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 ,欢迎咨询干簧管安装调试,[python实用课程],[C++单片机原理],[C#网站搭建],[Nodejs小程序开发],[ios游戏开发],[安卓游戏开发],[教会用大脑用想法赚钱实现阶层跨越]
不知道这里怎样贴图,给你个链接,还有详细的解释,非常好的。
下面是摘录的一点内容:
报警器采用无线反馈报警原理,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防盗入侵探测器和微型无线报警发射机组成;第二部分为无线报警接收控制器。使用时将第一部分安装在储藏室、车库等需要防范的场所;第二部分则放置在居民住室内。
电路原理
一、入侵探测器和微型报警发射机部分
图1为入侵探测器和微型无线报警发射机的电路原理图。小磁铁与触点常闭型干簧管E组成入侵探测器,将小磁铁安装在储藏室的门扇上,干簧管E紧靠小磁铁,安装于相对的门框上。平时门处于关闭状态,由于小磁铁紧靠E,使E内部两常闭触点依靠外磁力作用而断开,微型发射机因无电源不工作。一旦发生盗情,小磁铁就会随门扇远离E,E失去外磁场的作用,其内部两触点依靠自身的弹力而闭合,微型发射机得电立即发出编码报警电信号。IC1(VD5026)是一数字编码集成电路,其共设8个地址码,即A1~A8;4个数据码,即D1~D4。(编者注:VD5026/5027的相关介绍可参见今年《电子报》第35期本版中《编解码电路与系统安全》一文)。经地址编码的数据由IC1的脚输出。IC1的振荡频率由外接电阻R1决定,R1阻值越小,振荡频率越高。R1的阻值可在120kΩ~470kΩ之间选择,但应注意R1的阻值必须和报警接收部分的解码器VD5027的振荡电阻R15(见图2)的阻值严格一致,否则无法可靠解码。晶体管V1与C1、C2、L1、L2等元件组成调制和射频发射电路,其发射频率在300MHz左右,为了增加发射电路的稳定性,天线L2可直接印制在电路板上。
二、无线接收报警控制器
图2是无线接收报警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它由超再生接收、放大、整形、译码电路及报警信号发生电路等部分组成。
由天线输入的300MHz射频信号,经C1送到T1的发射极,通过T1高频放大后,经C4送至超再生射频解调器T2的发射极,解调出的编码数据脉冲信号经C12送至运放集成电路IC1的A1和A2进行放大和整形,最后送入解码电路IC2的第脚进行数据解码。解码集成电路VD5027是编码集成电路VD5026的配对电路。使用中VD5026和VD5027两电路的地址码A1~A8应绝对保持一致,它们的状态码也应保持一样。当VD5026停止发送信号(发射机关机)时,VD5027的脚VT端复零。电路中利用单向可控硅SCR做报警保持,VD5027的脚呈高电平时,SCR被触发导通,音乐片9561因得电而输出报警信号,推动喇叭发声,报警指示灯D2点亮。此后,即使VD5027的脚复零,由于可控硅SCR已导通,因而报警喇叭将一直发声,直至按下报警解除开关K2为止。
为了防止停电发生漏报警,无线报警接收控制器采用交、直流两种方式供电,并可自动转换。当有交流电源时,整流输出的9V电源加在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截止,电路依靠交流供电工作。一旦交流停电,D5的负端因失去9V电压而导通,9V电池通过D5给电路供电,实现交、直流供电自动切换。
元件选择
图1中的小磁铁和干簧管E可在市场上购买成品的常闭式门窗戒备传感器。要求防范场所的门扇和门框之间的间隙要小,门关闭后要牢靠,否则被风吹动可能引起误报警。L2可用镀银线或∮1.5mm的漆包线围成,也可直接印刷在电路板上。编码器不需要编码开关,只要将某点与电源正极或负极相连即可。电源用15V叠层电池。整个发射电路可制作在一块比火柴盒还小的电路板上。
图2中的报警信号接收和报警控制部分中,T1、T2的β值要求不大于100。电感L1用4.7μH的色码电感,L2用∮0.5mm的漆包线在∮4mm的钻头上绕3匝自制,天线可用30cm长的软导线代替,K2为报警解除开关,应采用触点常开按钮。电池为9V叠层电池。整个电路除电源开关、报警解除开关、电源指示灯、报警指示灯安装在面板上外,其它元件均安装制作在一块电路板上。
制作调试
根据图1、图2选好元件、焊接在电路板上,将VD5026和VD5027的地址码和状态码设置一致,检查无误后即可通电调试。
调试的难点为收发频率要严格一致,为此需要将报警发射部分和报警接收部分的调试配合起来进行。初次安装调试,为了确保调试成功,最好在示波器的配合下进行。首先,将发射机部分中的干簧管两端用短接线短路,让发射机一直工作,接通接收部分的电源,先将R16焊开,将示波器的探头接在图2中IC1(LM358)的⑦脚处,将发射机靠近接收机(相距20cm左右),用无感起子调节发射机的微调电容C3和接收机的微调电容C9,直到示波器上有编码脉冲显示为止。再拉开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距离,使发射机和接收机相距10m左右,将示波器的探头改接在图2中IC1(LM358)的②脚上。仔细调整接收部分的微调电容C9和电感线圈L2,直到示波器显示的解调输出的编码脉冲信号的波形幅度最大为止。然后再调整发射机的微调电容C1,边调整边观察示波器波形的变化,使波形幅度达到最大值。反复几次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如果一切都正常,可接上电阻R16,此时扬声器应发出报警声,报警指示灯发光,断开发射机电源,报警仍能维持,按下报警解除开关后,报警应解除。最后可拉开距离进行实验,本报警器在调试正常的情况下,报警距离可达50m以上。
