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农夫山泉在香港挂牌上市,开盘即涨85.12%,总市值达到4400亿港元。
农夫山泉的老板钟睒睒身价因此一度超过马化腾,成为中国首富。
卖水都能卖成首富,这也让农夫山泉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但少有人知道,9月8日这天,除了农夫山泉上市,还有一家企业也要上市,而且是「二次上市」。
这家企业就是“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坐拥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餐厅的百胜中国。
百胜中国发行价为412港元/股,目前为止,所有港股上市公司IPO的发行价均比百胜中国低。
因此,百胜中国又有“发行价之王”的称号。
然后它就被农夫三拳打爆了。
百胜中国在上市首日,以410港元开盘,开盘即破发(即股价下跌)。
随后股价继续走低,最低股价为392.4港元,较发行价下跌超过4%,总市值蒸发已超过80亿港元。
“上市即巅峰”的表现,也让不少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在百胜身上。
虽然贵为“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旗下有一万多家餐厅,但百胜中国的发展,是比较不均衡的。
为什么同时上市,百胜干不过农夫山泉?
原因可能出在百胜自己身上。
百胜中国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
他们太过依赖肯德基了
我们不妨先看看百胜的财报:
36氪更是直截了当做了一张条形统计图,来解释2019年百胜中国的财报:
你可以很轻易地看到:肯德基+必胜客的收入,足足占了百胜中国总收入的9成。
名义上百胜中国有7家大型连锁餐厅,真正能打的能打的也就肯德基和必胜客。
如果这是一款Moba游戏,那肯德基和必胜客就是左手和阿水,妥妥的黄金双C。
左手后面还真有个KFC商标…
更夸张的是,肯德基还占了利润的大头,足足占了整个百胜集团利润的68.8%,堪称一人带飞全队。
必胜客前些年利润还行,最近几年也逐渐式微:
2017年必胜客的营收增速高达17.98%,但2018年迅速降至0.86%,2019年则变为负2.7%。
2018年至2020年,肯德基客单价通过提价、推新等方式稳步增长。
必胜客客单价则一路下滑,逐渐被肯德基甩在身后。
那必胜客的客单价为什么会下滑啊?
我举个栗子。
6月10日,我去了必胜客吃自助餐,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必胜客时隔10几年,再次推出自助餐,限时一周。
我本来以为错过这次再等10年,没想到最近它居然又搞自助餐了,我人都傻了:
为什么必胜客要这么频繁推出自助餐服务?
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比如清库存啊、提高业绩啊,等等。
但本质上,必胜客都是通过促销吸引顾客,来达到“以价换量”的目的。
这也侧面印证了必胜客的品牌下行趋势,已经不可挽回。
你啥时候见过K记M记搞自助餐嘛,对不对,人家不搞自助餐也一堆人吃啊。
你说对吗,小麦?
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哪怕肯德基和必胜客拿命去Carry,疫情也让百胜中国吃瘪。
2020年上半年,百胜中国的总收入为36.56亿美元,较2019年同期的44.28亿美元减少17.4%。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
为什么百胜的其他餐厅那么菜啊,他们干嘛去了?
这一点,就要牵涉到百胜的“中餐梦”了。
作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百胜一直想着“本土化”,让自己更接地气一些。
这一点在肯德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肯德基,有粥喝、有饭吃、有豆浆喝,早段时间甚至有茶叶蛋:
当时我去试吃的实拍图
但百胜不满足于自家洋快餐中国化,它更希望能有自己的中餐厅。
但很遗憾,百胜在目前为止,就好像中邪了一样,没办法搞好中餐厅,堪称“谁来谁死”。
2005年,百胜中国在上海创办了“东方既白”,立志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店品牌
截止2007年底,共在上海开出12家店:
你这样子就很刻意了
然而,“东方既白”一直不温不火,发展后劲不足,截至今年6月30日,东方既白仅11家门店。
满怀壮志豪情的东方既白,经过15年发展,仍在快餐市场的边缘徘徊。
而这,仅仅是百胜试错的第一步。
2012年2月,百胜中国以近46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当时的「火锅第一股」小肥羊。
一年后,百胜中国再度出手收购小肥羊全部股权,全权拥有小肥羊。
然而百胜接手后,小肥羊的门店数量从300多家减少到200家左右。
要知道。小肥羊巅峰时期的门店可是超过700家的哦。
收购后,小肥羊正式被一众竞争对手如海底捞、呷哺呷哺等超越,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百胜再次翻车后,他们再接再厉,又在19年收购了黄记煌。
如你所见,黄记煌现在也没了声响,影响力远没有前几年那么大了…
8月份的一份调查更显示,不少人已经2~3年没吃黄记煌了,更凸显黄记煌近年的疲软。
百胜人都傻了:难道我跟中餐厅相克?怎么每家中餐厅效果都不好?
