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8090后小时候吃的零食,小时候的泡泡糖罐如今绝版,各展馆纷纷来这里借,追捧成“稀罕物”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小时候的泡泡糖,[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8090后小时候吃的零食

1.粘牙糖

小时候,小卖部常见的粘牙糖,五颜六色地粘在塑料薄膜上。撕下一条放进嘴里,既有弹性又粘牙,带来独特的口感。这些色彩鲜艳的粘牙糖,在当时深受欢迎,但吃的时候得小心,因为它特别粘牙,吃完了很难从牙齿上弄下来。粘牙糖有多种形状,如长条形和扁圆形,虽然外形不同,颜色和粘牙程度却都差不多。如今,这种粘牙糖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

2.西瓜泡泡糖

西瓜泡泡糖是小时候常吃的泡泡糖,颜色丰富,最初是绿色带有红色夹心,看起来像西瓜。吃起来有一股西瓜味,因此得名。这种泡泡糖不仅看起来诱人,吃起来更是美味,后来还推出了多种颜色的版本,但味道大致相同,非常受欢迎。

3.济公丹

8090后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吃的济公丹,是一种小零食。那时候,常在电视上看到济公这部电视剧,剧中有济公丹的身影,据说它能治百病。但我们吃的济公丹与电视剧中的不同,它由山楂粉制成,口感酸酸甜甜,十分好吃,深受小孩子的喜爱。

4.无花果丝

无花果丝可以说是当时小卖部最火爆的零食之一。它味道酸甜,一包无花果丝量很足,能吃上好一段时间。虽然名字叫无花果丝,但据说它是用萝卜汁制成的,这种创新的味道让许多小孩子都爱不释手。

5.宝塔糖

二、80后小时候的零食

80后小时候的零食有大大泡泡糖、酸梅粉、大白兔奶糖、北京方便面、各种形状的果冻等。

1、大大泡泡糖

小时候对这种五颜六色的东西真是没有抵抗力,更何况这个西瓜泡泡糖小巧、可爱、玲珑,看着很好玩,吃着有好多种口味,嚼完它的甜味儿再吹一个泡泡,岂不是更爽。这种方形的大大泡泡糖能吹很大,小伙伴们都比着看谁吹的大,有时泡泡一破,瞬间粘一脸,有时都把鼻孔堵住了,引得哄堂大笑。

2、酸梅粉

酸梅粉小时候是很多小伙伴都喜欢的吃的小零食,用小勺挖一点放在嘴里慢慢吃,酸酸的还有点甜。有的是直接倒在手里舔着吃,舔一口看看剩多少,心里满是满足,想来也是珍惜啊。

3、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奶糖是当时最经典的奶糖,它奶香浓郁,很有嚼劲,是走亲访友的最佳之选。金丝猴奶糖是后起之秀,它奶味纯正,口感柔软,入口绵香。

4、北京方便面

最初的北京方便面和三鲜伊面只有一种调料包,那时的方便面还没有酱包,即使这样,当时吃方便面也是一种奢侈,谁要是吃了方便面可以说上好几天,而且弄得馋嘴的小孩向爸妈闹着也要买。

一种调料包的方便面那时也吃得很香,有的是泡着吃,有的是把方便面揉碎,把调料放进去摇一摇,倒在手上一把,一仰头全放进嘴里,吃得爽快,吃到最后,还不忘把手上的调料舔得一干二净。那时小朋友的愿望是“长大了一直吃方便面”,他们还不知多吃蔬菜的好处。

5、各种形状的果冻

这种水果形状的果冻很便宜,当时都是直接用牙咬开,现在想想不得不佩服当时的牙力。而且看到有的果冻形状是很喜欢的,还舍不得第一个吃掉,总是留到最后看完了玩够了,才细细品尝其中滋味。

小时候的泡泡糖罐如今绝版,各展馆纷纷来这里借,追捧成“稀罕物”

