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中微子研究是什么,[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1.中微子天文学是天体物理学的分支,专注于研究恒星内部可能发生的中微子过程,及其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影响。
2.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且静止质量为零的基本粒子。它们的existence在研究原子核的β衰变中被理论预测,直到1956年才在实验中被证实。
3.由于中微子和一般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们在恒星内部产生后可以不受阻碍地逃逸到恒星表面。
中微子天文学作为天体物理学的一部分,专注于探究恒星内部可能发生的中微子过程及其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影响。中微子是一种无电荷且静止质量极小的基本粒子,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微弱,使得它们能够几乎不受阻碍地穿越恒星表面,从而成为获取恒星内部信息的独特途径。早期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太阳上,太阳的能量源于内部的质子-质子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戴维斯等人通过使用大体积的四氯化碳作为靶,利用37Cl捕捉中微子来探测太阳的中微子发射,但实测结果与理论预测的太阳中微子望远镜模型存在差异,即著名的"中微子失踪"现象。随着对恒星大气中元素不透明度的理解加深,这一矛盾有所缓解,同时对太阳内部结构的研究也得到改进。
不仅如此,中微子在超新星爆发和宇宙其他物理过程中也有大量产生。例如,日本和美国分别通过在矿井和俄亥俄州的巨大水容器中探测切连可夫辐射,成功捕捉到了来自超新星SN1987A的中微子辐射。此外,欧洲共同体的GALLEX项目和俄国的装置则是利用中微子与镓的相互作用来探测中微子,进一步扩展了中微子研究的领域和应用。
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号ν表示。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
古灵精怪的中微子最近又要搞事情。不过这次,它和地球扯上了关系。
科学家在近期发表的《自然通讯》杂志上撰文认为,最新方法可通过中微子来分析地球内部热量的准确来源。
中微子这种极小的、虚无缥缈的粒子与地球有什么关系?科学家们又是如何通过它透露出的蛛丝马迹来研究地球内部秘密的?
利用中微子研究地球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诞生几十亿年之后,我们居住的地球仍然是一颗内心炽热、表面温暖的星球。虽然我们直观感受到的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是温泉,但事实上,地球内部巨大的热量是驱动板块构造、地幔对流的动力,是推动整个地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动力。
“地热的主要来源有地球早期残热和来自地壳、地幔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习宇飞博士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铀238、钍232、钾-40为地球内部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这些元素在长期衰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是地热学的研究对象。
习宇飞解释道,通过采集分析地面以下200公里以内的岩石样本,可以得知地壳中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量,但更深的地幔中放射性元素含量的估算争议很大。“地球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能够直接获得地幔放射性元素的手段。”
德国的埃德于1966年第一次提出利用中微子研究地球内部成分的想法。“放射性元素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这是粒子物理的研究对象。因此对于地球中微子的研究则是两者的交叉学科,通过对地球中微子的研究,可以获知地球内部尤其是来自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分布和总量,进而研究地球的形成、热演化等地学问题。”习宇飞说。
利用地球中微子研究地球内部热量,也有利于研究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规律,为找矿提供依据。
目前探测到的地球中微子仅百余个
然而“捕捉”地球中微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质量非常轻,以接近光速运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
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曹俊曾在一篇科普文章中写道:我们身边的中微子其实非常多,例如,一个典型的核反应堆每秒钟产生6万亿亿个中微子,每秒钟有3亿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宇宙大爆炸的残余中微子更是在整个宇宙空间内多达330个每立方厘米。大多数核过程都会产生中微子,例如宇宙线轰击大气、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超新星爆炸等等,连每个人都会因体内的钾-40衰变而每天产生4亿个中微子。
这些中微子几乎自由地穿行,本身不能被探测,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被探测器捕获,变成可观测的粒子。
“要获取地球中微子的数量,需要用探测到的总数剔除来自反应堆及其他途径的中微子。”曹俊说。
但科学家们没有放弃努力。习宇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地球中微子探测器都是通过反β衰变来捕获中微子的。人类首次提出利用地球中微子研究地球内部组成和能量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捕捉到地球中微子是在2005年。
“截至目前,全世界探测到的地球中微子数量一共也只有100余个。”曹俊说,目前的探测器无法确定来自地幔发射性元素产生的热量,也难以验证现有地球模型的准确性,离地球物理学家们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江门实验被寄予厚望
值得一提的是,粒子物理学者和地学家均将目光锁定在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
位于广东省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JUNO)将成为第四个探测到地球中微子的实验。JUNO于2015年开始建设,计划2019年底建成。JUNO的液闪为20千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实验站的20倍。“江门实验能够更准确地探测地球中微子,其实验获得的数据将精确地反映地球内部铀和钍的含量及它们的比例,有助于地学家进一步研究地球演化模型。”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在7月底召开的“华南大陆边缘地球科学—中微子科学交叉国际研讨会”上曾表示。
“江门实验第一年将取到400个地球中微子事件,比现有实验数十年所取得的数据还要多。毫无疑问,它具有高统计量、高能量精度测量地球中微子的能力,与其他地球中微子探测实验相比具有极大优势。”曹俊说。
此外,利用反β衰变捕获地球中微子,一方面无法捕获钾-40释放的地球中微子;另一方面,不能反映地球中微子的方向,对于精确探测地球中微子具有一定的不足。
《自然通讯》上这篇最新论文提出,利用电子中微子弹性散射和低本底、方向敏感的追踪探测器来研究地球放射性热量,能有效探测钾-40、地幔及地核中的中微子信号。该文作者提议使用充气“时间投影探测器”,认为该探测器能够制造地球-中微子与探测器内部气体碰撞的3D图像,并表示,为了首次精确地绘制地幔成分地图,该探测器的质量应当达到200吨。“这项前沿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揭露地球内部能量的手段,目前依然处于构想阶段。”习宇飞和她的同行们认为。(记者操秀英)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