百胜心里特别苦,本来它是想中餐西餐双线发展的,现在倒好,西餐赚的钱还得补贴到中餐上。
综上所述,严重的「偏科」,是市场不看好百胜的关键因素,也是百胜被农夫山泉吊打的原因。
那么,百胜中国还有机会逆风翻盘吗?
折戟中餐厅后,百胜将目光瞄准了「咖啡领域」。
18年,百胜中国推出咖啡品牌COFFii&JOY.
19年,肯德基推出“K记咖啡”,并且花重金进行推广,意图非常明显:
“老子要进军咖啡市场了!”
肯德基取得的成绩也算不错,截止到2019年,肯德基在我国已经卖出了1.37亿杯咖啡。
但从百胜中国上市的财报看,咖啡业务还未能为百胜取得较多的盈利。
K记咖啡、Lavazza等能否干翻星巴克&瑞幸?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总而言之,肯德基还是百胜非常可靠的一个点,只要肯德基不翻车,百胜依然能高枕无忧。
百胜作为中国最大的餐企,资金雄厚是它最大的优势。
只要大方向不变,我认为在未来,百胜还能再孵化出一个优秀能吸金的餐饮品牌。
当然了,如果百胜还想发展中餐厅的话:
那我还是建议他们去算上一卦,看看能不能破除魔咒啦「狗头保命」。
厨房人类
专注于研究「人类行为学和美食之间关系」
致力于把和食物有关的趣事儿煮给你吃
在A股票上市公司IPO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发行市盈率只有23倍,低于市场市盈率;其次,上市只增加25%的股份比例。其他股票的销售期限有限(一年或三年),导致流动性板块小且流动性溢价;最后,交易限制系统。结合前两点,使用交易限制系统更方便。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的投资者,那么你及时卖出(通常在交易限额打开时卖出),你基本上会盈利,即使你没有及时卖出,但不容易打破,即使打破,你仍然有机会返回,因为发行市盈率只有23倍,除非业绩立即改变,导致估值上升。
成熟国家新股破发是正常的。香港股市和美国股市破发并不新鲜。例如,36氪最近在美国上市,发行价格在第一天下跌14.5美元筹集约2415万美元。36氪美国IPO首日开盘跌13.24%,报12.58美元。但是中国原来的IPO这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的补偿,因此发行市盈率为23倍,上市后将迎来N个涨停,平均涨幅超过100%,一旦主板IPO破发,投资者赚不到钱。毕竟,如果他们赢了,股价就不会上涨。投资者根本不可能盈利。他们只能割肉出局。最多,他们损失更多,损失更少。
主板IPO应该没有破发的问题。毕竟市盈率很低,比同行业公司低。唯一的可能就是一些银行股,发行市盈率比同行业上市公司高。科技创新板很有可能迎来破发的趋势。作为中奖者,只能选择割肉离场,没有中奖者可以选择做空套利。科技创新板可以在第一个交易日卖空。所谓卖空,就是卖优惠券,等股价下跌买回来还优惠券,就能得到价差。
但目前新股破发幅度很低,卖空盈利空间很小。即使股价破发,卖空盈利的概率也很小,但一些涨幅巨大的股票可以选择卖空盈利。这部分投资者成本很低,投资者成本越早,尤其是创始股东,两天前作者刚刚用三只松鼠分析,公司注册资本只有100万,两个月后得到IDG经过多轮融资,公司发展的资金几乎都是靠投资者的资金发展起来的,除了启动资金的100万。创始人张辽源最初的100万资金现在价值100亿元,增长了1万倍。他的成本太低了,跌破发行价就能赚钱。
海报新闻记者沈童报道
被称为“创业者福音”的媒体平台36氪,目前正面临业绩亏损和股价面值退市的双重夹击。自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来,股价一路走低,如今跌幅更是超过95%,堪称表现最差的中概股之一。
(上市至今中概股表现)
根据36氪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仍未回正,发展现状不乐观,包括企业增值服务收入大幅下降、毛利率下降、一般及行政开支增加以及净亏损增加。
据悉,36氪已经搬离了俯瞰朝阳公园的高端写字楼骏豪中央广场,迁址至租金更为便宜的恒通商务园,此外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裁员。不难看出,作为“国内新经济服务海外上市第一股”,四年上市时间,36氪并没有给出市场一个惊喜。
破发超95%沦为仙股,面临保壳压力
2019年11月,36氪登上纳斯达克的舞台,发行价格为每股ADS14.5美元,募集资金2001万美元,相比此前计划融资规模缩水了61.7%,且开盘即破发。据wind数据,36氪的股价从高位一路滑落,如今股价已跌至约0.585美元,跌幅超过95%,市值也仅剩约2300万美元。
成交量方面,2023年12月份至今,36氪仅有3天成交量超过10万股,日均交易约3万股,以现在价格计算,日均交易额不足2万美元。而同期的好未来、拼多多、新东方等中概股日均成交量在数百万至数千万股不等。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这一致力于为中国的新经济参与者提供内容和商业服务,号称“国内新经济服务海外上市第一股”的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开局即巅峰。
2023年11月8日,由于在过去的30个连续营业日内收盘价低于每股1美元,36氪宣布收到纳斯达克通知,纳斯达克给予公司180天的符合期限,如果36氪能在此期限内股票价格连续十个交易日达到1.00美元或更高,将获得符合要求的书面确认;如果未能恢复符合标准,且满足其他上市条件,则可能获得额外的180天符合期限。
也就是说,36氪最多有360天的时间来完成纳斯达克的要求,否则将面临强制退市。