原创2020-06-15 15:50·上观新闻

70年前的“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摆满糖果的商业网点、抽水马桶……随着时代变迁,已被封存在记忆深处。然而就在中心城区,藏着一个小而美的村史馆,通过实景、照片等载体,生动书写了建国以来老百姓如何一步步迈向小康生活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日前,随着“四史”教育的开展,这个展馆成了普陀区当地一个重要的打卡点,越来越多青年党员走进这个位于曹杨新村街道的村史馆,重温祖辈父辈的历史……

“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上海70年前就有了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在1951年5月21日正式破土动工,当时的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亲自选址、命名、建造。

建造前的环浜是一条杂草丛生的自然浜,早年的曹杨地块也大都为农田,历经了一年的建造,第一批48幢167单位2层楼的楼房就此拔地而起。

新村在规划时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以邻里单位为居住细胞,注重半径服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步行范围内解决日常生活各种需求”,也就是现在推崇的“十五分钟服务圈”,这就要求服务设施配套一要齐全,二要便捷;第二,新村在规划时就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基地范围内原有的绿化和水系。

S型窗花背后有深意

1953年8月12日,工人新村正式得名为曹杨一村。曹杨新村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工人新村。

村史馆里的照片墙,展示了入住新村的首批1002户劳模以及生产先进者,从简陋的工棚中乔迁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工人新村,兴奋不已的情景。当时的工人新村外观是借鉴苏联农庄和新式里弄设计的欧式建筑,白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不仅十分美观,且设有木地板、抽水马桶、煤气等设施,对于50年代普遍住在茅草屋的工人们来说,这些设施都是非常先进的。

工人新村透气窗上的图案是一个英文字母S,是由上海的“上”字首字母S演变而来。如今,曹杨一村即将迎来非成套住房改造,但东西山墙上这些S型的回纹镂空设计装饰造型,却将被保留下来,作为标识物。

一个糖罐成了“稀罕物”

从室内的单开门冰箱、28英寸横梁自行车、蝴蝶牌脚踏式缝纫机,到室外的兰溪合作商店、老虎灶……曹杨村史馆带着参观者穿越时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曹杨新村。

近20张老照片,反映了曹杨新村50至60年代的生活概况。老虎灶是当时每家每户都会去泡开水的地方,花上一分钱就能泡上满满的一壶热开水,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众多双职工下班后烧开水的麻烦。

在村史馆一角,曾经满足曹杨新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烟纸店——“兰溪合作商店”的实景布置吸引着不少人驻足围观。兰溪合作商店成立于1952年,是工人新村里的第一个商业网点——曹杨商场打烊后的接续补充。1952年6月25日,上海第一家工人新村商业网点——曹杨新村工人消费合作社(曹杨商场前身)在兰溪路165号成立。

在玻璃柜台里,飞马牌香烟、414毛巾、大白兔奶糖、零拷食用油等当时比较常用的生活物资可谓是一应俱全。其中有一个小时候吃泡泡糖的糖罐,如今已经绝版。据介绍,上海各大展馆时常来借出展陈,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歪果仁”为啥争着做曹杨人?

60年代以后的曹杨新村,各项配套设施都已经相当的齐全。80年代,知识青年回城,为解决这批青年的就业问题,政府在棠浦路设立摊位。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个体经济的体现,棠浦路步行街诞生了第一批个体户。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弄潮儿,在曹杨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与其他居民新村相比,曹杨新村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第一——上海首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据了解,60多年来,曹杨新村已先后接待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外国友人。直到如今,即使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名牌购物街,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地标旅游景点,就靠着这份“原汁原味”,曹杨新村每年能吸引七八千人次的外国友人前来“深度游”。

据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各国友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再限于走马观花,走入百姓家成为新的兴趣点。考虑到这些因素,曹杨新村率先利用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等资源,精心打造“做一天上海人”涉外品牌旅游项目。到居民家中做客、品尝地道上海菜,跟着居民做小笼包、包馄饨,学一套正宗太极拳……这些富有浓郁本土生活气息的活动一经推出,就赢得海外游客的好口碑。

栏目主编:徐敏文字编辑:杜晨薇题图来源:杜晨薇摄

内文图片:杜晨薇摄,资料图片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小时候的泡泡糖
发布人:huadubiao9509 发布时间: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