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详细

李四光与武汉大学有什么关系?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筑布局与风格

专业小程序设计开发——助力新电商新零售

电话+V:159999-78052,欢迎咨询武大老图书馆设计者,[小程序设计与开发],[小程序投流与推广],[小程序后台搭建],[小程序整套源码打包],[为个体及小微企业助力],[电商新零售模式],[小程序运营推广及维护]

一、李四光与武汉大学有什么关系?

通过他地质勘查才选定了武大校址。

李四光先生(1889-1971)与武汉大学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十年渊源”。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改建武昌中山大学(原武昌高师)为国立武汉大学,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王星拱、叶雅各等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李四光为委员长,负责在东湖珞珈山建筑新

校舍。1929年王世杰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他在就任演讲中说:“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成一所有崇高理想的、一流水准的大学。”他提出要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门类齐全的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规模要达到万人以上。时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从上海请来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凯尔斯,担任珞珈山新校园建筑规划的总设计师;又请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缪恩钊教授做监理工程师。缪毕业于清华土木系,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建筑专家,一流监理工程师。并选定驰名全国的大公司汉协盛、上海六合、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负责承建。经过十年建设,出现了文学院、法学院两座独特的骰形“广厦”;理学院和工学院两大片中西合璧建筑楼群,其造型风格各具特色,在国内高校独树一帜。学生宿舍(樱园老斋舍)依山就势、巧手天成;学生食堂、小礼堂与俱乐部“秀外慧中”;特别是老图书馆,古朴典雅居群楼中央,扼校舍至高,俨然一座珍藏古今经典的科学殿堂。此时珞珈山校园绿化亦基本成型。武汉大学从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校长王世杰(如今老图书馆旁立有王校长的雕像)在珞珈山新校舍举行的开学典礼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斯时李四光身兼三职:中央地质所所长、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和武大“建委会”委员长。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每次到校总是愉快地接受王世杰校长的邀请,利用晚上在理学院阶梯教室向全校师生做学术演讲。他的报告题材很广,大多取自其研究课题:《庐山冰川问题》、《东亚恐慌中中国煤铁供应问题》等,他讲到:“抚顺的烟煤,其产量很多,煤质亦佳”,而“日下全区煤田,全在日人势力控制之下”。又道:“中国蕴藏百分之九十以上之采取权,完全操诸日人之手。”他大声疾呼“国人早日醒悟,急起图之”。他的每次讲演,都极受欢迎,教室内外总是挤满了听讲的人。

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位置在哪里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0~193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汉大学校内珞珈山、狮子山等10余座山丘之间,东、北、西三面环水,滨临东湖西南岸。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是武汉大学早期校址。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由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选址、规划、筹资,美国著名建筑师开尔斯主持设计。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试验所、学生宿舍、饭厅、俱乐部、18栋教授住宅楼、牌楼、水塔等。整体布局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的轴线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团组。3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学二院至大礼堂(现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现为电讯学院楼)。2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该建筑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原则,又引用了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达到了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的完美结合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之美,是一种壮美:仿布达拉宫的琉璃瓦建筑,“老斋舍”依山而建的磅礴气势,珞珈山麓最高建筑“老图书馆”人必仰视的八角飞檐,“行政楼”坐落半山的雄伟体量,均有让人敬仰的巍峨气度。

1928年夏,国民政府聘任李四光、叶雅各等名士筹建武汉大学,李四光骑着毛驴实地勘察,相中了东湖之滨、远离闹市、山丘起伏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一带。

李四光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为武大校园总设计。开尔斯构思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他不法常可,西体中用,铸就经典:外观是道地中式样貌,内里是西方钢筋水泥结构,因此有中式建筑所不具的宏伟。1930年5月,60岁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仍坚持工作。王世杰校长曾动情地对师生说:“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

这批早期建筑共68栋,7.8万平方米。此外还包括部分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6栋,5.4万平方米。

开尔斯的校园布局设计,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因山就势,散点布局,变化有序,整个校园格局自由又有严整的片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武汉大学老建筑群建筑布局与风格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筑布局与风格特点如下

建筑布局轴线对称、主从有序:老建筑群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轴线对称原则,强调中央殿堂与四隅崇楼的布局,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体布局既自由又严谨。散点与放射状布局:在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基础上,建筑群采取散点与放射状布局,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使得整个校园在视觉上既富有韵律又充满变化。空间呼应与错落有致:校园中心区规划了两大组建筑群,通过南北和东西轴线的交汇,形成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的布局。工学院、理学院、大礼堂和体育馆等建筑在空间上形成呼应,地形上错落有致,既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影响,同时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现代与古典交融之美。实用与美观并重:设计风格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是通过空间布局和对环境的巧妙利用,展现了建筑师对功能性和美观性的追求。例如,图书馆居山顶中央,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既增加了校园的生态多样性,也提升了整个区域的视觉美感。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武大早期建筑在设计施工中成功运用了当时西方建筑界仍在探索阶段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对后来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老建筑群的建筑布局与风格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在功能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WINDRISES MINIPROGRAM PROMOTION】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9999-78052

专注于小程序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拓展客户的问题

武大老图书馆设计者
发布人:fqejpeasdf 发布时间:2025-08-03