考虑到目前低迷的成交量,市值保卫战或许不难打赢。但是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基本面正在恶化。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1330万美元,净利润-260万美元。
而从36氪的招股说明书来看,其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线上
而作为36氪最重要的收入板块,为企业客户提供报道、咨询、整合营销,以及社群等全方位的优质深度服务的企业增值服务模块在2019年曾超过
不过,在创投市场遇冷的大环境下,该模块收入的巨额下降再次令这一概念蒙尘。
值得注意的是,从数据看,36氪公司内部也同样经历了裁员等一系列的组织结构调整,这也成为其最新报告期内录得亏损的原因之一。
财报显示,其一般及行政开支大幅增长了122.6%,为510万美元,主要是由于本季度发生的一次性费用增加,包括人员遣散费、办公室租赁终止费以及信贷损失准备金增加等。这也暗示着公司在组织优化和经营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增加了成本负担。
媒体核心牌照缺失,增长问题如何破局
从上市初始,36氪就希望跳脱“媒体平台”的束缚,希望借用媒体的影响力推出其他业务。其创始人刘成城也公开表示,“只做媒体难逃营收和发展局限。”
因为瞄向创业孵化、投资牵引服务,同时赶上了时代的发展红利,2012年到2019年是36氪的黄金时代。最终,谋求上市成为36氪谋求更大商业版图的一环。
不过,时代的变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自2019年底,也就是36氪正式上市阶段,市场方向发生转变。市场热钱减少,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时代也即将结束,进而导致投融资事件的发生频率大幅降低。
从36氪财务报告中各项收入所占的比例更是可以直观地看到差距:去年第三季度,在线
此外,2023年第三季度,36氪的净亏损为人民币1890万元,而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250万元。毛利率下降了6.1个百分点,从2022年同期的62.4%,降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56.3%。
过于依赖
媒体平台属性凸显,令36氪不得不面临其自身的又一大硬伤,即关键牌照缺失。上市伊始,36氪曾在招股书中进行了风险提示,称其当时并未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可能使公司受到行政制裁,这将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记者从工信部网站查询到,北京多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6氪经营主体)目前持有信息服务业务(仅限互联网信息服务)证照;据中国网信网显示,截至2023年11月9日,36氪尚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36氪尚未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这意味着36氪实际上并不具备新闻采编资质,这一点不仅无法与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匹敌,甚至也被近年来崛起的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远远甩在了身后。但事实上,36氪拥有相当数量的记者和编辑,对外自称记者和编辑开展采编工作。这意味着,公司的一部分原创内容业务处在一种模糊地带。
赴美上市,难逃中概股系统性风险
然而,选择赴美上市,更令36氪难逃所有中概股的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巨震。上海亮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善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外围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中概股的未来有所担忧,致使中概股撤资严重,造成近几年的巨幅下跌。”
36氪亦是如此,自2021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来,公司股价一路下跌,截至目前,36氪股价下跌已达95.93%,堪称表现最差的中概股之一。当然,其中也不乏非理性因素影响,但36氪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
(36氪公司股价上市至今跌幅超过95%)
如今,36氪希望再次押注风口实现下一个阶段的飞跃,根据公司最新披露的业绩交流会内容,公司正在将AI技术引入公司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希望在图像生成、视频制作、文本编辑以及数据采集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减少公司运营的成本,进而释放更高的生产效率。
从36氪种种表现来看,其寄希望在内容方面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来为资本市场讲出一个超越传统媒体的故事。不过,从其四年的上市表现来看,36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