不锈钢干簧管液位计材质全部是304,主导管内装有一组干簧管和精密电阻,当管外带有环形磁钢的浮球随液位上线变化,相应在主导内位于液面处的干簧管在磁场作用下依次闭合(接通)使回路电阻发生变化,经专用模块转换成电流输出。
不锈钢干簧管液位计是一种插入式液位仪表。由磁干簧管、精密电阻和放大变换电路组成。当液位计磁性浮子的磁力作用到某一位置的干簧管时,该干簧管闭合,使放大变换电路输出与被测液位高低相对应的电流值,随着液位的高低变化,放大变换电路将液位高低转换成线性的4~20mADC信号输出,以实现对液位信号的传送或控制。
不锈钢干簧管液位计特点:
1·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维修容易,工作稳定;
2·应用范围广:除高粘度介质外所以介质均可测量;
3·变送器除4-20mADC标准信号外,现场也可同时选取液晶显示,指针显示(目前不常用),调试方便;
4·本产品采用进口干簧管,解决了干簧管的磁化问题。
不锈钢干簧管液位计安装和接线:
1、传感器装在被测容器上,传感器下端zui好与容器底部固定牢。
1.干簧管的构成和应用
干簧管是一种磁敏的特殊开关。典型干簧管的实物外形和电路符号如下图所示。
(1)干簧管的构成
干簧管通常有2个或3个由既导磁又导电的材料做成的簧片触点,其被封装在充有惰性气体(如氮、氦等)或真空的玻璃管里,玻璃管内平行封装的簧片端部重叠,并留有一定间隙或相互接触来构成常开或常闭触点。
(2)干簧管的分类
干簧管按触点形式分为常开型和转换型两种。常开型干簧管内的触点平时打开,只有干簧管靠近磁场被磁化时,触点才能吸合;而转换型干簧管在结构上有3个簧片,第1片由导电不导磁的材料做成,第2、第3片由既导电又导磁的材料做成,上、中、下依次是1、3、2。当它不接近磁场时,1、3片上的触点在弹力的作用下吸合;当它接近磁场时,3片上的触点与1片上的触点断开,而与2片上的触点吸合,从而形成了一个转换开关。
(3)干簧管的工作原理
下面以常开型干簧管为例简单介绍干簧管的工作原理。当干簧管靠近永久磁铁时,或者由绕在干簧管上面的线圈通电后形成磁场使簧片磁化时,簧片就会感应出极性相反的磁极。由于磁极的极性相反而相互吸引,当吸引的磁力超过簧片的抗力时,簧片上分开的触点就会吸合;当磁力减小到一定值时,在簧片抗力的作用下触点再次断开。
(4)干簧管的应用
干簧管可作为传感器用于计数、限位等。有一种自行车公里计数器,其就是在车圈上粘上磁铁,同时在附近的车架上安装两个干簧管构成的。许多门铃就使用了干簧管,将它装在门上,就可以实现开门时的报警、问候等。而许多全自动洗衣机也采用了干簧管作为防震动保护,有的“断线报警器”中也使用了干簧管。
2.干簧继电器的构成和特点
(1)干簧继电器的构成
干簧管和线圈组装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一个干簧继电器。而2~4个干簧管和1个线圈组装在一起,就可以构成多对触点的干簧继电器。典型的干簧继电器如下图所示。
(2)干簧继电器的特点
干簧继电器的特点如下:
一是体积小,重量轻;
二是簧片轻而短,有固有频率,可提高触点的通断速度,通断的时间仅为1~3ms,是一般的电磁继电器的1/10~1/5;
三是使用寿命长,由于采用密封结构,所以触点与空气隔绝,管内的稀有气体可降低触点的氧化和碳化,提高触点的使用寿命。
3.干簧管的检测
可以用万用表电阻挡检测干簧管,以常开式两端干簧管为例进行介绍。
(1)用数字型万用表检测
采用数字万用表检测干簧管时,应将它置于通断测量挡,并将它的两根表笔接在干簧管的两根引线上,未靠近磁铁时,万用表显示的数字为1,说明干簧管内的触点断开,如下图(a)所示;靠近磁铁后,显示屏显示数字为0,并且蜂鸣器鸣叫,说明干簧管内的触点受磁后闭合,如图(b)所示。当脱离磁铁后,万用表的显示又回到1,说明干簧管的触点又断开。若干簧管的触点在受磁后仍旧不能闭合,说明触点开路;若未受磁时就闭合,则说明它内部的触点粘连。
提示:上图测试的是常开型干簧管,而对于常闭型干簧管,应该在未受磁时内部的簧片是接通的,只有受磁后簧片才能断开。
(2)用指针型万用表检测
如上图所示,将万用表置于“R×1”挡,两根表笔分别接干簧管的两根引线,此时万用表的表针应在无穷大的位置。当把干簧管靠近磁铁时,万用表的表针能向左偏转到“0”的位置,说明干簧管正常。否则,说明干簧管已损坏。
电话+V:159999-78052
机构由一批拥有10年以上开发管理经验,且来自互联网或研究机构的IT精英组成,负责研究、开发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公司具有完善的课程研发体系,一直走在整个行业发展的前端,在行业内竖立起了良好的品质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