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10981453304693256/
2020-04-02 13:26·人民日报3月30日下午,市民谢先生骑着摩托车经过北京房山区长阳公园附近的公园北路时,突然感觉有东西剐到了头盔。他猛踩刹车后,感到颈部处一阵剧痛,头盔卡扣带和脖套被割断,颈部被一根风筝线割出一道长长的伤痕。“因为着急去处理伤口,所以没能找到放风筝的人。但是,还是希望提醒放风筝的人控制好位置,别只顾自己玩得高兴,把危险留给别人”,谢先生说。
初春天气,清明时节,正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好时候。人们被在空中飘飞的优美风筝吸引,多半注意不到风筝主人手中那根细细的线,也是一根漂浮不定的隐患。这道线,几乎年年闯祸,不少骑车人被风筝线割伤,甚至发生过风筝线夺命的悲剧,被称为“隐形凶器”。因为风筝线屡屡伤人,也引发了不少法律纠纷。2013年,兰州一市民骑车惨遭风筝线“割喉”,寻不到责任人,万元医疗费没人赔付;2017年4月,洛阳两名市民先后被风筝线割伤,也因找不到风筝主人,无法进一步追责。
谢先生的遭遇,再次发出警报,不能再放任风筝线成为“伤人线”。但是,风筝线不易被发现,行人主动规避,查证难度较大;飞风筝靠风力推送,风筝主人对风筝的走向、落点也较难控制。因此,首先要引导放风筝的市民加强自律、为他人的安全着想,要把风筝线牢牢牵在手中;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对于放风筝者的行为、放飞地点等,也要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双管齐下,结束无序放飞局面,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
风筝线虽然飘在空中,但管辖权应该落地。谁来监管“风筝杀手”,应该加以明确。至少与风筝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尽到提醒和维护之责,比如,可以在公园、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交通要道附近、电力线路与机场等区域,在明显位置设置禁放风筝警示标志;同时,设定合理的放飞区域、引导放风筝者使用颜色明显的风筝线;提醒放风筝的市民及时捡走掉落的风筝、设专人及时清理风筝线,避免其可能成为“空中利刃”;一旦出现意外,要尽力替受害者找到线索,挽回损失。
风筝可以自由,风筝线不能任性。只有落实责任、精准监控,风筝才能安全放飞,路人才不会担惊受怕。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