,这是一座5层1650平方米的中式建筑。一楼供应绿柳居特色小吃,二三楼为散席和宴会大厅,四楼为特色包间,设有佛教厅和伊斯兰教厅。
1998年~2002年,“绿柳居”的素食品种成倍增长,菜肴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素食体系,成为南京独特的素食旗舰店家。
2000年,绿柳居选址建造一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食品加工生产基地——绿柳美食配送中心。
2008年,由绿柳居品牌拓展的新的食品厂在江宁区汤山工业园建成投产,这座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的食品厂,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素食加工基地。
太平南路上的绿柳居
如今,绿柳居在南京有100余家销售网点,先后有50余款菜点荣获“国际名小吃”、中国“金鼎奖”、“中华名小吃”、“中国名菜、名点”等殊荣,企业相继荣获“中华老字号”、“国际餐饮名店”、“中华餐饮名店”等称号。
三
绿柳居的节庆礼盒
绿柳居素食产品,继承了我国古代素食烹制技艺,经过100年以来数代人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技艺风格和特征:
其一、选料严谨。一是讲究品质。制作素菜,完全选用蔬菜原料加工,且采用蔬菜中的精华部分,如青菜要选用菜心,豆粉需用上好的绿豆粉,并多采用一些真菌、鲜笋等原料。二是讲究新鲜。所有绿叶蔬菜全部是当天采摘,隔日一律不用。三是讲究规格。绿柳居素食制作的原材料非常讲究规格,如三丝素刀鱼所选用的土豆为当天采摘,大小差不多,重量基本在一两五左右。四是讲究精细。用什么原料烹制什么菜肴,甚至用什么季节的原材料烹制菜品最佳,处处都有讲究。
其二、工艺精细。在运用炸、溜、爆、炒、蒸、煮、烹、腌、拌、熏、炝等传统技法中,讲究精细,严格执行标准工艺,如香芋面筋,香芋去皮切成1.5厘米方块,水面筋撕成3厘米长、1.5厘米宽、0.2厘米厚片。
其三、造型逼真。绿柳居的素菜荤做的菜肴,不仅口味与荤菜相似,而且形状以假乱真。如绿柳居传统名菜——三丝素刀鱼与真刀鱼的外形不相上下,而金盏鸽蛋、猴头海参、素鲍鱼、素火腿等菜品均栩栩如生、令人叹绝。
其四、口味独特。绿柳居烹制素菜菜肴时多用素老卤,因此,菜品具有独特的蔬菜清香。
四
1997年,绿柳素菜包、绿柳素鸡荣获“中华名小吃”铜牌
绿柳居素食的主要价值和影响:1、历史价值。继承了我国南派素食烹制技艺,反映了我国南派素食烹制技艺特点,对研究素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物和史料价值;2、文化价值。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是经济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体。海内外的消费者对绿柳居的喜爱,不仅因为其菜肴精美,更因为其技艺精湛、出神入化。它是饮食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结合,其文化附加值远大于菜肴本身的价值;3、精神价值。在百年的历史岁月中,绿柳居的素食吸引了众多人群前来品尝,特别是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子前来追根寻源,成了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素食文化的符号;4、社会价值。绿柳居是重振“老字号”的典范。南京曾以拥有众多“老字号”企业而闻名全国,而今尚存的数十家老企业有些仅能维持生存。而绿柳居从一家小小的素菜馆到如今的全国连锁品牌企业,可谓是一个传奇。
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张志军正在制作鳝丝素刀鱼
绿柳居现今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军,自1979年起从事烹饪工作,先后跟随南京名厨蒋永宽、徐永成、杨继林、魏彩龙、尹长贵、胡长龄、陈德银等人学习烹饪技术多年,并于1984年正式被中国烹饪界泰斗胡长龄收为弟子,他两度担任绿柳居总经理,培养100多名徒弟及学生,还被聘为《中国烹饪》、《烹调知识》等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并发表了数十篇有关烹饪技术的论文,为国家级高级烹饪技师。
目前,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张志军,市级周军。
(钱伊蕾)
图片来源|龚文新及《秦淮非遗谱》
责编|轻叩studio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