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协同创新 开放共享 长三角科技合作凝聚共赢“向心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近5年年均增幅超11%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协同创新开放共享长三角科技合作凝聚共赢“向心力”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让资金、人才、技术等科创资源充分流动、实现更多应用成果落地转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日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分论坛暨长三角科技合作交流洽谈会在连云港市召开,本次会议以“长三角城市合作:新动能、新格局、新作为”为主题,长三角区域内众多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围绕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过程,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也就是说,在实验室的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横亘着一条技术落地的鸿沟,跨过去了,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其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科技创富效应才会水到渠成。

“当今的中国,我认为对于像我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算得上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即使遇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想要把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产业创新仍然是困难重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所长岳玉涛是美国普渡大学的计算物理学博士,在雷达和电磁场等专业领域有着300多项发明专利。在他看来,纯市场化的商业规则下,科技成果转化经常会面临一种“市场失灵”的局面,“这里就需要在纯市场规则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即有人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深远的眼光来持续大规模地投入,直到成功或失败”。

2013年,为了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定位是,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六年多来,在江苏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从人才生态、空间生态和金融生态三个方面,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在会上表示。

构建区域一体化“科创圈”

借鉴区域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科创圈是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主体形态,是区域内城市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科创圈是由区域内城市科技创新引发的经济极化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产生的科技创新资源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结果。”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孙斌提出,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骨干节点,优化配置都市圈创新型城市资源,联合发展G60、G42、G25科创和产业创新走廊及生态经济走廊,共同推进“核级引领、圈层递进、点带联动”的长三角科创圈建设。

事实上,长三角对于构建区域一体化科创圈有着充足的底气和基础。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汇聚了全国近1/3的研发经费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

与此同时,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于近日共同发布的《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也显示,以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等指标为测度,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从基期2011年的100.00分增长至2019年的204.16分,较2011年翻了一番多,彰显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攻关的蓬勃态势。

多方联动共搭科创舞台

“我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因为我们长三角有着非常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势,这些资源和优势如何转变成产业优势,以及转化为经济优势,我觉得至关重要。”刘庆坦言,过去长三角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虽有一些协同现象,但相对来说较为无序,“应该通过长三角的科技协同创新,真正产生一个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地,来支撑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征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认为,江北新区首先应该成为创新的引领者,要在江北新区范围内营造出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和热度。“我们要能做到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并举,使创新的火花在江北新区的每一个角落燃动,这就要求在面上要营造创新的软环境。”

上海技术交易所是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组建的首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本质上,我们这个交易所不是上海市一家的,而是属于整个长三角的。非常希望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股东能够踊跃进入交易所的改制中。”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提出,未来上海技术交易所将致力于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让各种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企业需求资源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凸显其“共建、共用、共享”属性。

金融资本是搭建科创舞台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VC来说,投资创新绝对没人会反对,但是从内心而言,我们其实更想投成长,就是创新中带着正能量的那一部分,创新其实有很多方向,我们希望能找到最精准的那段,因为VC是优选,而不是普惠。”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表示,“如果一个团队的技术方向能和国家所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吻合,并且这个团队本身具备相应的条件和优势,我们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支持。”

二、“新建造、新机遇、新跨越”——2023长三角区域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

7月27-28日,一场聚焦"新建造、新机遇、新跨越"的盛宴在江苏南京拉开帷幕。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等联合主办的2023长三角区域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会盛况空前,汇集了500余位政企代表、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

大会以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为主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强调了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提出六点建议,涉及顶层制度设计、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体系构建等。江苏省副厅长李震则表示,江苏将智能建造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试点城市工作和示范引领,培育智能建造领军企业,加强人才培养。

亮点环节是长三角区域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联合宣言发布,联盟及行业协会达成共识,致力于推动"四化"融合、创新驱动和产业共融。各地的智能建造工作交流会中,南京市、苏州市等分享了实践经验,明确了实施途径和借鉴经验,旨在形成可复制的试点成果。

大会展示了智能建造的前沿技术和成果,包括建筑机器人应用、系统性数字化智能建造、模块化保障房EPC项目实践等,涵盖了工业化建筑、数字化转型的多个领域。此次大会不仅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创新,还颁发了一系列奖项,表彰了在智能建造领域取得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近5年年均增幅超11%

北京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黄晓慧

1月31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2年的262.48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前进。

这份指数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等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

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2年的443.26分,年均增速达29.17%。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

在41个城市协同创新能力排名中,上海持续发挥龙头引领地位,带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和创新一体化,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紧随其后,成为长三角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与2018年相比,嘉兴市协同创新水平排名提升最快,从17位升至2022年的第6位。安徽的阜阳、六安和宣城排名提升速度仅次于嘉兴,分别提升了9位、8位和7位,后发追赶势头正劲,尤其在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共享、产业体系布局方面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报告认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在聚合力、汇资源、促发展等三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首先是聚合力,前沿科技实现突破。近年来,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在不断涌现。例如,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单位,绘制了“授粉小鼠脑图谱”,并自主开发了TB级光学成像大数据神经元追踪及分析软件,为研究全脑神经链接图谱建立了一套国际领先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其次是汇资源,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386.30亿元,相比2018年的5951.89亿元增长了57.70%,占全国比重达到30.49%,比2018年增长0.24个百分点。截至目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达到45911台套、价值544亿元,三省一市已经充分具备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合作和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经费供给,为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和平台。

最后是促发展,创新辐射提质增效。长三角科技创新发展合作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2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总共13351.22亿元,占全国比重27.94%。而在2018年,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仅为3407.52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9.25%。5年来,长三角搭建了大批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了大量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和培育,三省一市的行政壁垒不断破除,科技创新从区域间协同迈向了共同体建设。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陈海鹏表示,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知识创造、技术赋能还是成果转化方面,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都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6.80亿元,较2018年的172.79亿元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达54.20%;上海输出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24.40%,较2018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国际论文17474篇,年均增长19.09%;上海转移到长三角的技术发明专利3891件,年均增长达到42.94%。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
发布人:gongzhu0427 发布时间: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